APP下载

镇海卫:沧海横流600年

2022-05-30杨秀晖

闽南风 2022年11期
关键词:卫城垦丁镇海

杨秀晖

离漳州市区一小时车程,一座被称为小垦丁的古城,有抚古思今的历史人文,有山海交匯的迷人风情。它,就是镇海卫。

如果没有村人带路,大部分人会直接驱车奔灯塔而去,为海景惊艳,拍照留念后离开,由此错过村内的古城遗址,以及卫城600年的时光记忆。

明洪武二十年,周德兴平定武昌归来,朱元璋遣他再进闽地。

周德兴是谁?朱元璋发小,战功赫赫,多地出师大捷,讨伐平定,战无不胜。当年,明王朝厉行海禁,民间自由贸易受阻,海商成为海盗,人数之众,一度成为明朝大患。于是,在阳春三四月间,周德兴来到镇海,修建镇海卫,按户籍征兵操练。江夏侯选择镇海卫,并非任意为之,这座天选卫城选址太武山南脉,自唐朝始,一直占据十分险要的战略地位,开漳的唐军亦曾在此设巡台安边。

站在南门城墙上,怀古思今登高望远,镇海角近在咫尺,隆教湾的海滨风光尽收眼底,晨光中的山海,连接成一抹醉人的蓝,海浪声声入耳,生命如此壮丽。村庄宁静,仿佛还未醒来,一幢幢民宿,时尚而颇具设计感,曾经的战火,被隔绝在时光之外。600年风风雨雨,城头变幻大王旗,任它朝代几度更替,只有坚毅的青石板,在时光的抚摸下,从粗砺到圆润,默然无语,收藏了这座岛屿所有的记忆。

信步游走,发现南城有双重门,内外城门相互错开,中间形成一个半圆形的瓮城。瓮城之创设,实是当年有限条件下的伟大构想,敌方攻城时可以诱敌进入,关上外城墙门群起而攻歼。瓮城亦全部由石头垒成,从高处往下望,城内的庙宇袖珍而可爱,飞檐翘角,是闽南常见的庙的格局。山墙,正脊,垂脊组成硬山顶的建筑方式,据说有很好的防火功能。绕了一圈,拾级而下,走进瓮城去瞻仰,中堂供奉的是福德正神土地公,小小的格栅窗户,香火淡淡萦绕,表达着乡民们最传统的信仰。

南门古街依着山型而建,从南至北,步步高升。“父子承恩”牌坊立于街的入口处,和街北高处的镇南宫遥相呼应,仿佛是某种笃定的存在。该牌坊是明代当时军藉世袭制度的重要物证之一,父子承恩,祖孙专阃,为嫡系徐氏一族所加勉。四柱三门三楼的构造,青石巍峨,题刻虽已残破,但,今人亦能从构造上感受到它的雄风与气势,也是一绝。

穿过牌坊,拾级而上,走一走古道,去感受南门古街曾经的热闹与荣光。据史志记载,当时的镇海卫,由于有城堡护卫,城内居民生活稳定。城里守卫的士兵少则1000多人,多则5300多人,各卫军营,拖家带口随军定居,更有不少城外的居民搬入以求安定。人丁兴旺,带来许多衣食住行的需求,一个个档口,不纯粹为家人的生计,更多时候,考虑的应是卫城人的所需。岁月飘忽数百载,古街已经人去楼空,缓步走过一间间石头老厝,看上面残存的妩媚雕花,看火山熔岩石的天然质感,仿佛时空转移,来到前朝某一段安定时光。有穿着赤色暗花纱缀绣云鹤方补袍的少女走过,天将晚,风轻柔,吹来银铃般的阵阵笑声。彼时,兵亦归程,沿途采买所需,古街刚柔并济,有了过日子的味道。

沿途,遇水井多座,井水清澈见底者不在少数。相传,镇海卫城内拥有水井99口,石径旁,榕树下,庭院中,均有井水可汲,其中较有名的有七星井,柳树井,均为江夏候周德兴所开挖。井对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最早的时候,先民居住在河流的旁边,逐水草而居,方便生活用水。后来学会了凿井,便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卫城之内99口井,可看出当年驻扎之决心,以及为稳定军心所做的所有努力。

城隍庙以南,水门街西端。穿小巷,走阶梯,小拐侧门,进入了镇海卫文庙。过天井,步台阶,上后殿,习惯性拱手作揖。诸神正襟而坐,细看,供奉是孔子、子路、颜回及关云长的塑像,文武二圣同处一堂,实属罕见。但,在镇海卫这样常以兵戎相见之地,需要一身好武艺,是安身立命的必须,同时,内外兼修,重武崇文,大概也是镇海卫人内心的秩序。

镇海卫是出过许多名人的!从洪武二十年镇海设卫到明末,250多年间,镇海卫人才竞出,理学大家陈真晟、周瑛、黄道周、何楷等,都是全国有影响的学者。据查,镇海卫城中起初并无办学,军藉子弟读书只能至漳浦县城,饶是如此,学业有成者依然众多,仅明朝就有36人科考登第,超过海澄,南靖等地。

教育是个复杂命题,究其人才竞出之因,大概有很多。地灵人杰,祖德庇荫,教育教养,及其一个人心中的理想和坚持……估计都是!且,对于一个因防御而形成的卫城而言,调兵遣将聚合之时,必带来各地各种文化及思想。军中自有教书人,镇海卫城,在刀光剑影之间,亦潜藏着将帅儒将,以及从朝廷贬谪到卫所戍边的朝官士大夫之类,儒学在兵城的传播,就容易理解多了。

墙上的《义学碑记》,字迹依然十分清楚,它清楚记录着文庙的几度兴衰,撷取部分,以兹品读:“郡邑之有义学,仿古家塾黉庠之遗意,以代宣朝庭教化,而佐广文先生之所不逮者也,广文先生振铎响于泮宫,惟成材者得聆焉,初学之士不得不从师以晨夕切闻,而单寒辈恒限于力不克终学,留心风教者念及此,而义学之制以兴……”

正门出,回望文庙,重檐硬山顶上,剪瓷雕炫丽多彩。坐西向东的朝向,两进三开间的格局,此时阳光竟还耀眼,它金灿灿照下来,给文庙镀上一层蜜色。阳光不朽,600年循环往复,见证着一座古城对文脉的传承和庚续。

这是镇海卫的另一种伟大。

选择通向大海的路径,慢慢地在村道上走,奔赴小垦丁而去。垦丁曾经是一个动词,当年,唐山过台湾,大陆壮丁到达台湾,人地两疏,被送往台南屏东开垦种田,因此被称为垦丁。尔后,垦丁之名被叫开,因其风光优越,成为台湾一个著名观光景点,名声渐渐地越传播越广。

镇海角,镇海的天涯海角,突出部的半岛,三面与海联接,岛上则种着大片的天然草地与木麻黄。向未知的世界敞开胸怀,也为自己留有一小片精彩。大约2公里的路程,慢慢走,细细看,海风吹送,无遮无拦,仿佛是循着一个未知的领域而去,莫名的有些欣喜。沿路网红打卡点不少,各种时髦装置艺术,给喜欢拍照的人提供了场景,坐下来,摆几个姿势,返璞归真,把身心放飞,就在这海风海浪齐助兴的地方,留下时光的印痕。

山海交汇处,镇海灯塔巍峨耸立,红白相间的色泽,是一个醒目的印迹,天地之间,它指引归航,标示家的方向。落日的余晖照在塔上,一半明一半暗,相映成趣。背偎灯塔举目四望,感受何为大海茫茫,远处放眼,并无边界,只有近处的渔排,折射着点点光影,美轮美奂。夕阳多么好,虽已不再年少,身处此情此景,依然心旌摇曳。每一个人,都是生活的浪迹者,为浮世五斗米辗转,难以顾念心灵深处的柔与软,难以赋一日闲给自己闲陪落日霞光。有这样一个时刻,脚踩曾经烽火连天的土地,在太平盛世里看云看海,追忆往昔,已是福报。

太阳下山,天渐次黑透,海风中慢行下山,见古城已笼罩在万家灯火里。人事有更替,岁月何其长,时光总是往前走,我们向前看的同时,逝去的亦必然成为宝藏。镇海古城,600年的时光,值得珍藏。

猜你喜欢

卫城垦丁镇海
镇海炼化一体化基地全面建成
镇海为大乙烯装上“中国心”
雅典卫城:希腊文明的象征
台湾垦丁猫鼻头猜想
庚子战疫歌
郑镇海:做中韩交流“民间外交家”
卫城之光
卫城之光
垦丁:天际的蓝和地平线的灰
督战镇海的抗英民族英雄——裕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