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句读”通“意脉”

2022-05-30王洪

教育·教学科研 2022年11期
关键词:戴嵩处士句读

王洪

【课例主题与观察要点】

探索“单元目标贯通的文言教学课堂”。

【文本解读与学情分析】

苏轼,林语堂称他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一个求真创新的画家,一个造酒实验家,一个会配药的郎中,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师……”其《书戴嵩画牛》记叙了杜处士藏画、爱画、晒画以及牧童议画一事,表明“艺术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艺术家应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的道理。

《书戴嵩画牛》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艺术的魅力”。我去年教过此文,总感觉未把文豪迂回曲折、圆润流转的文法传授于学生,只是照着考试要求把重要词语解释、句子翻译等知识教给学生。此番重读再教,受孙绍振教授“经典文本结构三层次”启发,试图寻找作者“潜在的、变化的、流动的意脉”。细读文本,逐句梳理,不难发现: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无数,可谓叙事之“起”;珍爱戴嵩《斗牛图》,锦囊玉轴,常以自随,可谓叙事之“承”;曝晒书画,遭受牧童指摘,可谓叙事之“转”;处士笑而然之,可谓叙事之“合”。作者在此基础之上引用古语,生发议论,水到渠成。

文章脉络清楚,层次井然有序,并无奇崛之处;但“意脉”总感觉似断实连。一是“一日曝书画”,教材编者标为“逗号”,并另起一段;二是“此画斗牛也”,读来模棱两可,可以读为“此画/斗牛也”,也可以读为“此/画/斗牛也”,而且从感觉上来说,似乎读成“此画/斗牛也”更通畅些。于是重读文本,化篇为句,化句为字。从每一句中拈出一个关键字来体悟文章“意脉”,除了最后一句议论“不可改也”字字珠玑,无法拈出一个关键字来,其余九句分别可以拈出“好—爱—曝—笑—画—斗—谬—然—问”连缀成文,此时不难发现“一日曝书画”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处士之“爱”,又引起下文牧童之“笑”,乃悟作者笔法之高妙。“此画斗牛也”,读成“此/画/斗牛也”自然顺理成章。

原来只是有感于当下文言教学要么一味注重词语解释、文本解读支离破碎,要么说教描绘浮光掠影、游离文本,才想到出此“下策”解读文本,不意被关老师称为“句读”之法。尽管自己一直倡导运用朗读法教授文言,因声求气,通过声音感受文言气韵脉络,但以前只是停留在语气语调、停顿节奏、重音轻音、读出情感等层面,从未从文气意脉的角度去认识“朗读法”,更未知自己“化篇为句、拈字成文”教法亦属“朗读法”。

常见的句读法往往是划分停顿,常常流于形式,而且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如果从感受文气、概括句意、疏通文义、透视“意脉”这一视域重新审视传统的句读朗读,相信文言教学将能够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课时目标】

1.借助注释疏通文义,通过圈画、句读、诵读培养文言语感。(教学重点)

2.根据文章所阐发的“实践出真知”理解艺术创作与生活真实的关系。(教学难点)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堂环节】

一、解“告”说牛,赏画“斗牛”

1.提问导入:每间教室几乎都有公告栏。“告”是什么意思呢?

2.總结入题:“告,牛触人,角著横木,所以告人也。”(出示《说文解字》“告”字释义图片):刚长出角的牛会顶人,就在它角上绑上横木,使其不易伤人,且告示人们提防它。可见,牛具有好斗的天性。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戴嵩《斗牛图》画面的斗牛(出示戴嵩《斗牛图》)。

二、读准字音,通读语感

蜀轴囊曝拊谬婢

注意多音字:处好数斗

疏通字词后,通读全篇,培育语感,为背诵打基础。

三、句读通意,透视文脉

解意:“曝”解释为“晒”,既承接上文处士之“爱”,又引起下文牧童之“笑”(书画后的逗号,可以引发学生句读之思辨)。“笑”暗含牧童发现戴嵩画作错误的自得之情,可见牧童天真无邪、无所顾忌。“画”(“画”为动词还是名词,引发学生诵读节奏之思辨)此处为动词,更为传神,注意句读应为“此/画/斗牛也”。

情感解释:“也”需读出圆润流转之情,无需重读,应延长舒缓。

总之,以上三句需要结合人物性格、心理以及语境读出情感,读出虚词所传达的语气、情调。

六、回望文脉观点,强化文旨事理

1.“不可改也”的主语是“这个道理”,结合“问”梳理文章观点:艺术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艺术家应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

2.结合题目“书戴嵩画牛”进一步理解“问道”:“书”是“写”的意思,类似于书画作品的“题跋”,但苏轼所要表明的事理又不仅仅限于艺术创作,而是人世间一种“问道”: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厨当问庖,药当问医,学当问师。“问”之背后是“学”,“问”之背后是“求真知”,“问”之背后是“重实践”。由此可见,“问”乃人间大道。

七、依托“意脉”,训练思辨

杜处士听了牧童的一番话,还会喜爱戴嵩那幅《斗牛图》吗?说说你的理由。

意脉一:结合文中所写杜处士“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可知杜处士绝不会因为牧童三言两语就改变对《斗牛图》的喜爱。从杜处士“笑而然之”的表现来看,“笑”有对牧童说法的赞赏与肯定,有尴尬,但对《斗牛图》的喜爱之情并未受之影响;如果对以前一直珍爱的画作不再喜爱,心情肯定会大变。

意脉二:结合作者所阐发的事理来看,杜处士还会去“问”养牛的专业人士,会得到斗牛也有“掉尾而斗”(结合书底注释)的特殊情形。

【课例思考】

关注每一个学生,需要引导学生更细微地关注原文。原先以为“关注每一个学生”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提问、回答都要详细剖析、认真解答,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辩证看待“关注每一个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其深刻含义。因为有些学生的提问或回答完全游离于文本之外,甚至是“异想天开”;尽管要鼓励孩子们想象,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更多的“每一个学生”,也就是大多数学生,要对课堂负责,对“每一个学生”负责。

“教学生”需要依据“教课文”进行思辨。“高结构、高控制”的课堂形态是一种课堂模式,早期我也十分推崇。时至今日,“高结构、低控制”我似乎更欣赏。这堂课的经验教训并不在于此,我仍然遵从“教学生”而非止于“教课本”的理念打造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文字、文学、文化”的水乳交融渗透到课堂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学生都闻到“文字、文学、文化”的弥漫之香!

猜你喜欢

戴嵩处士句读
西 湖
短句(主语+谓语)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杜牧 题元处士高亭》
“咬文嚼字”三篇
从戴嵩画牛看中国古代绘画中的误笔
《〈曹刿论战〉句读解惑》商榷
牧童评画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吗?
林则徐梅妻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