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

2022-05-30陈霞

家长·下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中学生法治道德

陈霞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教师必须将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融入学科教育中,从而有效地保障在对学生进行能力提升的同时,提升综合文化素养以及情感态度。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和开展具有思想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必须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展教学,在施教的过程中注意课程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内心的情感体验,切实地通过道德与法治教育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社会责任意识。

一、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融入传统文化精髓

在中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找到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契合点,从而结合教学的进程开展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发挥文化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有效的道德教育,形成牢固的思想意识基础,在学习的进程中获得全面发展。现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展本身就是一个严密的教学体系,综合了众多教学内容的设计,从各个领域入手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对学生开展具體化的思想意识引导以及品德教育,以此保障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也让约定俗成的道德观念、是非观念、社会准则深入人心,促进中学生具备有效的判断力与价值观。因此教师的着眼点就要放在教学手段的设计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切实借鉴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确保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提升自身的内在素养,积极捕捉生活化的元素,最终成为思想过硬、能力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中华民族的历史源源流长,在发展的进程中,积淀了较多的感人至深的传统文化,蕴涵着众多发人深省的传统文化故事,教师要综合这些优秀的故事,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进行有效的选择,结合道德与法治的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与融合,促进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进程中不断地思考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学习“友谊与成长同行”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古人的交友故事,进行交友观的引导和教育。例如,管宁割席拒友的故事就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朋友的选择绝对不仅仅是能在一起玩乐,还要具有共同的思想价值观、共同的兴趣爱好;同时对朋友之间的错误要直言不讳地指出,做名副其实的诤友;要与朋友患难与共,不能见利忘义等。教师要做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保障学生结合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不断地自我纠正与提升,最终获得良好的教育和引导,具备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

二、讲解传统文化故事,引入传统文化的实际内涵

在对中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结合优秀的传统文化故事,引入传统文化的实际内涵,实施对学生的教育和熏陶,通过这一过程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道德品质,最终收获较好的实践效果。在进行传统文化故事的选择过程中,教师也要认真地甄别,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兴趣特点,选择具有教育和引导意义的故事进行宣讲。针对这一教学进程的设计,首先要对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建立起有效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之后结合目标的设计和分解设置一系列的课程内容保障。在开展教学任务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从新课改的课程标准入手,进行充分的学科知识教学,之后结合意义训练的环节进行传统教育的融入,要保障传统文化的补充和促进作用,同时也不能喧宾夺主,弱化学科教学的实际效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进程中,教师要结合传统文化故事的精髓,对学生进行心灵启迪。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进程中,教师必须意识到这门学科的实际价值和意义,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教育也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对人才的培养也必须具备多种组合要素。尤其是在学校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还要促进一系列的积极因素与学科知识的结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思想引导,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在学习“师长情谊”时,教师要结合传统文化故事积极地引导学生,增强学生尊重教师、爱戴教师的意识,这种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能使学生有效地建立起与教师的情感以及敬畏意识,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开展学习,不断获得成长和进步。在古代就有“天地君亲师”这样的尊师重教的理念。例如,孔子虽然学富五车,但仍然拜老子为师,并且对教师毕恭毕敬,虚心地向老子学习,这种虚心求教的做法受到了世人的赞赏。教师必须通过传统故事的引导,教育学生尊重教师,信任教师,学生才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学习,人不学不知义,必须通过教师的“传道受业解惑”,才能不断地成长和进步,收获自己的完美人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价值。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必须结合传统文化故事,对人才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在开展教育的实施进程中,教师必须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在教育的过程中有效地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从而保障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新时期好少年,为未来的成长和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进程中,教师必须结合实际的学科教育作为切入点,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价值,以此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教育和引导工作,促进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是一种有效的思想意识形态的打造过程,所以这就决定了教师不仅要进行学科教育,保障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进行一系列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引导工作,对中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教育和积极引导,这些才会使中学生在成长的进程中收获知识,也收获坚定的思想基础,在未来的成长和生活中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保证学生获得良好的教育,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架构。

如在学习“亲情之爱”的时候,教师要结合生活元素,引导学生尊重自己的父母,体谅自己的父母,在生活中不仅要努力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为父母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也要发自内心地体谅父母的不容易,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与父母建立起有效的沟通。现阶段随着生活条件的提升和改善,很多父母对孩子具有溺爱之心,导致一些孩子内心较为自私冷漠,教师必须结合传统文化中的孝亲故事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化,引导中学生意识到孝是一切的根本,在《弟子规》中也写到“首孝悌,次谨信”,做一个孝顺父母的孩子,是作为一个人的立世之本,从而对学生展开有效的亲情教育。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同时,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目标,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以及思想意识的打造,要把这种情感态度的提升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结合这种优秀思想的指引,积极地促进中学生行为的改变。

四、开展传统文化活动,领会传统文化的实践意义

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践意义是尤为重要的,教师必须结合当前教育的内容和思想意识的培养目标,开展有效的传统文化活动,并且在活动的进程中保障学生领会到传统文化的实践意义,从而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过程中,结合优秀的思维导向开展教育,结合全人教育的培养理念以及科学的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地利用这一系列的优秀思想,提升中学生的思想意识,通过具体的实施手段保障中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有效统一。教师必须结合实际的教育要素开展有效的传统文化践行活动,促进中学生在学习的进程中结合传统文化的优势,把良好的素养提升工作做到实处,让中学生在具备历史眼光的同时获得全面的进步,在提升个人技能的同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建设人才。

例如,在学习“家国情怀”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传统节日的采风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古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之心,如端午节就是为了紀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设立的节日,教师就要结合端午节故事的讲述,引领学生践行传统文化。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领学生体会传统文化习俗,增强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兴趣,带领学生一起包粽子、插艾蒿、系五彩绳,还要结合龙舟大赛、祭奠屈原仪式的观看引领学生体会那段悲壮的岁月,建立起民族的自豪感,以及对古代仁人志士的敬仰之情,促使学生在这一活动中具有良好的情感态度,同时也领会到时代赋予自身的民族使命,在今后的学习进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成为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这也是学校教育对学生培养过程中必须承担的时代使命,从而结合优秀的文化底蕴培养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

五、结合小组合作交流,促进文化与课程有效融合

在中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际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实际情感认知,还要结合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促进学生之间有效的情感交流,要结合合作探讨的模式促进学生不断地展开思考、达成共识。小组合作模式的有效运用,对学生发挥极其重要的实践作用,引领学生在开展学习的进程中不断地通过交流深化认识,具备自身的理解和领会能力,通过实际的课程学习内容,有效地结合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最终促进思想意识形态的提升和有效建设,促进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领会到个人成长与祖国建设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抱负,把时代发展的责任感作为自己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效地开拓进取、锐意创新,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且为之而不懈奋斗,通过自身能力的不断提升,促进自己在长大以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采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讲授的时间较长,对学生来说很难建立起长时间的注意力,但是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就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程度,通过教师的导学案设计,促进学生展开自我预习与探究的学习过程,同时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分享,在表明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倾听别人的看法,在这一进程中进行有效的思想融合,促进学生总结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同时通过面向全班的展示过程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之间开展有效的互评和激励,形成较为融洽的关系,促进学习中的协同进步。同时在进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还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素材的扩展与整合,教师可以结合某一特定主题让学生寻找相应的传统文化素材,这样就会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的融合,让学生结合大量丰富的素材提升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结合传统文化的渲染力和凝聚力,促使学生不断地成长和进步,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优秀的分享意识和团队意识,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态势和氛围,从而让班集体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形成一股学习和进步的合力,在后续的学习中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六、进行道德与法治社会实践,体会文化引导价值

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知识较为生动,所以教师要结合丰富的社会实践,把知识与生活元素有效地结合起来,发挥其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传统文化的思想导向,充分发挥文化的引导价值,让学生较好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思想意识形态,从而促进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各种思潮的多元化存在会对初中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结合这一时代发展的现状,结合全新文化对中学生思想的影响设计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有效地意识到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学生的道德建设。教师在设计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必须做到与时俱进,要有效地结合时代特点,创造性地设计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保障在实际的活动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思想引导,让实践活动的主题符合时代发展的特点,有效地结合学生的思想状态发挥引导作用。中学生处于青春期阶段,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但是他们的思维、意识形态还处于建设过程中,具有很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教师必须结合新的教学方式建立起合理的活动安排,这样才会具有实际的教育意义和引导效果。

为了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教师可以结合传统文化元素设计实践过程。例如,为了促进学生对“谨信”传统美德的感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观察生活中严谨做人、诚实守信的社会现象。学生会发现:生活中不说大话,实事求是的人勤劳务实,拥有许多值得学习的优秀品质。例如,很多感动中国的人物言语朴实,令人敬爱;很多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都具有诚信的品质,例如,那些拾金不昧的小学生、诚信经营的小商贩。生活中的美德无处不在,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捕捉这些元素,促进学生感悟中国传统文化,在生活中体会到孝道美德、热忱互助等美好的情怀。教师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收获巨大的精神力量,不仅为了自身的幸福而努力,还要建立起有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促进自身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七、结语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传统文化的教育内涵,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进行关注和引导,促进中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建立起看待事物的准则和价值观,从而结合一系列的教学手段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

(宋行军)

猜你喜欢

中学生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