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埋入垂直褥式缝合法在脊柱微创手术中的应用
2022-05-30周庆周宇陈曦刘跃洪张德盛刘树平
周庆,周宇,陈曦,刘跃洪,张德盛,刘树平
(德阳市人民医院骨科,四川 德阳 618000)
随着脊柱微创手术的推广,在减小手术创伤、加速术后康复等方面给患者带来福音。如何缝合皮肤,既能有效关闭切口避免留下死腔,有效止血,又能达到切口美容的效果,成了困扰脊柱外科医生的“小问题”。目前的缝合方法有:丝线全层缝合,皮内缝合和皮肤缝合器。丝线全层缝合:缝线压迫常形成“十”字形瘢痕,美容效果较差,且需要拆线,增加医疗费用。皮内缝合和缝合器缝合:需缝合皮下组织,但在短切口内进行有效的皮下缝合较困难,且皮内缝合耗时较长,缝合器成本较高[1-4]。我们试图找到相对简单、高效、美观、经济的缝合方法。2017年12月至2019年7月,我们对167例脊柱微创手术患者的195处切口采用经皮埋入垂直褥式缝合法缝合,可操作性较好,美容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67例,其中男69例,女98例;年龄17~89岁,平均(56.7±18.4)岁。经皮脊柱内镜手术103例,切口7~15 mm,单切口89例,两切口13例,三切口1例;经皮椎体成形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64例,切口4~6 mm,单切口52例,两切口11例,三切口1例。
1.2 缝合方法 常规完成手术,消毒切口周围皮肤,缝合采用3-0合成可吸收缝线,缝线材质为聚乳酸910,针弧度直径22 mm,圆头1/2c。按如下步骤完成切口缝合:
步骤1:缝针从对侧皮下距离皮肤表面约10~15 mm深度进针,从距离对侧皮肤边缘8~10 mm出针(见图1)。
步骤2:缝针从对侧出针处再次穿入皮肤,并沿皮内穿向切口,从对侧切口皮内穿出,出针点深度距离皮肤表面1~2 mm。为避免缝针与缝线交叉穿绕,牵引缝线两端将缝合针空隙适当牵张扩大,便于缝合(见图2)。
步骤3:缝针从同侧切口皮内穿入切口,沿皮内至距切口边缘8~10 mm穿出(见图3)。
步骤4:缝针从同侧出针处再次传入皮肤,向深部皮下距离皮肤10~15 mm穿出。进出切口的缝线应在上方皮内缝线的同侧穿出(见图4)。
步骤5:缝线打结4~6个,提拉缝线,贴近线结剪断缝线,预留2~3 mm,线结将位于皮下[5]。拉紧线结后,切口边缘实现良好对合,并外翻,皮肤呈现局部轻微隆起呈“小山丘”状,两侧经皮反折进入皮肤处形成局限性小凹陷呈“酒窝”状(见图5~7)。
图1 缝针从对侧皮下距离皮肤表面约10~15 mm深度进针,从距离对侧皮肤边缘8~10 mm出针
图2 缝针再次穿入皮肤,并沿皮内穿向切口,从对侧切口皮内穿出,出针点深度距离皮肤表面1~2 mm 图3 缝针从同侧切口皮内穿入切口,沿皮内至距切口边缘8~10 mm穿出
图4 缝针从同侧出针处再次穿入皮肤,向深部皮下距离皮肤10~15 mm穿出 图5 进出切口的缝线应在上方皮内缝线的同侧穿出
图6 缝线打结,提拉缝线,预留2~3mm,线结将位于皮下,切口边缘实对合良好,皮肤局部轻微隆起呈“小山丘”状,两侧经皮反折进入皮肤处形成局限性小凹陷呈“酒窝”状 图7 术后2个月皮肤切口,瘢痕非常微小
2 结 果
每切口部位均缝合1针,单一切口缝合时间35~128 s,平均(52±12)s。术后处理:术后第1天换药,此后每2~3天门诊换药,敷料保持至术后2周,术后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门诊随访。切口均对合良好,并有效止血,无切口感染发生。
并发症:(1)外观呈现“酒窝征”1个月后,皮下脂肪较厚者“酒窝征”逐渐不明显,2个月后“酒窝征”基本消失。(2)皮下硬结。89例切口出现不同程度皮下硬结,发生率45.6%。术后15~30 d,皮下硬结较明显,皮下脂肪较薄者明显,皮下脂肪层较厚者不明显,7例患者局部有轻微压痛,术后2个月,硬结逐渐减轻,术后3~6个月完全消失。(3)缝线穿绕/断裂。缝线穿绕31例(15.9%),因缝线穿绕造成缝线断裂1例,予重新缝合;穿绕后缝线打结不紧10例,8例仍然能有效对合切口并有效止血,遂未予处置,2例切口重新缝合。(4)切口感染。本组未发生切口感染和线头小脓肿。
3 讨 论
理想的缝合线是牢固的,容易处理和形成安全的结。它只会引起轻微的组织炎症,不会造成感染。它可随伤口水肿而延展,并在伤口收缩后回缩到原来的长度[6]。正确的缝合技术是获得良好美容效果和避免感染、瘢痕和伤口愈合不良的关键。必须掌握的技术包括皮肤边缘的良好外翻,避免缝线标记,沿皮肤边缘保持均匀的拉伸强度和皮肤边缘的精确对合。垂直褥式缝合具有伤口外翻好、死腔封闭等优点。连续缝合可以快速闭合切口,并沿皮肤边缘均匀分配张力。间断缝合更费时,但允许更精确的伤口边缘对合[7-8]。达到切口美容缝合效果的要素包括切口外翻,切口边缘皮肤对合良好和尽可能小的切口边缘软组织张力,此外好的缝合技术对于实现美容缝合效果也很重要。间断埋入垂直褥式缝合法有较好的切口美容效果,但不适用于真皮层太薄者,也不适合于脊柱微创手术这样的小切口缝合[9]。与传统双层缝合技术相比,改良的埋入式垂直褥式缝合技术可减少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减少伤口瘢痕的扩展,患者满意度较高[10-11]。
经皮埋入垂直褥式缝合提供容易的和持续性的皮肤外翻,有利于皮肤对合;较少的初始皮肤张力,有利于减少瘢痕形成;可同时关闭皮下组织,避免留下死腔,提供卓越的止血效果,不用拆除缝线,从而减少患者不适和就医时间[12]。其技术要点为:步骤2、4穿出皮肤的两针均需沿着原针孔穿回皮下,为避免与缝线交叉穿绕,可提拉缝线两端将缝合针眼适当牵张扩大,便于缝合。最后需要打结的缝线应在浅层皮内连接缝线的同侧。缝线折返处缝合时,缝针如没有从原有出针部位穿回皮肤,则可形成部分缝线露出皮肤。可重新缝合,或来回拉动线头两端,使缝线切割表皮进入皮内。外观形成“小酒窝”,是因为缝线在接近皮肤边缘的3~4 mm深处(通常在高网状真皮浅面)进入皮肤,并且在真皮(网状真皮深面)中较深处穿出创口边缘,打结时形成隆起[13]。我们观察到部分病例在15~30 d,皮下硬结较为明显,皮下脂肪较薄者明显,皮下脂肪层较厚者不明显,2个月后逐渐减轻。考虑因为使用的缝线材料为聚乳酸910,吸收反应性更强,出现缝线肉芽肿的缘故。后期改进为聚二氧烷酮缝合线应可以减少缝线肉芽肿概率[14-16]。
综上所述,经皮埋入垂直褥式缝合法应用于切口长度在5~15 mm之间、局部皮肤厚韧且张力高的部位,缝合深度约10~15 mm。尤其适用于脊柱微创手术切口,如经皮椎体成形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椎间孔镜、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关节镜的微创切口。切口长度大于15 mm,皮下软组织腔隙较大,可采用改良埋入垂直褥式缝合法。我们认为可以推广至腹腔镜、胸腔镜等微创手术切口的皮肤缝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