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实验在蜡烛燃烧探究教学中的应用
2022-05-30扈玉歌刘继宏杨慧
扈玉歌 刘继宏 杨慧
摘要:课本蜡烛燃烧实验仅仅探究蜡烛的理、化性质,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思维,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实验适当拓展,引入了数字化仪器——探测蜡烛火焰各层温度差异;探究蜡烛燃烧产生的黑色物质;探究蜡烛燃烧需要的最低氧气浓度。
关键词:蜡烛燃烧;数字技术;创新实验;实验应用
文章编号:1008-0546(2022)12x-0042-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 .issn.1008-0546.2022.12x.010
一、教材分析
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内容,是初三化学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1]旨在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生虽然学习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但对化学现象的认识仍停留在定性层面上,对数字化实验操作还不熟练,没有建立起宏观,微观,曲线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通过探测蜡烛火焰各层温度差异,提高观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蜡烛燃烧产生黑色物质的探究,提高创新实验的能力。
(3)通过对密闭装置中蜡烛熄灭时氧气含量的探究,得出蜡烛燃烧条件,提升深度思考、高阶思维的能力。
(4)通过高低蜡烛实验,从化学视角关注身边的事物,感受到化学服务于生活,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三、教学片段
1.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PPT播放从先秦时期到现实生活蜡烛被广泛应用的图片。感悟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提高学习兴趣。[3]
[教师]出示课本蜡烛火焰各层温度探究图(如图1所示),回忆实验现象和结论。
[学生]由小木棍两边烧焦,中间部分未烧焦,得出焰心温度最低,内焰温度次之外焰温度最高结论。
设计意图:由课本传统实验,引出数字实验。
[教师]蜡烛火焰各层温度具体是多少?如何测定呢?
[学生]学生讨论:温度计。
[教师]PPT展示部分常用温度计量程:约-30℃-110℃之间。介绍数字化仪器——高温传感器(如图2所示)。
[师生]教师用高温传感器实测焰心、内焰、外焰的温度,学生采集、记录数据。
[教师]根据我们实测的数据有什么发现?
[学生]内焰温度略高于外焰,与课本结论不一致,有可能一次测量具有偶然性。
[教师]避免偶然性,多次测量。数据如表1所示。分析数据,有什么发现?
[学生]还是内焰温度略高于外焰温度。
[教师]提问:为什么内焰温度高于外焰温度?
[学生]可能外焰与空气接触,热量散失。
[教师]如何减少外焰与空气热传递?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中给酒精灯加网罩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聚集火焰,提高温度。给蜡烛火焰加上网罩,减少空气热传递。
师生共同设计出几种不同材质的网罩(如图3所示)。
[教师]如何方便快速测出火焰周围的温度?
[学生]联想到每天测量体温的体温枪。
[教师]出示测温仪(量程:-50℃-550℃),引导学生改进实验:给蜡烛火焰加上不同的网罩,比较隔热效果。
[师生]:给蜡烛加上不同网罩,在控制变量的情况下,用测温仪测出火焰周围空气温度(如图4所示)。分析数据发现玻璃罩对减少空气热传递效果最好。
[改进实验]:给蜡烛火焰罩上玻璃罩,用高温传感器测内焰和外焰的温度,读取数据:外焰的温度738℃,内焰的温度731℃。(如图5所示)最终得出:在减少空气热传递的情况下:蜡烛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温度最低,从而佐证了课本结论。
[教师]通过以上探究,启发我们给物质加热时应靠近火焰的什么部位?
[学生]給物质加热时应放在内焰和外焰交接处。
设计意图:测得火焰各层温度与课本结论不一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削弱定势思维的影响,促进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养成。
2.环节二:蜡烛燃烧产物探究
[教师]探究蜡烛燃烧产物实验时,除了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外,还有什么现象?
[学生]烧杯内壁有黑色物质出现。
[教师]黑色物质是什么?
[学生]黑色物质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生成的炭黑。
[教师]如何设计实验证明黑色物质为炭黑?
[学生]把黑色物质收集起来点燃,再通入澄清石灰水看是否变浑浊,若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可推出黑色物质为炭黑。
[教师]炭黑受热可以转化为二氧化碳,但用什么热源实现两者转化?
[学生]酒精灯、氢气、电加热。
[教师]分析各种热源使用条件和实验过程优缺点。如何检测产生的少量二氧化碳?
[学生]在密闭容器中实验,用传感器检测二氧化碳。
[师生]讨论得出实验装置如图6所示。
[实验步骤]①把电烙铁尖端部分放在蜡烛火焰上方收集黑色物质,②把电烙铁和二氧化碳传感器一起放人三颈瓶中,③连接二氧化碳采集器,接通电烙铁电源,④观察实验曲线和数据(如图7所示)。
[实验结论]由此实验得出黑色物质为炭黑。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讨论探究黑色物质实验方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环节三:蜡烛燃烧条件探究
[教师]燃着的蜡烛放在密闭容器中熄灭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猜想l、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使蜡烛熄灭;猜想2、蜡烛燃烧消耗氧气,导致蜡烛熄灭。
[教师]实验验证猜想1,把燃着的蜡烛放人二氧化碳含量为80%、氧气含量为20%的气体中。
[现象]蜡烛继续燃烧。
[结论]蜡烛熄灭与生成的二氧化碳无关。
[教师]实验验证猜想2,实验装置如图8所示,把氧气传感器放在三颈瓶中,点燃蜡烛,同时点击采集器,观察实验数据变化(如图9所示)。
[现象]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氧气含量由21%减少到15.49%。
[教师]蜡烛熄灭时氧气含量具体是多少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放慢实验过程,蜡烛熄灭瞬间氧气含量如图10所示)
[学生]蜡烛在氧气含量约17.28%时熄灭。
[教师]蜡烛燃烧需要氧气浓度最低是多少?15.49%还是17.28%?
引导学生用半值法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和操作。分别收集氧气含量15%、16%、17%、16.5%四瓶气体,把燃着的蜡烛伸人瓶中,实验现象如表2所示。[结论]蜡烛燃烧需要的氧气含量需在16%以上。[教师]蜡烛在氧气含量17.28%时熄灭,为什么氧气含量还继续降低?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装置中蜡烛的位置和传感器的位置。
[学生]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使其周圍氧气含量降低,导致其熄灭。氧气传感器在蜡烛上方,所测的并不是蜡烛周围氧气的含量。蜡烛熄灭后装置内各部分气体交换,导致传感器周围氧气含量从17.28%降到15.49%。
设计意图:数字化实验结合半值法,通过数据定量分析,有利于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证据推理的学科素养和高阶思维能力。
4.环节四:蜡烛燃烧实验应用
[教师]两支燃着的高低不同蜡烛,在同一封闭容器中哪支先熄灭?
[学生]高蜡烛先熄灭;低蜡烛先熄灭。
[实验]实验装置如图11所示,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图12所示。
[现象]高蜡烛先熄灭,低蜡烛后熄灭。
[教师]为什么高蜡烛先熄灭?
[学生]高处蜡烛周围氧气浓度比低蜡烛周围氧气浓度低,先达不到蜡烛燃烧所需氧气浓度,所以高蜡烛比低蜡烛先熄灭。
[教师]结合这个实验,解释火灾时为什么俯身低位逃生?
[学生]蜡烛燃烧产生有害气体受热上浮,高处氧气浓度较低,低处氧气含量较高,所以火灾时弯腰逃生。
四、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第一个数字化实验,解决了测得火焰各层温度与课本结论不一致的问题。通过实验提高了学生观察能力,削弱定势思维的影响,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养成。
第二个实验,用数字实验创造性地用证据证明蜡烛燃烧时产生的黑色物质为炭黑。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在初中实验条件下,没有成功把蜡烛燃烧产生的黑色物质转化为二氧化碳的案例,主要是热源问题,虽然有老师想到用电热丝加热,但是实际操作困难且不安全,不容易构造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
第三、四两个实验,通过数据定量分析,用数字实验将推理猜想用曲线数据更精确地呈现出来,提高了实验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体现学以致用,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本节课通过数字化实验将学生在生活中熟悉的蜡烛燃烧,从定性学习上升到定量分析,帮助学生建构起证据支撑下的内容体系,利于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挖掘实验功能,创新实验组合,把传统实验和数字实验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深度教学,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证据推理的学科素养和高阶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 中华入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宋伟.对“蜡烛燃烧”探究实验的改进[J].中学化学教学参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