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通俗化语言,赏“模型化”结构

2022-05-30唐靖霞

关键词:民间故事文本解读小学语文

唐靖霞

摘要:民间故事是人民口头创作的文字。解读此类文本,需在明确解读重点的基础上,捕捉通俗化表达的特点,以及“警告”型、“二元对立”型的表述结构。教学此类文本,可以采用品读核心句式、比较表述风格等方式,感悟其遣词造句;借助概括与复述,感悟其谋篇布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品质;民间故事;文本解读

广义的民间故事,泛指流传在民众中,与民间韵文相对的民间散文叙事作品。民间故事的讲述方式多为口传以授,以口语为主要传播媒介。这类作品的语言通俗易懂,简单易记;叙事结构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主要表现为“警告”型、“二元对立”型等“模型化”结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入了不少民间故事,可以聚焦语文品质解读和教学这类文本。

一、文本解读:观照通俗化语言和两种类型的结构

民间故事更多地带着民俗与特定时代的烙印,侧重于反映劳动人民的愿望。解读这类文本,需要从特定时代鲜明的人物性格、通俗的表达特点和独特的篇章组成结构等,体悟民间故事特定的时代烙印。聚焦语文品质解读民间故事,遣词造句层面,需把握民间故事文本通俗化的语言特点;谋篇布局层面,需把握民间故事“警告”型、“二元对立”型的表述结构。

(一)观照通俗化语言,品析遣词造句之匠心

民间故事习惯于用本民族经常使用的语言交流方式来表达情感和主体意识,因此语言通俗易懂,便于传播和记忆。民间故事遣词造句的通俗化,主要体现在口语化和大众化。

品析民间故事表达的口语化,凸显在表述时用意浅显明了,文字鲜活生动。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里的一句“他就牵着老牛,拉着破车,头也不回,一直往前走”,作者的用意浅显明了:既然被哥嫂以分家的借口赶出了门,那只要有相依为命的老牛和不能缺的破车,就一直向前,誓不回头。三年级下册《漏》中的“老虎吓得浑身发抖,贼听得腿脚发软。贼心里害怕,腳下一滑,扑通从屋顶的窟窿里跌下来,正巧摔到虎背上”,表达鲜活生动,活脱脱再现了老虎和贼的心虚与害怕。

品析民间故事语言的大众化,凸显在表述有相对固定的线索。如当听到“很久很久以前”“从前”“古时候”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故事要开始了。三年级下册《枣核》里“古时候,在山脚下的……”这样的开头,让读者一下子就能抓取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漏》中的“从前,有一户人家……”,让人一读就知道故事一定和这户人家有关。

(二)观照“警告”型、“二元对立”型结构,品析谋篇布局之独特

民间故事的“警告”型结构,通常以一个警告开头,主人公一开始许诺遵守警告,但不久后便会被卷入禁止的行动中。基本的故事线索为:提出警告→反复警告→遵守警告→违反警告。比如五年级上册的《猎人海力布》,海力布救小白蛇得到宝石后,被小白蛇警告两次。海力布一开始是遵守警告的,但最后为了救乡亲们承受了不听警告的后果——变成了石头。以“警告型”结构切入解读,教师一下就能捕捉到这样的主要信息:(小白蛇)提出警告、反复警告、(海力布)遵守警告、违反警告。

民间故事的“二元对立”型结构,往往以强大者与弱小者两个对立方展开故事,结局往往是弱小者获得胜利。例如,《漏》中弱小的老奶奶、老爷爷和强势的贼、虎,是鲜明的“二元对立”形象。不过,故事的发展却颇有意思,也颇具深意。随着两个强大者的生动演绎,弱小者反而逐渐获得胜利。再如,《牛郎织女》的故事开头,两兄弟的经历呈现出较为鲜明的“二元对立”,哥哥欺负弟弟,弟弟在困境中善待动物,之后得到动物的回报,又有了后续的故事,如出现了“织女”,让整个故事趋于美好。这样的故事结构安排,反映了劳动人民对是非对错最朴素的认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文本教学:立足语言特征和叙事结构品词句、谋篇章

(一)分析语言特征,感悟遣词造句之美好

1.归类品读核心句式

民间故事质朴纯真,看似平淡无奇的口头语、大众语,也蕴藏着深层的内涵,有独特的表现力。品读其中的核心句式,能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挖掘出其中的内涵和表现力。比如《牛郎织女(二)》中的句子“她就一把抓住织女往外走。织女的男孩见那老太婆怒气冲冲地拉着织女走……王母娘娘狠狠一推,孩子倒在地上,她就带着织女一齐飞起来”。初读就能从“一把抓住”“怒气冲冲地拉”“狠狠一推”等词语中体会出王母娘娘的专横跋扈。再回到前文读“跟牛郎一块儿干活,她喜欢;逗着兄妹俩玩,她喜欢;看门前小溪的水活泼地流过去,她喜欢;听晓风晚风轻轻地吹过树林,她喜欢”,学生就逐渐找到了文本表达的“内里”:织女喜欢民间自由自在的生活,喜欢一家人过着平淡、幸福的日子,但又遭受着王母娘娘等人的追捕。读到这儿,学生的心为之牵动,为织女一家的命运深感不安。如此,语言的表现力就被捕捉到了。

2.比较提炼表述风格

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启发学生将民间故事文本的表述风格与其他题材或类型的文本表述风格做比较,增进对民间故事通俗化语言的把握能力。例如,“咱们在这山上住了好几代啦,老老小小这么多人,搬家可不容易啊!”是《猎人海力布》乡亲们说的话。学生聚焦“好几代啦”“老老小小”“可不容易啊”等关键词句品读,就能感受其平实淳朴的语言风格;从“啦”“啊”等语气词中,就能感受乡亲们说这些话时的情真意切,领会乡亲们不想搬家的原因。此时,再让学生对比朗读“咱们在这山上居住,如今人口居多,搬家之路有着太多阻碍”,学生很容易就会发现,这段文字的语言风格趋于书面化,读起来过于生硬,不够通俗,更不易懂。

(二)梳理叙事结构,感悟谋篇布局之精妙

民间故事说到底是故事,在感受故事语言特点的基础上,还需把握文本“讲故事”的结构。根据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立足叙事结构的民间故事教学,需要观照概括和复述两个维度。

1.在画图与“建模”中概括

在品读与分析中概括,是指引学生在品读故事语言特点的基础上梳理故事结构,对故事内容有宏观的把握。可以用画人物关系图、搭建故事模型的方式概括。

画人物关系图概括。相较于其他故事类文本,民间故事涉及的人物较多,以画人物关系图的方式让学生在梳理故事线索的基础上概括显得尤为必要。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找出主要人物的名字,然后思考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画好人物关系图后,说说这些人物之间都发生了哪些事情,更好地概括故事。以《牛郎织女》为例,其中的主要人物有牛郎的哥嫂、牛郎、织女和老牛。梳理人物关系图(如图1所示),就能理出“牛郎被哥嫂欺负—牛郎有老牛相助—牛郎和织女相爱”这样的故事脉络,借助故事脉络能更好地概括故事。

图1

搭建故事模型概括。学生要想很好地完成概括民间故事的任务,得先明白讲述的重点是什么。帮助学生凸显故事重点的有效工具是故事模型,即通过图表展现故事的主要情节。例如,《猎人海力布》课后习题要求“试着以海力布或乡亲们的口吻,讲一讲海力布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家的部分”,需要学生非常熟悉海力布劝说乡亲们的过程,明白概括的重点是什么。故事中,海力布先是急忙跑回去劝说乡亲们,乡亲们不信;海力布发誓自己的话是真的,再次劝说,乡亲们依然拒绝;海力布违反宝石的使用原则,讲清缘由,自己也化作了石头。无疑,劝说的细节是概述的重点。我采用搭建故事模型的方式指引学生概括:第一步,出示第一次“直接劝说”、第二次“发誓劝说”、第三次“告知详情”的线索,让学生找出“三劝”的区别,凸显“三劝”的层次,形成“三劝”模块;第二步,让学生分别找出海力布每一次劝说后乡亲们的表现,将主要情节整理到表格中,形成“三劝表现”模块;第三步,让学生对照两个模块概括故事。如此,學生就理清了海力布劝说乡亲们这一情节的来龙去脉,更加深入地走进文本,为后面的创造性复述打下了良好基础。

2.抓关键词句与补白点复述

复述十分适合学生学习民间故事,因为能从自己的角度讲故事。基本思路是:保持主要内容不变,在故事的一些具体情节上,根据讲述者的喜好进行处理,或把原故事中次要的情节讲得更生动,或把原故事中省略的内容补充得更清楚,等等。主要借力点是抓关键词句和补白点。

抓关键词句。关键词句是表达某个重点意思或者内容最简洁的词句,可以从文中找出,也可以通过归纳总结来获得。民间故事文本的意思是有层次结构的,关联文本意思的关键词句也便有了层次结构。这样的结构对学生复述故事发挥着指向性作用。《猎人海力布》讲述海力布劝说乡亲们搬家的过程时,有一组反映海力布情绪变化的关键词“急忙”“焦急”“急得”“着急”“镇定”。我抓住这些关键词引导学生复述:首先,关注海力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变化;接着,围绕这组关键词揣摩人物当时具体的言语表达;最后,加上乡亲们的表现,形成完整的“劝说”故事。循着这样的线索“前行”,学生边梳理边思考,由读到悟,由悟到品,逐渐找到了文本表达的“内里”:海力布一开始着急是他想要第一时间把消息告诉乡亲们,但随着乡亲们不愿搬家情形的出现,他又面临两难抉择——不说出实情,乡亲们不会搬家;说出实情,自己会变成石头。在危难关头,海力布决心牺牲自己。后面的“镇定”和前文的“急忙”“急得掉下了眼泪”形成对比,从中,学生直观形象地把握了海力布心情的变化。透视关键词,这个民间故事的复述线索就清晰显现了出来,使得学生的复述顺畅了许多,思维和情感得到了共同发展。

抓补白点。补白点是指在故事教学中,宜于补充课文之外的内容,既能充实课文内容,又能使学生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得到提高的空白点。民间故事想象空间大,用好这些补白点,有助于拓宽学生的阅读思维面,锤炼学生的创作表达力,提高学生生动复述故事的能力。例如,《猎人海力布》中的海力布在劝乡亲们不成功时急得掉下了眼泪,这便是可挖掘的空白点:除了掉下眼泪,海力布还会有哪些表现?学生展开想象,于是便有了“急得直跺脚”“直捶胸”“不停地来来回回走”等有场面感的词语。这些词语是学生可以直接用来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再如,《牛郎织女》中的老牛让牛郎去见织女时告诉了牛郎织女下凡的时间,那老牛是怎么知道这个时间的?学生围绕这个空白点大胆想象,便想到了“老牛原是天上的神仙,洞悉天上的大事小事”“老牛不是平凡的牛,而是一头能够推算天上人间诸事的神牛”等,让故事更加扣人心弦。此外,教师还需启发学生捕捉民间故事独有的元素,如善用夸张手法、长于运用想象、表述神奇多元等,引领学生深入体悟民间故事的独特魅力。

解读与教学民间故事文本,引领学生鉴赏与感悟文本独有的品质,教会学生在言语实践中逐渐学会表达。但愿这样的教学,传递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则故事,更是让学生向着语文核心素养更深处漫溯的导航。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如何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J].小学语文,2017(7/8).

[2] 许珍.民间故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以五上第三单元为例[J].小学教学设计,2021(25).

[3] 王尚文.语文品质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民间故事文本解读小学语文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