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为什么“输不起”?

2022-05-30朱雪琴

家教世界·V家长 2022年11期
关键词:小男孩信念错误

朱雪琴

孩子性子特别急,只能赢不能输,一旦做不到就脾气很大?这是很多家长向我反馈的一个现象——现在的孩子们怎么那么不抗压?无法接受失败呢?抗挫力,是一个人自信与否的重要指标。当一个人足够自信时,即使暂时做不到,也愿意承认和接受,进而想办法下次做得更好。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们的抗挫力越来越低?一个“只能赢不能输”的孩子,到底是怎么炼成的?

“只能赢不接受输”的背后是什么?

亲子活动中,有一个男孩,每次需要小组派代表时,就第一个冲出去。其他妈妈看到非常羡慕,“我的孩子要是那么主动就好了。”

同时,整个过程我有另一个发现,一旦进入到竞赛活动,男孩会特别着急。

跟妈妈一起完成“两人三足”时,看到自己落后之后,生气地喊,“你快点啊!你怎么这么慢!”

因为着急,俩人摔倒,男孩因此就更加生气,不断埋怨妈妈。

妈妈全程耐住性子,但满脸不开心。

中午休息时,妈妈跟我交流,“孩子总是容易急,求胜心太强!”

当我了解了平时,爸爸妈妈与孩子相处时的情况后,坦诚地告诉妈妈,“回顾一下,孩子现在求胜心切,无法接受失败,是不是跟我们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很多方面要求都比较高、不太允许孩子犯错有关呢?”妈妈思考良久,点点头,“的确,之前每次作业,我们都是要他反复检查、改正,有时漏掉一些没检查出来的,就会说他。其他生活习惯上,也要求比较严格。”孩子的言行是家长的一面镜子,提醒家长需要改变和提升教育方式。

这个男孩非常具有典型性,当下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中,不知不觉就在培养孩子“只能对,不能犯错”的思维。一旦犯错,轻则被批评教育,重则被责骂。

事实上,失败的经验与成功经验都是孩子能力形成的过程,从失败经验中总结下次怎么做得更好,从成功经验中感受收获的快乐。

这也是孩子形成良性自信心的关键。那么,一个“只能赢不能输”的孩子,是怎么一步步修炼而成的呢?

不要这样,不要那样……

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最爱什么?到处探索!摸摸这里,扒拉那里。

这时大人经常对他说的却是,“慢一点,不要碰到手了!” “赶紧停下,不要拿那个东西!”

在孩子探索世界初期,如此多的“不要、不能”,实际上就开始束缚孩子的探索和发展了。

有些危及安全的事情,的确要及时阻止。但我们的语言可以更加正向,“你可以玩这个玩具,那个杯子需要放在那里。”正向表达,并非只是语言上的区别,更是一种能量场的改变。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让两个对照组的大学生分别手拿不同内容的纸条:一组拿着“孩子、阳光、快乐”的纸条,另一组拿着“老人、步履蹒跚、皱纹”的纸条,实验发现:另一组大学生在走路的时候,会比前一组慢很多,神情也会疲惫很多。

这就是表达正向的重要意义——让身心都吸收到积极向上的力量。

而我们的孩子,大都从小听到的是“不要,不能”,而到底要怎么做、能做什么,他们则是很模糊的。

当然,很多家长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也是这样被熏陶过来的,所以如果没有系统学习和觉察,改变这种负向思维与表达的模式,是比较有挑战的。

错误是必须避免的吗?

近期和好几个家长交流,发现他们的孩子每天写完家庭作业之后,家长必须检查,如有错误必须改正。甚至还有很多家长,每天检查作业时,和孩子上演持續的“战斗”。

孩子刚读一年级时,有很多需要家长支持的地方,帮助孩子答疑解难、检查作业是必须的。

检查出错误之后,家长也需要提醒,但家长依然要清晰自己的责任与孩子责任之间的界限。

家长的责任是提醒、协助和支持,孩子则对自己的事情有选择和决定的机会。

假如家长提醒了孩子错误所在,而孩子则希望多玩一会儿,家长就需要让孩子知道,你有选择的权利,不同选择可能出现的后果是什么——选择不更正,明天就要做好准备面对老师;选择更正,可能会花费一些玩的时间,但就可以尽情玩耍了。

一般情况下,孩子一旦知道可能的后果,自己会做出有利于成长的选择。

做到是应该的,做不到是不被接受的

从“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的各种限制,到“不能犯错”的信念,孩子们基本上就形成了“这样做才对”的思维。进一步加剧孩子“只能赢不能输”的信念是什么呢?那就是,家长经常看到孩子做到的,认为是“应该的”,而一旦做不到的就是“不能接受的”。

同样是在11月份的亲子活动中,另一个腼腆的小男孩和妈妈,则让我再次意识到,这种“做到是应该的,做不到是不被接受的”的信念,是多么普遍,对孩子、对家长是多么大的影响。

小男孩参加活动时,比较腼腆,很少主动承担小组的代表,都是默默参与活动。但在休息时,他很贴心地拿着带来的食物,轮流分享给大家吃。

最后的反馈环节,我请妈妈们回顾一下今天孩子们值得肯定与欣赏的地方,小男孩妈妈想了很久说,“我实在想不出他有什么值得我欣赏的地方。他又没那几个孩子积极主动,活动完成得也并不出色。”当我如实分享了我在休息时,看到他乐于分享的品质,妈妈思考了很久,“如果这也算做得好的话,其实他还真的有不少做得好的地方。”妈妈说,“他最后玩捕鱼时,很积极参与,而且一直开心地告诉我‘妈妈,我很厉害吧?一直都没被抓到!感觉他玩这个游戏时,非常投入,而且还挺有成就感。”

孩子的自信心,就是在这种“做到是理所应当,做不到不被接受”的信念下,被压抑下来。家长的认同,恰恰对孩子形成自我价值和归属感特别重要,所以孩子会根据家长的反应来解读,“不能犯错,爸爸妈妈会不开心;只能做对,做对是我应该做的。”可以说,一个“只能赢不能输”的孩子,就是在家长这种潜移默化的语言与信念模式中,一步步培养出来的。

敢于放手,给孩子尝试与犯错的空间

只要引导得当,错误也是良好的成长资源。人无完人,家长自己在工作、生活中,都不能保证不犯错误,自然无法要求孩子不犯错误。关键是,大的原则性错误不能犯,其他事情偶尔犯些小错误,又何尝不可?

猜你喜欢

小男孩信念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聪明”的小男孩
为了信念
发光的信念
小男孩
信念
萌萌哒的小男孩
不犯同样错误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
信念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