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传媒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2-05-30郑久良
[摘要]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传媒专业以培养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为教学目标,构建政产学研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以协同育人方式培养高素质传媒人才。文章以常州工学院调查报道课程为例,深入分析高校传媒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提出建构“校企协同、校媒合作、以赛促学”三位一体的传媒专业产教融合课程协同创新的育人模式,并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改革措施两方面分析其实现路径。
[关键词]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高校;传媒专业;教学改革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传媒专业以培养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为教学目标,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深化校企合作、校媒合作、校地合作为抓手,通过协同育人方式构建高校传媒课程教学改革体系。文章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传媒专业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要求,以常州工学院调查报道课程为例,深入分析高校传媒课程产教融合教学实践情况及其问题,剖析其协同创新育人模式及教学改革实现路径,以期为传媒专业产教融合示范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传媒专业课程的建设与人才培养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传媒专业的建设要义
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化产教融合,能够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也是高校专业课程建设的源头活水[1]。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传媒专业注重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使学生顺应时代发展之需和传媒环境变革的同时,具备策、采、编、写、播于一体的综合能力,为业界和社会培养卓越的传媒人才。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传媒专业以培养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为教学目标,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校企合作、校媒合作、校地合作为抓手,以实践教学基地为载体,培养出一批批政治思想坚定、知识素养过硬、业务能力突出、人文关怀深切的传媒人才。
(二)产业融合背景下高校传媒专业的人才培养
需求
产教融合是产业和教育、企业和学校、生产和教学相融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跨界性、双主体、动态适应等特征[2]。当前,高校传媒专业的产教融合已在课程建设中逐步铺开,但在人才培养、开发模式和对接程度上仍存在问题[2]。高校的传媒专业教育还未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未能很好地衔接,教育供给端和产业需求端也未充分适配。同时,传媒专业的教学内容有待改进,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培养的人才难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且缺乏核心竞争力。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传媒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打破产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生产与教学之间的壁垒,引入业界导师、企业专家、媒体人才、地方学者等人才,构建政产学研相融的教学模式,以协同育人的方式培养高素质传媒人才。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传媒专业课程教学现状与困境
常州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始终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彰显产教融合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文章以常州工学院传媒系开设的调查报道课程为例,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传媒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困境。
调查报道课程是常州工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选修课程,是学生学习深度报道中的选题策划、采访技巧、写作方式与拍摄制作的基础课程,对学生选题策划设计能力、现场报道采访拍摄能力、新闻写作与电视编辑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该课程教学内容包括调查报道的基本概念、选题与消息源、采访方式、写作手法、电视编辑、记者素养及电视节目解析。可以说,调查报道是一门综合新闻理论知识和广播电视编导实践技能的课程。相对一般的新闻专题片,调查报道具有一定特殊性,不仅要呈现新闻事实,更要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系统地揭示错综复杂的新闻事件本质。调查报道类新闻既要体现创作者的新闻理论功底、专业素养、社会问题意识和人文关怀,又要求创作者具备娴熟的采访拍摄和制作能力,这意味着学生需要具备更强的综合能力。
在产教融合教学实践方面,教师在调查报道课程教学中采取了相应措施。第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案例教学,在讲解章节知识点时,选取大量经典的调查性报道作品(新闻报道或电视节目)进行分析,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第二,教师采用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设置与章节知识点紧密关联的热点话题,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概括问题的能力。但整体而言,应用型本科高校传媒专业的课程教学还未真正实现产教融合,学生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生的选题策划能力较弱,缺乏深度挖掘社会问题的意识
在调查报道课程的选题策划过程中,学生提交的选题报告表虽然基本能达到要求,但是高质量、有深度的选题较少。一方面,学生获取新闻选题的方式单一,其策划的选题多跟学习、购物或个人兴趣有关,选题大众化且重复率较高,较少从社会生活、热点话题中挖掘有新意的选题。另一方面,部分選题缺乏思想深度和社会意义,对新闻事件的呈现仅停留在个案或浅层表面,对新闻事实真相、公众利益、社会行为关注不足,对选题的社会影响和意义挖掘不够。
(二)学生的设计采访问题能力较弱,采访技能有待提升
采访是调查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决定了报道的质量。在课堂上,无论是采访情景模拟环节,还是策划报告书的采访提纲设计环节,学生的问题构思和提问能力表现一般,对调查采访困难之处和突发情况预判不足,采访方式单一且提问方式不够灵活。整体而言,学生对采访细节、采访对象意识以及采访突破策略的掌握程度不足。应用型本科高校重视培养应用型人才,意味着学生不仅要掌握娴熟的技能,也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人文素养。因此,高校要重视能体现学生编导思想和专业水准的采访环节的教育。
(三)学生的作品创新意识薄弱,利用新媒体进行创作的主动性不强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拍摄、剪辑和制作能力较强,但在内容呈现、传播形式创新方面的能力较弱,表现为调查报道的叙述方式单调、内容呈现方式单一、较少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创作、作品缺乏新意。相对一般的新闻报道,调查报道的内容篇幅大、分量重,例如电视调查报道专题片的视频时间较长,要在当中呈现完整的新闻事件并广泛吸引受众,学生通过创新内容呈现方式和巧妙运用叙事技巧来突出新闻的趣味性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媒介融合时代,各种新兴数字技术迅速发展,能将新媒体手段融入新闻报道也是调查记者新媒介素养的重要体现,如利用VR、AR、数据新闻、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创新报道方式,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在这方面的创新意识和主动性有待加强。
(四)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不能具体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调查报道课程以往的考核方式是让学生提交调查报道专题片,专题片一般由团队成员合作完成,作品得分即为学生的期末成绩。调查报道专题片需要团队成员协作完成,教师难以了解每个学生的实操水平、贡献度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此外,该课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查力度不足,学生运用调查报道课程相关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教师需要加大对学生实践的考核力度,根据学生的任务分工情况、作业情况和平时表现进行具体考核,优化课程评价体系。
三、协同创新: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传媒专业课程的育人新模式
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传媒专业课程的产教融合,需要强化“四大对接”,即专业建设对接行业人才需求、课程建设对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教师队伍建设对接行业企业专家能手、实践平台建设对接行业企业产研需求[3]。调查报道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新闻报道实践能力,需要依托企业、媒体、学科竞赛、实践基地等资源,联合多元主体全方位地构建协同育人新模式。对此,常州工学院传媒系在校企协同、校媒合作、以赛促学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发挥了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效应。
(一)校企协同:将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相结合
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传媒产业现状和行业需求,常州工学院传媒系与多家媒体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在课程教学中邀请行业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校企对接方面,常州工学院传媒系与常州市文联剧目室、常州有光文化传媒公司等单位建立实践教学基地,邀请企业负责人、技术专家等专业人员为学生讲解新闻报道选题策划、新闻采访与写作、短视频剧本创作、影视导演基础、摄影摄像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在实践教学方面,常州工学院定期组织学生赴企业参观学习和实践,让学生参与新闻报道写作、短视频拍摄、公众号运营、融媒体编辑等工作。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实践,能够切实掌握实践技能,了解行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通过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常州工学院传媒系调查报道课程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极大增强了学生的采访与写作、剧本创意策划、短视频拍摄与制作能力,提升了他们的调查报道选题策划和社会问题挖掘水平。
(二)校媒合作:将课程建设与职业岗位需求相
结合
常州工学院的传媒系通过与常州媒体单位、媒体主管部门开展深度合作,旨在让学生知悉传媒行业现状及职业岗位需求,了解新媒体时代媒体人应当具备的核心素养及专业技能。调查报道课程的负责人曾邀请常州市委宣传部、常州广播电视台等单位的专家开展讲座活动,让学生从各类新闻故事中理解媒体人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使其在新闻报道中感知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铭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要义,从而真正理解调查报道“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的新闻价值。同时,常州工学院传媒系与媒体单位合作开展“第二实境课堂”,教师带领学生赴媒体单位学习业务知识,让学生感受媒体一站式的生产流程以及媒体人的专业技能与素养要求,熟悉记者、编辑、运营等岗位的职业要求,洞察新闻报道的前沿趋势,增强学生新媒体创作及运营的能力。
(三)以赛促学:将人才培养与学科赛事相结合
为提高学生创新创作的质量和成效,常州工学院传媒系课程建设注重将人才培养与学科竞赛相结合,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参加学科竞赛,邀请系内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并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同时结合调查报道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参加传媒类、艺术类学科竞赛以及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邀请业界专家进行指导评估。近年来,通过践行“业界导师+校内导师”双指导的模式,常州工学院传媒系在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2020年,学生作品获江苏省挑战杯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2021年,学生作品获江苏省第13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2022年,学生作品获江苏省第14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3项;获江苏省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江苏省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第12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校级一等奖;获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立项2项。以上成果离不开常州工学院以赛促学、以赛助教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学院传媒系通过学科竞赛增强了学生的创意策划、视频拍摄制作和写作能力,让学生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四、多元并举: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传媒专业课程建设的实现路径
产教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课程是产教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程改革的成功最终决定产教融合的成功[4]。应用型本科高校走“产教融合”“校地互动”之路,培养以能力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最核心、最有效的途径[5]。对此,应用型本科高校传媒专业的产教融合课程建设需要在教學内容设计、教学改革措施方面统筹规划。以调查报道课程为例,其教学改革的实现路径如下。
(一)教学内容设计
1.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凸显调查报道的中国特色与时代主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引,突出媒体的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功能,结合中国国情讲解媒体应如何坚持党性原则,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角度阐明媒介制度和规范,围绕时代主题讲述调查报道的社会价值。我国对调查报道的内涵和范畴的定义比较广泛,除负面题材以外,中性、正面的题材也属于调查报道的范畴,其主要强调对新闻事实的采集核实以及新闻写作报道的技巧和策略。因此,教师要系统讲解调查报道与正面宣传的内在关联,强调调查报道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凸显中国特色和时代主题。
2.加强对经典案例的教学解析,开展调查报道专题片学习活动
从教师日常教学、与学生的接触以及学生提交的作业情况看,学生对调查报道作品的阅读量和掌握度比较有限,多数学生不够了解调查报道与一般电视专题片的区别,在选题和案例解析上容易出现偏差,或是报道内容缺乏深度。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加强对调查报道经典案例的教学解析,定期组织学生学习调查报道类作品。考虑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以电视调查报道解析为重心,同时也可为学生讲解调查报道新闻作品(如《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中国青年报》《财新传媒》《新京报》等的报道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的拍摄制作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经典案例和点评讲解调查报道专题片,能让学生学习和借鉴优秀调查报道作品的制作方法和成功经验。
3.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调查报道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基本概念、选题与消息源、采访、写作、拍摄、剪辑、记者素养等多方面内容,既有理论层面的知识,也有实践操作层面的知识。关于实践操作的知识,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广播电视编导基础,而有关理论层面的知识,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将知识点有机串联起来,是课程内容建设的要点之一。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关于历史梳理、调查记者和节目介绍的授课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小游戏和互动活动。例如,教师系统整理出著名的调查记者人物、典型的作品及经典节目等内容,让学生分小组选取主题,合作梳理资料,并撰写个案分析报告或制作PPT进行讲解。
4.组织学生到媒体单位观摩学习,让学生切实感受新闻生产一线的真实场景
学生到媒体单位生产一线学习电视新闻报道的制作方式和业务要求,通过观摩学习、实习实训、创业实践等活动,能切实了解媒体行业对专业人才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常州工学院传媒系组织学生参与的观摩学习活动,主要与业界人士协同合作,并尽可能组织学生前往常州相关媒体单位学习交流。在观摩学习过程中,常州工学院联合媒体单位开展座谈会、技艺展示、专家面对面等活动,能让学生充分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教师通过此类教学内容设计,不仅能够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把媒体新闻生产一线的真实场景融入课堂,还能够在学生与企业间建立沟通交流的桥梁,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二)教学改革措施
1.改革课程教学方式,建立线上线下教学相融合的“翻转课堂”
教师可创新课程教学方式,顺应在线教育的时代趋势,采用慕课堂智慧教学小程序、异步SPOC、QQ屏幕共享、腾讯会议等多种线上教学形式,结合线下课堂教学,建立灵活多样的“翻转课堂”。传统的线下教学形式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对课程资源的需求,也难以调动课堂气氛。调查报道课程的网络资源和教学案例相对丰富,教师可充分利用线上教育渠道,应用慕课堂智慧教学小程序布置学习任务,及时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应用异步SPOC课程,发掘优质的网络在线课程资源,让学生补充课外知识;应用QQ屏幕共享、腾讯会议则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在线共享,让教师布置作业、与学生沟通更加便捷高效。
2.引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探索性学习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讲授模式和讨论模式结合,主张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环节对半分配课堂时间,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会导致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效果不佳。“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针对调查报道课程的重难点、社会热点话题等内容,师生开展课堂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发表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评价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充当“发现者”和“交流者”的角色,这种高效的交互学习方式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消化吸收教学内容,并独立开展探索性、自主性学习。
3.开展“案例工作坊”教学活动,积极进行教学互动
針对学生的调查报道选题不精、报道内容不深、社会效果不佳等问题,传媒专业课程可开展“案例工作坊”教学活动。教学团队在充分搜集、整理和挖掘调查报道的经典和前沿案例的基础上,根据媒介融合时代背景和未来职业发展要求,将调查报道创作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应用创新案例结合起来,让学生围绕调查报道的热点话题进行讨论,在借鉴中模仿和学习。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围绕经典案例撰写研究论文,参与教学研究课题,创作精品调查报道作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4.加大对课程过程的考核力度,创新实践环节的考核形式
为全面评估学生的课程表现和学习效果,让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应用型本科高校传媒专业课程可细化并落实“N+1”的课程考核方案,加大对课程过程的考核力度。具体而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采取课后作业、课程论文、案例分析、主题演讲、小作品、小组讨论等“N”种过程性考核形式,期末则采取考试或考查方式中的“1”种考核方式,科学构建多元化、重过程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传媒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除了让学生提交拍摄作品,还可把作品质量、社会效果等要素纳入考核标准。
[参考文献]
[1]窦红平,邵一江,李本友.产教融合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课程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9(15):91-96.
[2]陈桃珍,杨洋,周蔡敏,等.高职传媒类专业群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基于同类院校和行业企业的实证调研[J].职教论坛,2017(33):69-73.
[3]陈志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涵、本质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8(05):35-41.
[4]叶飞帆.产教融合: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目标和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22):49-50.
[5]陈裕先,谢禾生,宋乃庆.走产教融合之路 培养应
[基金项目]常州工学院产教融合示范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cjrhk2021-1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郑久良(1991—),男,安徽安庆人,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