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背景下文化类电视节目数字化路径研究
2022-05-30刘群
刘群
关键词:全媒体;电视栏目;数字化
全媒體背景下我国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发展概况
我国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历程
1995年,我国开始出现文化类节目。当时,创建文化类节目的目的是帮助中国落实文化和教育建设的各项政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电视台数字化技术设备的完善,电视节目的类型和数量也愈来愈多。除文化娱乐性能外,电视节目愈来愈重视节目基础教育性能的开发,一些节目刚推出就备受重视,例如《开心辞典》《幸运52》以及《百家讲坛》等等,大众对此类节目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除此之外,中央电视台还推出了一连串人文栏目,包含《故事中的中国》《读者》《中国成语大会》等,这些栏目刚开播,就引起了国内观众们的强烈关注。由此可见,自从文化类节目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逐渐加深,也越来越重视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国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特征及功能
精英文化气质
理性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以及个体沉思都能够通过精英文化表达出来,除此之外,精英文化所具有的表现形态还包括自身内涵文化以及独有的审美特质,例如《百家讲坛》节目就属于精英文化的一种。节目从播出开始一直到步入正轨,遵循的宗旨是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
大众审美趋势
关于大众文化定义的争论从未停止,西方学者就此进行过多轮的激烈争论,这些学者认为,进步、民主才是大众文化的本质。在今天的社会中,回顾各个观点,不难发现,让大众获得感性愉悦才是真正的大众文化。例如,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这一文化类节目,其以大众审美为核心,实现亲民属性,雅俗共赏,以此来扩大受众群体。
文化宣传功能
电视与电影相比,具有独特的竞争力,即每家每户都能观看,所以具有更广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此外,文化类节目在各类电视节目中最能直击观众的内心,文化类节目浓厚的文化氛围可以使受众得到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实现个人素质的提高,从而进一步保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
休闲娱乐功能
除了文化宣传功能之外,文化类电视节目需要关注到娱乐属性,提高受众的知识水平与文学素养。
全媒体对我国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影响
立足传统文化,制作精良节目
当前,新媒介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革新速度愈来愈快,而信息的主要传播模式也发生了巨大转变,逐渐开始向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模式靠拢。移动互联网播放方式于2017年呈现爆发状态,但在此之后开始进入稳定状态,发展态势趋缓。2020年,国内共有53档文化类节目在电视及网络平台推出,数量上较2019年的56档有所减少,具体如图1所示:
全媒体的最主要特征是内容碎片化,大量非系统的碎片信息填满了用户的精神生活。大量社交媒体平台以即时的信息传递和互动为核心特质,令用户能在不同场景、不同时段中随心所欲地接收信息或发布信息。
新兴媒体发力,融合已成趋势
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早已于2009年便在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中被敲定。这决定了后来的媒体发展趋势,必将逐步向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网络与电视媒体结合的方向靠拢。作为弘扬国家文化、传承价值精神的重要渠道,文化类节目势必要在新媒体强势崛起的背景下,全力探索自身的发展出路。而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势必要努力克服这样的阻碍。
现有文化类节目在选题上皆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因此内容同质甚至重复的现象较为普遍,节目内容大多围绕文学、历史以及文物等核心点展开,无法充分调动观众的好奇心,且缺乏新鲜感的内容设置极易引发观众的审美疲劳。以《朗读者》这一节目为例,节目推出的最初阶段,其在收视率及口碑方面皆取得了成功,但同时也暴露了国内文化类节目创新不足的问题。
同质化问题的本质是原创内容的薄弱。不论是中央台还是地方台,皆没有形成鲜明的自身特色,从长远角度来看,会影响该类型节目的口碑。在传统表现形式上,文化类节目多以三方交互来展开内容,即主持人、节目嘉宾及现场观众的交互,节目形式的单调不利于维持观众的黏性,文化类节目的制作方需要积极探索新的表现形式,从整体上强化节目的效果。
在当今的融媒体时代,电视节目的播放渠道不再局限于电视台的直播和重播,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及平板电脑的网络用户比例分别为45%、43.2%以及29.7%。截至2020年,国内移动网络用户数量占网民总人数的比例已达到99.6%。传播渠道向移动平台靠拢的趋势是必然且明显的,而文化类电视节目必须要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中,积极探索新的突破口。具体如图2所示:
全媒体背景下我国文化类电视节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外部投资与内部创新不足
内部与外部条件的同时发力才能创作出一档优秀的电视节目。内部条件主要指的是电视工作者的努力与创新,外部条件主要指充足的资金来源。其中,中央电视台制作与播出的电视节目在业界有着良好的口碑,再加上制作精良、资金充足、受众广泛等原因,使得经常有精品节目出圈,在文化类节目与综艺类节目的冠名费对比之下,可以看出文化类节目在广告冠名方面处于弱势,见表3。
从表3中能够得知,综艺娱乐型节目是广告商赞助投资金额比较高的电视节目类型,能够吸引到上亿元的冠名费,相比较而言,文化类节目在冠名费上望尘莫及。因此在广告赞助费方面得到的金额较低,这又会反过来影响节目制作水平,从而收视率不高,缺乏优势竞争力,造成恶性循环。
节目题材及受众存在局限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本质和核心是“文化”,合理的感情烘托是为了提高观众们对电视节目文化现实意义的接受度,因此要注意在节目制作过程中适当使用情感元素。文化类电视节目《汉字英雄》就很值得电视工作者观看并学习,虽然该档节目制作得非常成功,但第一季当中仍然存在些许不足,节目第二季改进了节目内容和节目环节,放弃了对嘉宾选手身世经历的渲染,让观众能够在更专业的节目氛围中体会汉字的魅力,且适度的情感元素能够为节目锦上添花。
节目策划与制作缺乏活力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理的节目筹划。诸如播放计划、人员配备、宣传、格调、版式、定位以及主旨等都属于电视筹划的范畴。电视节目的独特性在于具有识别意义的节目元素。因而,文化电视节目传播的文化价值应和其节目元素的规划密切相关。
节目传播手段不足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发现传播媒介并没有想象得那么高效有力,信息的接收者能够自主地挑选他们感兴趣的信息。从事传媒行业的工作人员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受众身上。从“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这表明了信息的传递双方在进行交流。“买方市场”已经被媒体从业人员所摒弃,不过在实际生活中却仍然存在“买方市场”优先的情况,很多节目并不注重与观众的互动交流,只是一味地输出自己的价值观,脱离群众基础,无视观众的意见和反馈。
全媒体背景下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数字化路径探究
平衡节目和受众的对称
对于电视节目编码过程而言,所有环节设计均属于电视编码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包括设计环节、设定情景、后期剪辑以及嘉宾选择,这样也能够让电视制作者具备编码意识。编者在电视节目播放期间需要对受众实际的需求多加关注,也需要全面考虑受众的收视习惯以及心理需求。对于文化类电视节目而言,在很多方面均需要考虑将文化元素适当地融入节目中,包括环节设置、情景设定、后期剪辑以及嘉宾选择等,还要全面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以及接受习惯。
创新节目策划与制作
整个电视行业出现了极其激烈的竞争态势,只有强化“品牌”意识,才能强化竞争力,对于电视媒体而言,一定要实现品牌节目的创新发展,这样才可以得到更多的生存发展空间。以文化节目《国家宝藏》为例,该节目利用AR、VR、3D打印、多媒体图像和其他数字化技术创造了一个美丽而奇妙的舞台,让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数字化技术的优势。在节目制作中使用数字化技术手段不仅可以创造一个有趣的舞台,而且可以在文化和数字化技术不断融合的带动下,更好地展现文化的美,让公众通过数字化技术了解历史和文化。只有继续探索制作方法和不断改进制作数字化技术,才能推动节目新形式的产生,才能提高节目质量,这也是文化电视节目创新和发展的基石。
构建立体化传播效应
随着网络通信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壮大,“信使服务中心”的通信模式已被完全消除。社会公众单方面接纳信息内容已成为过去式。公众不再被动地接收信息,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表达自己的观点,成为信息的创作者。电视媒体应建立一个公平传播信息的平台,为公众提供一个参与电视文化活动的空间。文化类电视节目应注重公众参与,并建立互动仪式链,使公众能够平等参与。另外,传播活动是一种双向活动,向观众传递相关内容,观众收到相关内容后会对此做出一定反应。
当今的文化传播活动避不开互联网,也离不开数字化技术。观众在收看电视节目时,已经不满足于纯粹的收看,其更注重参与感,想要参与到电视节目中来。传播活动与反饋活动是传播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应当同等关注,不能忽略观众的感受。电视节目因其本身的特殊性,更应注重在宣传者与观众之间构建对等的沟通氛围。
在现阶段融媒体的环境下,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信息数字化技术手段日新月异,不仅迫使我国电视节目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且市场化和数字化的猛烈冲击使得我国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人们逐渐沉迷在快节奏的物质生活中,精神层面日渐空虚,因此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对于我国电视媒体行业重塑辉煌的使命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