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对学生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方式
2022-05-30邓红霞
邓红霞
小学是文明礼仪常识教育最重要的阶段,文明礼仪常识教育应尽量从小学开始进行。小学生的文明礼仪常识教育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开展。班主任可以言传身教,构建高品质的文明礼仪常识环境,从而进行多姿多彩的文明礼仪常识教育活动,以此提升学生的文明礼仪常识观念,从而造就相对应的科学使用价值观念。如今,很多小学高度重视学生的素养建设,从学校方面看来,虽然很多班主任有重视文明礼仪养成的观念,但他们在教育层面做得并不太好。对此,班主任应充分运用自身的指导作用,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大力支持,使学生能理解文明礼仪和常识。
一、小学生文明礼仪的具体养成教育内容
为了更好地提升小学生文明礼仪知识和学习培训教育的规范性水准,班主任要言传身教,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严格遵守文明礼仪和知识教育的管理制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向学生展现高品质的品德修养,为学生树立榜样,进而影响和熏陶学生。礼仪教育具备艺术性,是学生艺术观念的集中体现。就小学生来讲,他们的生活观念、人生境界和认知水准都比较低,假如在教育全过程中不重视文明礼仪的养成,便会有一些逃避责任、不文明的行为发生,这不仅会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会影响学生未来的教育发展。因而,学校必须开展文明礼仪常识塑造教育,推动学生的未来发展。小学生文明礼仪常识塑造教育既是继承中华文明的必然,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班主任在对学生开展文明礼仪常识塑造教育时,关键的教育内容包含下面一些层面。
“坐”“站”和“走”。中国人常说“坐得像钟”“站得像松”和“走得像风”,姿态和行为是文明礼仪常识的一部分,最能反馈一个人的涵养。第一,在小学文明礼仪常识塑造教育中,从姿态和姿势的潜意识行为入手尤为重要。第二,尊重父母、教师和老人。俗话说得好,“孝当先”,孝敬师长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现代文明的关键标志。因此,班主任在对小学生开展培养教育时,孝顺父母、师长、老人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第三,勤学好问,热爱劳动。勤奋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品质,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小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担负起建设兴盛、民主化、文明社会的重担。在小学文明礼仪常识塑造教育中,班主任可以协助学生掌握礼仪文化,提升对中华文化发展的理解,进而建设故乡,塑造学生爱国爱党的高尚情操,这也是创建文明礼仪常识培养教育的基本目的。
二、塑造小学生文明礼仪常识的方式
(一)言传身教,耳濡目染
在小学生学习培训和发展阶段,班主任对学生而言是一个亲密无间的人。因而,班主任的言谈举止影响着学生。在与班主任沟通交流的环节中,他们会效仿班主任的言谈举止。因为班主任具备这样的礼仪特性,班主任在教授学生文明礼仪常识时,务必先认识自己的教育功效,可以言传身教,变成学生学习文明礼仪常识的榜样,协助学生学习高质量的文明礼仪知识。假如文明礼仪常识和行为的培训形式过于单一,学生便会觉得枯燥乏味,容易疲劳。为了能更好地让学生开心地练习礼仪知识,班主任应该设计多元化的训练方式,并使之具有挑战性。
例如,在进行表达感谢之情的练习时,可以从现实出发选择适合的方法,如“心怀感恩”“感谢帮助”、握手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构建生动活泼的情景,如说故事、听儿歌、做搞笑小品等,使学生学习礼仪知识。还可以组织“您辛苦了,妈妈”“谢谢您,爸爸”的家庭式联动教学活动,让小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家庭作为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主要场所,家长的行为习惯也会在日积月累中渲染给孩子。举行这种“感恩回馈”的活动,可以让他们学习生活中的礼貌用语,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换位思考,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在《弟子規》中就有“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礼仪规矩,父母呼唤,要及时回应;父母要求做的事情,应该及时完成;父母的教诲,要听从,谨记;父母的责备,也应该多顺从,改进自我,尊重父母。在“您辛苦了,妈妈”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将礼貌用语贯穿到生活中,比如,妈妈做完饭以后,可以对妈妈说一声“谢谢”,爸爸辅导写作业,可以对爸爸说一声“辛苦您了,爸爸”。既能让小学生懂礼,知礼,还能让他们敢于表达内心的想法,感恩父母。除此之外,进行多姿多彩的实践活动也是学习文明礼仪常识最有效的方式。班主任可以主动带学生到饭店、儿童福利院等场地参与实践活动,将文明礼仪常识教育融进更有意义的活动中。如在“热爱劳动”层面,最好的教育方法是在每一次班集清理活动中,班主任都能参与到工作中,充分发挥带头作用,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例如,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管理者,一些行为很可能会被学生效仿。因此,班主任应管理好自身的行为,做一个懂礼仪常识的文明人。班主任应该保证下列基本礼貌:不随意吐痰;严禁乱扔垃圾;不大吵大闹。设想一下,假如一位班主任的语言表达低俗、不注意卫生、那么他教过的学生很有可能和他一样。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端正好自己的行为。
(二)班级活动,氛围熏陶
知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叫教育?实际上教育便是养成好习惯”。小学生文明礼仪常识的培养和教育也是如此,班主任只有协助学生学习文明礼仪常识才能推动学生成为有礼貌的人。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首要场地,班级的气氛对学生的文明礼仪的养成起着关键作用。因而可以通过班级体活动,在对学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教师可以为学生举办以“文明礼仪常识”为主题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探讨他们应当具有的文明礼仪常识。与此同时,对“文明礼仪常识新星”开展拼比工作,进一步激起学生争做文明人的意识。或由教师为学生举行“文明礼仪常识”活动,让学生将文明礼仪常识实践活动铭记在心,这种活动对学生而言也充满了意义,使学生在班集体活动中学习到大量的文明礼仪常识。
例如,班主任可以在每周一的课堂教学上大力开展课余活动,带领学生到儿童福利院陪护老人、做日常保洁工作,让他们学会孝敬老年人,让学生掌握每一个礼仪知识。教师在组织学生上下学的路上,都可以进行“礼仪小知识”的教学实践,在放学的时候,各个班级的学生可以有秩序地排队,不插队,不拥挤,按照次序走出校门等。在上学的路上,教师也可以让不同的小学生领队做“小队长”,跟着“小小队长”走过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遵守交通规则,还可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老奶奶过马路,以礼相待,乐于助人,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并且文明教育在身边,教师应该将文明礼仪融入生活中,不仅可以塑造班级氛围,还可以在午休时间、用餐时间等,及时普及各个场所中的文明行为,如“午休期间,保持安静”“不喧哗、不打闹”“打饭时间,排队站好,珍惜粮食,餐盘回收”等。教师本身就可以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用餐结束后主动将餐盘放到回收站,或者是打饭的时候对工作人员道谢等,要正确认知文明教育的重要性,争做文明礼仪教育的受益人和建设者。在班主任的言谈举止能使学生从源头上了解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而实践活动能使学生真真正正感受到生活在一个有文明礼仪常识的社会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情。实践活动应尽量拓宽渠道,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直接地感受到文明礼仪常识的重要性。
(三)协力管理,加速学习速率
美国心理学知识专家教授Sibley曾说过“舍弃一种行为,得到一种好习惯”。家庭是栽种礼仪知识的最原始场地,因而,学生的行为和礼仪知识通常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小学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时,务必要了解到高品质的社会作风和礼仪知识源于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文明礼仪常识中起着主导作用。只靠学校的文明礼仪常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仅有班集体管理齐心合力还是不够,要在校园内、学校外构建良好的文明环境,才可以推动学生文明素质的养成。因此,班主任可以与家长就文明礼仪常识进行交流,征求家长的意见,进一步指导家长的文明礼仪常识,并告知家长依据家庭气氛,随时随地留意自身的言谈举止,以此推动学生文明礼仪常识的养成。
首先,父母对小学生的影响是显著的,父母必须树立榜样。其次,学校应该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知道小学生校园内的学习近况。如在升旗仪式上,学生要礼仪端正,或是他们一周内从没说过粗语,那样家长就可以看到小学生的进步并夸奖他们,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规范自身的行为,长期保持文明礼仪习惯。最后,学校应多进行与文明礼仪常识有关的亲子互动活动,进行“懂得感恩”的语言活动,让小学生讲出对父母的爱,开展真心实意的交流;或进行调研活动,向家长了解小学生的礼仪掌握水平。此项亲子互动活动是为了能更好地让小学生体会父母工作的辛苦,进而培养他们敬老爱幼、孝敬父母的品格。与此同时,还能让家长更好地认识学生身上的各项优点,有益于学校与家长更好地沟通。在当今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部分家长忽略了小学生的礼仪知识素养建设,更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很多教师只重视教育方法,从来不认真抓学生的礼仪知识,甚至一味地责怪学生,从来不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对小学生而言,学校和家庭礼仪教育的缺失会对他们的未来造成消极影响。因而,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的沟通,为学生的社会道德的养成给予保障。对每一位小学班主任而言,要持续更新自身的教育管理观念,重视学生能力的提升,重视学生社会公德的培养,将学生文明礼仪常识的培养和教育作为日常教育管理的关键。
(四)整合资源,综合教育
小学的每一门课程都包含多种多样的中华文化、道德文化,教师必须要把握这一资源,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从多个方面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以此建立和发掘文礼仪知识教育要素,灵活运用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各类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礼仪的洗礼,耳濡目染地了解文明行为的界定,以此推动文明水平的提升。如当大家乘坐公共汽车时,一些人会为刚上车的孕期妈妈让位,这将为学生提供学习榜样。作为班主任,要建设好学校、家庭和社會之间礼仪知识传导的桥梁,积极主动地向社会和家长宣传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发挥礼仪知识在教育中的功效。
例如,礼仪知识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心理特征,把核心放到学生日常行为标准的塑造和教育上,如第一,可以创建红领巾广播电台节目行为标准学习培训教育频道栏目;第二,制定行为标准,传递礼仪教育文化;第三,开展学习培训教育黑板报,让每个小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其中;第四在行为标准学习下开展礼仪演说,演说的内容和形式都可以由小学生自由发挥,真实的表达所学,所想;第五,依据学校文明礼仪知识,继续扩展相关的培训与练习,使学生具备较好的文明潜意识。总之,社会、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发展的重要环境,要靠三者密切协作,才可以形成良好的教育实际效果。
(五)形成榜样,树立模范
在教育学生的环节中,班主任本身必须以自身为楷模,有效展现示范性和领导的作用,假如想培养学生见到教师和长辈时礼貌问好的习惯,就应教导学生问好时保持45度的鞠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值勤的同学要行礼问候。除此之外,在培养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环节中,除了教师,学生本身也有带头作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种想被赞扬的心态。因而,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要充分利用这类心理,积极主动地开展赞美教育,造就典型性的礼仪知识案例,使学生受到相关的礼仪启迪。
例如,在课堂上,班主任如果发觉一个学生在用心地听讲,而且表述问题时很有礼貌,教师必须在第一时间夸奖学生:“某某学生今日的表现非常好。他不但腰板挺直了,听得也很认真。你们都要向他/她学习。”听完班主任的话,所有学生都会调节自身的姿态,提升自己的学习专注力。这时,班主任应夸奖全体学生:“全班同学都做得很好,老师今日真开心。”还可以在教室内设置“礼仪小标兵”的称号,每周进行一次集体评选,共同推荐出在生活中、学习中品行兼优的学生,让小标兵可以发挥出榜样的力量,为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引导大家可以向小标兵学习,这样做,不但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礼仪的信心,还能形成文明礼仪习惯,以此提升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结语
教师如同一面镜子,他们的行为活动和语言沟通技巧会被学生所效仿,教师和学生的长久相处也势必会对学生的日常礼仪产生影响。因而,为了能更好地塑造学生的文明品质,教师要标准、系统地执行文明礼仪知识的塑造教育,从学习和生活中教育学生,进而推动社会教育文明的发展。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