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山岛上“福”文化

2022-05-30黄辉全

闽南风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东山岛东山吉祥

黄辉全

福,《康熙字典》解释为“福,富也”。在今天,“福”字的解释是“幸福”,而过去则指“福气”“福运”。但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福”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祝愿。行走在东山岛,自然的福符号,民俗的福元素和民间的福故事,像一串串靓丽的珍珠,在历史的星空闪耀。

迎福纳祥东山人

古人云:“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福文化,对于东山人而言,如同水之于鱼,天空之于鸟,空气之于人一样。在东山,一回眸便可见家家户户大厅中堂悬挂关帝神像和两侧写有“福”字的纪念祖宗的神龛,一抬头那古民居屋檐全是清一色吉祥纹饰瓦当,漫步民居巷陌或转角处每每见到镶嵌在墙壁上的石敢当。海岛东山,处处洋溢着人们对美好幸福的追求,对吉祥平安的祈祷。

迎福纳祥的东山人,从古至今未曾停止过追寻吉祥的脚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就其渊源而言,应是在吸收中原农耕文化基础上,吸收涵化海洋文化与本地文化而逐渐形成的。这种特色在“时年八节”“人生礼仪”“民间崇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且以其深厚的内蕴哺育东山人民,成为我们的福祉。恩格斯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存活动方式。”

随着生齿日繁,海岛的可耕地无法满足岛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为了生存,岛上的居民向大海发出呐喊,向大海要生存,长年累月与大海相亲相伴,凭借一腔热血,一身胆力,搏风斗浪。这样更有赖于精神上的支撑,从而养成祈福吉祥、祈望神灵庇佑的习惯。有了追求幸福、美好、平安愿望的东山人,便被创造出许多祈福文化来,以各种形式传承和演绎着福文化。民俗中,有丰富多样的祈福活动;人们还在建筑、服饰、饮食中,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表达着对福的向往与追求。从古城铜山到渔家、村落,可谓是福文化无处不有,无时不在。那是因为搏风斗浪的东山人,他们视福文化为一种精神,一种智慧,因而喜欢用“福”等吉祥文字来宽慰自己或赠予他人,让吉祥的语言,温馨祥和。

除夕之夜,东山岛家家户户设团圆宴,桌中央放一暖炉,全家人围坐一齐吃团圆饭,一起饮春酒尝菜肴,俗称“围炉”,寓意“团圆旺盛”。这顿年饭必须要有一种菜,这就是萝卜。东山人叫“菜头”,表示“好彩头”的意思;鸡是闽南话“家”的谐音,意为“吃鸡起家”;用炸的食物,意味着“家运兴旺”;鱼丸或肉丸,则是“合家团”的象征,更有趣的是吃泥蚶。蚶肉吃了,还要把蚶壳丢到地上,表示“银圆遍地,发财发福”。初一早,先吃甜金枣面线再吃素食,象征“长寿吉祥”。新春佳节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穿新衣服、贴窗花、贴福字等,到处一派红火景象,把年烘托得热热闹闹,让人倍感祥和欢乐、温馨幸福。

绣“卍”纹饰祈福

“卍”本是佛教如来胸前的符号,寓意吉祥幸福。唐代武则天长寿二年采用为汉字,读作“万”,有吉祥、万福、万寿之意。而“卍”在东山岛婚俗中则是必不可少的喜庆文化元素之一。

铜山古城婚俗中,男女双方在婚前需请专事婚事推算的知名人士“八字合婚”,选定一吉日良辰,举行裁衣仪式,俗称“开剪”“铰剪”。主人聘请福寿妇人,在大厅神明案前焚香祈拜,祷告神明并在外门之上张贴用红纸书写的“纳采”横幅,礼毕开始裁剪白布匹,男女双方各裁作白布内衣裤各一件(现改为成衣),称“上头衫裤”,女方则另裁制结婚当天穿戴的新娘肚兜,并分别以红丝线绣上“卍”。此古风遗韵至今仍流传。“卍”在东山岛婚俗中还延伸绘出各种连锁花纹,寓意绵长不断,富贵不断头。

东山岛是著名的台胞祖居地,一些独具特色的文化习俗又随历代东山人传播入台,形成两地共同具有的民俗福文化特点。至今台湾东山人在婚俗仪式上,仍保留着和祖家一样的举行裁衣礼、绣“卍”祈福习俗。

祈福安康金木雕

传统金木雕广泛运用于祠堂庙宇、民居家具以及礼仪性的器物装饰,它的表现内容自然是反映宗教、儒家礼教的内容,以寄托民众祈求福祉安康,追求荣华富贵,五谷丰登,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望和民俗文化内涵。在建筑装饰上,主要有檐角、柱头、横梁、门楣、屏、门等多种;家具装饰大至床、衣柜、桌椅、梳妆台,小至灯芯筒等;神器配合民俗活动,有大龛、神轿、神亭等。特别是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婚娶喜事中的床和轿,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海滨邹鲁的东山岛的民情风俗和民间文化的独特风格。至今在东山还能看到金木雕古眠床和神轿上与“福”有关的吉祥组合图案,如蝙蝠与一枚古钱图案,美其名为“福在眼前”;圆形篆体的寿字或桃周围列五只蝙蝠的圖案,寓意“五福捧寿”;蝙蝠、寿桃、石榴或莲子图案则为“福寿三多”;蝙蝠、寿桃、石榴、如意组成图案,象征着“三多九如”。

福建省金木雕技艺非遗传承人、福建省金木雕技能大师许庆石撷取古代民间俗语“人间福禄寿,天上三吉星”为主题创作的《三星图》,以此表现中华民族追求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福禄寿”三神是古代民间福文化的“形象代表”。《三星图》选用香樟木和纯黄金箔、福建漆料等上等材料制作而成,以透雕、半立雕技法,把3位老态龙钟、满脸长须的吉祥老寿星表现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尤其人物细节、衣纹刻划,工细流畅,清秀古拙,给人以“韵度古雅,风格峻逸”的感受,荣获福建省第五届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铜奖。

非遗传人传“福船”文化

“明清时期是东山造船业的全盛时期,东山海船基本上以福船为主,船匠们在钉造实践中总结积累了船型、船长与船宽、船长与桅高等一整套独有的营造法则。”省级非遗传承人孔炳煌介绍说。

福船,我国帆船中最优异的一种船型,发源于福建,造福于天下。福船作为帆船航海时期最优秀的船型之一,早在宋代,便以“海舟以福建为上”而著称于世,是海上丝绸之路中的主要船舶。今天在这条跨越遥远时空的海洋之路上,“福船”文化符号历久弥新。

福船是一种尖底木质风帆海船,甲板平坦,龙骨厚实,采用抗沉性极强的水密隔舱技术,极大提高了帆船所具有的安全性;又以平衡纵帆作为推进装置,使船在横风甚至逆风下也可以航行,还可以根据风力大小卷放帆面,即使帆面有许多破洞,仍能维持良好的受风效果,且以行驶于南洋和远海著称。明永乐元年(1403),朝廷命福建都司造船137艘。成化十年(1474),福建市舶司自泉州迁至福州,造船场遍及全省沿海各地,明万历《福州府志》也有“铜山水寨造船厂”的记载。当时的造船业都很发达,其工艺先进、设备精良,所造福船首部高昂,又有坚强的冲击装置,乘风下压能犁沉敌船。其战斗力十分强,常克敌制胜,是深海优良战舰和明清两朝的主要战舰。明代抗倭大将戚继光赞扬“福船乘风而下,如车碾螳螂”。

中国航海史和造船史研究者刘义杰曾说过“福建自古就有‘闽在海中的说法,闽越人山行水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是他们生活的常态,而建造能抗风破浪、适于远航的舟船以通行南北,自是不在话下” 。

作为华夏文明特别是福建海洋文明的传播者,福船以其独具的良好横向航海性能,成为我国古代航行于“海上丝绸之路”最优秀的木质帆船,也是我国使臣出使海外的重要交通工具。在历次封使团渡海中福船从未留下海难记录,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骄傲”。

古国的印记,华夏的文明,承载着千年的文化传承。有了海与船的际遇,才有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光辉岁月。“洪涛接天,巨浪如山”中,作为木质时代远洋船只中佼佼者的福船,以其“云帆高漲,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的威武雄壮,成就了明代郑和、俞大猷、沈有容、郑成功,清代施琅等人的多次惊世壮举,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写下了璀璨的一页。

福船驰骋海面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但“福船”这个珍贵的文化符号,依然在东山传承下来。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潮起,福船逐渐焕发了生命力,观光旅游、学术研究、福船工艺品制作成了福船文化发展的新内容,成为新兴文创产业里重要的创作灵感。近年来,中国航海博物馆成立了船模研制中心,与福建省海船钉造技术非遗传承人、东山县造船师傅孔炳煌合作,联合国内专家学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多次将中国古帆船传统的造船方法以复原模型的形式公开展示,取得很好的社会效果,在中国的航海界、船史界、船模界产生了较好的影响。为使这种形式更好地发挥作用,去年底,中国航海博物馆船模研制中心决定与福建省海船钉造技术非遗传承人团队成立“中国古船模研制共建基地”,并分别在上海、东山两地挂牌。

“模型复原旨在对中国古帆船进行抢救保护、考证研究、复原展示为目的。”中国古船模研制东山共建基地负责人孔炳煌先生一语道出古帆船模型复原的重要意义。非遗传承人们通过不懈的努力,以造船模来传承技艺,为消失的福船寻回一方新天地。所造船模,既能供科研人员科考使用,又能作为景观船供观赏,目的是让更多人特别是学生,从中了解福船技艺和东山的海洋文化。而仿真工艺船因寓意“一帆风顺,满载而归,渔丰人寿,福意满满”,成为商家、企业竣工开业、渔家女儿出嫁首选礼物,备受人们的喜爱。一艘“复兴号”仿古福船正在东山海域张开风帆、破浪前行,为东山岛的旅游业增加一个新项目,为游客开启一段特殊的海上之旅。

古老的福文化赋予人们新的时代内涵,焕发出新的活力,践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与价值。今天,尚福的观念和行为已成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为当代人了解、认可、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途径。行走于有福之地的东山岛这片充满希望和的田野,心中涌起阵阵暖意。

猜你喜欢

东山岛东山吉祥
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
东山果事
同敲吉祥鼓 共度欢乐年
同敲吉祥鼓 共度欢乐年
与人为善 一路吉祥
何来胜《李白忆东山(其一)》
福建东山岛有思
藤县挂榜岭和东山的史事
东山岛揽胜
游东山岛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