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芥菜品种对发酵泡菜品质的影响规律
2022-05-30罗文珊张艳徐玉娟江彪余元善傅曼琴李璐
罗文珊,张艳,徐玉娟,江彪,余元善,傅曼琴,李璐*
(1.江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西南昌 330000)(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功能食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610) (3.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40)
泡菜是典型的中华民族传统发酵食品,通常以青菜、萝卜、生姜、莴笋、蒜头等新鲜蔬菜为原料,经乳酸菌等微生物发酵而成[1]。此外,泡菜被报道具有促进代谢、保护肠道、缓解肠道炎症、降低胆固醇、抗癌等功效[2-4]。与咸菜、榨菜等发酵加工相比,泡菜属于低盐发酵,可避免摄入过多钠盐造成肾脏损伤等一系列健康问题,但其还存在质量不稳定、可控性差、加工效率低等情况[5]。
芥菜(Brassica juncea)为十字花科芸苔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6]。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培育的芥菜类新品种达60个,栽培面积约1.0×106hm2,产值约2000亿元,在蔬菜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7]。芥菜富含多种营养物质,有研究表明芥菜中氨基酸、维生素C、粗纤维、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10.02、45.47、6.60、14.70、25.70 mg/g,同时含有大量的钾、钙、钠、镁等微量元素[8,9]。传统医学认为芥菜具有治疗腹胀气滞、止咳通肺、温胃散热等作用[10],现代研究发现芥菜还具有改善糖尿病、抗氧化、防衰老等作用[11,12]。然而,芥菜味苦、辛辣,主要源于其含有的异硫氰酸盐,因此芥菜在我国除了极少部分鲜食外,大部分用于酸菜、咸菜、泡菜等加工生产。
有研究表明,蔬菜经微生物发酵后不仅可保留其营养物质,还可赋予发酵蔬菜独特的风味[13]。田艳等[14]研究发现通过发酵可降低芥菜中异硫氰酸盐的含量,有助于改善其口感。目前国内外对芥菜发酵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于发酵工艺对发酵芥菜品质的影响。邹小欠等[15]通过控制温度和时间使发酵芥菜的质地、色泽等品质得到优化;Lee等[16]利用功能菌强化发酵,不仅抑制发酵过程有害病菌的繁殖,还增强其保鲜作用。原料对发酵制品的品质有极大影响,黄润秋等[17]发现不同原料制成发酵泡菜后亚硝酸盐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然而,目前针对芥菜品种对发酵泡菜品质和风味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总糖分析,选取12个芥菜品种为原料,经自然发酵为泡菜后感官评价、微生物、pH值、总酸、有机酸、亚硝酸盐、抗氧化能力、生物胺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挖掘适宜于制成泡菜的芥菜品种,为芥菜泡菜研究及其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以促进新鲜芥菜的合理利用,提高发酵芥菜产品品质。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芥菜,产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种植基地,品种如表1所示;草酸、酒石酸、丙酮酸、D-苹果酸、乳酸、柠檬酸、琥珀酸、L-苹果酸、色胺、苯乙胺、腐胺、尸胺、组胺、酪胺、亚精胺、精胺、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亚硝酸钠,福晨(天津)化学试剂有限公司;PCA琼脂培养基、MRS琼脂培养基、孟加拉红琼脂培养基,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其它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表1 各编号对应的芥菜品种Table 1 Mustard varieties corresponding to each number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LC-20AT高效液相色谱仪、UV180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岛津仪器(苏州)有限公司;PB-10型pH计,德国Sartorius公司;HH-2型数显恒温水浴锅,常州金坛精达仪器制造有限公司;7890-5977B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美国Agilent科技公司;HWS24恒温磁力搅拌器,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SW-OJ-2FD无菌工作台,苏净集团苏州安泰空气技术有限公司;SPX-250B-Z生化培养箱、YXQ-LS-50SII型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D3024R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美国赛洛捷克SCILOGEX公司;SQP电子分析天平,赛多利斯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PBJ-G01E破壁料理机,江门市贝尔斯顿电器有限公司。
1.3 试验方法
1.3.1 泡菜制作工艺
芥菜清洗后切分,放入沸水中热烫1 min并沥干水分,同时将含3%的食盐水煮沸后进行冷却,将200 g芥菜和400 g食盐水(芥菜与食盐水质量比1:2)加入1 L的泡菜坛中,30 ℃下密封发酵15 d。
1.3.2 理化指标的测定
泡菜试验设置3个平行。取各发酵泡菜样品沥干汁液后分别置于破壁机进行破碎,混匀芥菜各部位,用于泡菜各项理化指标的测定。pH值、微生物、总酸、有机酸、亚硝酸盐、抗氧化能力、生物胺等理化指标均重复测定三次,取平均值。
还原糖测定:新鲜蔬菜置于破壁机进行破碎,参照GB 5009.7-2016《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
感官品质评价:参照SB/T 10756-2012《泡菜》,取发酵完成的泡菜请10名评分员对样品的感官进行评分,取平均值,感官评分见表2。
微生物检验:参照GB 4789.2-2016《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GB 4789.35-2016《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乳酸菌检验》、GB 4789.15-2016《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的平板计数法;
pH值测定:取各泡菜发酵液使用pH计直接测定法;
总酸测定:参照GB/T 12456-2008《食品中总酸的测定》;
有机酸的测定:参照GB 5009.157-2016《食品有机酸的测定》;
亚硝酸盐测定:参照GB 5009.33-2016《食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测定》的分光光度法;
抗氧化能力的测定:参照吴万林等[18]的方法,取样品稀释液50 μL,加入150 μL DPPH溶液(0.2 mmol/L),混匀后室温条件下避光反应20 min,用酶标仪测定波长517 nm处的吸光度,同时设样品空白组、试剂空白组和对照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A0——试剂空白组吸光度;
A1——对照组吸光度;
Ai——样品组吸光度;
Aj——样品空白组吸光度。
生物胺的测定:参照GB 5009.208-2016《食品中生物胺的测定》的液相色谱法;
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测定: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进行测定。(1)顶空固相微萃取条件:参考杜玫等[19]的方法,取5 g泡菜匀浆和20 μL 50 mg/L的癸酸乙酯标准品至于20 mL顶空瓶中,放入转子于60 ℃水浴中平衡10 min后,将老化后的萃取头插入顶空瓶内吸附40 min,随后将萃取头插至气相色谱仪进样口,同时启动仪器采集数据,解吸5 min。(2)GC-MS条件:使用HP-5MS非极性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 μm),He为载气,流速为1 mL/min,分流比为3:1;进样口温度为270 ℃;程序升温方式为初始温度35 ℃,保持2 min,以4 /min℃ 的速率升至220 ℃并保持2 min。GC-MS的质谱条件:采用EI离子源(70 eV),其温度230 ℃,接口温度280 ℃,全程扫描范围m/z10~450。
1.4 数据分析
GM-MS数据的定性定量:将GC-MS分析获得的挥发性成分的质谱信息与标准信息谱库NIST 14.0进行相似度检索匹配,选取匹配度不低于80%的化合物进行分析,并结合已发表的文献确定挥发性风味组分。采用内标法对挥发性物质进行定量,计算出各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其它试验数据运用Excel 2019整理,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进行统计分析;采用Origin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芥菜品种的选取
微生物的生长代谢需要碳源,糖类是发酵泡菜体系的主要碳源,发酵前期微生物的快速生长繁殖对碳源的需求量极大,并产生大量乳酸,使泡菜pH值显著下降[20]。隋明等[21]研究泡菜的发酵过程时发现pH值随糖的添加量增加而降低,总酸含量随糖的添加量增加而增加,但添加糖会使其成本增加,因此可选用总糖含量高的芥菜品种以降低成本。各芥菜品种的总糖见表3。由表3可知,41、43、45、46、53、73、101、112、129、154、158和159号芥菜样品的总糖含量均在8.0 mg/g以上,本研究选取的包心大芥菜、大坪埔11号包心芥、竹冲芥菜、从化大芥菜等12个品种主要形态特征为叶宽阔肥厚,叶脉明显,叶柄宽肥多肉,爽脆可口,泡制不易软烂,因此选择这几种芥菜作为发酵芥菜的候选品种。
表3 不同品种芥菜中总糖的含量Table 3 Total sugar content and texture results of different varieties of mustard
2.2 不同品种芥菜发酵后的感官评价
不同品种芥菜发酵为泡菜后的感官评分如图1所示,评分在80分以上的有43、73、158号芥菜发酵样品,其中73号芥菜发酵样品的评分最高(87.0分),脆度好,香气浓郁,滋味较佳,各指标得分均位于前列,而112号芥菜发酵样品评分最低,各项指标均较差(45.80分),出现些许发霉现象,组织结构较软。
2.3 不同品种芥菜发酵对微生物情况的影响
泡菜是新鲜蔬菜经微生物发酵而成的制品,目前普遍认为乳酸菌在泡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形成泡菜风味、保留营养成分的决定性因素,对发酵芥菜的pH、总酸、亚硝酸盐和有机酸含量等均有影响,而菌落总数可直观反映泡菜中的微生物数量[22]。不同品种芥菜自然发酵后的微生物情况如图2所示。
41、73 、101和158号芥菜发酵样品中菌落总数均在1.10×107CFU/g以上,乳酸菌数均8.40×106CFU/g以上,处于较高水平。Xiong等[23]对发酵圆白菜研究发现发酵过程中的优势微生物是乳酸菌。而129号芥菜发酵样品中菌落总数和乳酸菌数差异较大,表明该发酵样品中含有大量杂菌。此外,发酵芥菜样品中酵母和霉菌数也进行了检测,仅在45号芥菜发酵样品中检测到9×105CFU/g的酵母和霉菌,表明芥菜发酵样品中出现酵母和霉菌的几率较小。
2.4 不同品种发酵芥菜中pH值和总酸的差异
pH值和总酸是泡菜重要的理化指标,不仅可反映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同时与泡菜的风味口感有着密切的关系[24]。芥菜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生长代谢产生乳酸及其它酸性物质,导致pH下降,总酸含量增加。由图3可知,自然发酵情况下41、73、101和158号芥菜发酵样品pH值均显著低于(p<0.05)其它组,均在5以下;与此同时,这些组的总酸含量均在1.50 g/kg以上,显著高于(p<0.05)其它组。本实验结果与杜玫[19]和江玉琴[25]发现芥菜发酵15 d后总酸含量分别为2.90 g/kg和1.60 g/kg的结果相近,但因芥菜品种与发酵方法不同存在些许差异。以上结果表明41、73、101和158号芥菜发酵情况较好,微生物代谢旺盛,样品含酸量较高。
2.5 不同品种芥菜发酵对有机酸的影响
有机酸是影响泡菜风味和口感的重要因素,是微生物发酵过程中的重要代谢产物,泡菜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如乳酸、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和酒石酸等,赋予了泡菜爽快的酸味和发酵的清香[26]。12个芥菜品种发酵样品的有机酸情况见表4,12个芥菜品种经微生物发酵后均被检测出草酸、乳酸和琥珀酸,且含量普遍较高,其中46和101号芥菜发酵样品的草酸含量显著(p<0.05)高于其它组;41、45、46、112和159号芥菜发酵样品的乳酸含量显著(p<0.05)高于其它组;73号芥菜发酵样品的琥珀酸含量最高。此外,73号芥菜发酵样品中D-苹果酸和柠檬酸含量均显著(p<0.05)高于其它品种,且其有机酸总含量(1543.69 mg/100 g)在所有样品中是最高的,表明产酸微生物在该品种发酵过程中生长代谢旺盛,而53号芥菜发酵样品的有机酸含量较低(344.52 mg/100 g)。结合图2和表4可知,发酵后的芥菜中主要存在的微生物为乳酸菌,而7种有机酸中乳酸在每个样品中的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说明乳酸是发酵过程的主要代谢产物。杨希等[27]发现影响泡菜口感的主要有机酸是乳酸,草酸、酒石酸、苹果酸等有机酸起辅助作用。
表4 不同品种芥菜发酵后的有机酸含量(mg/100 g)Table 4 Organic acid content of different varieties of mustard after fermentation (mg/100 g)
2.6 不同品种芥菜发酵对亚硝酸盐的影响
亚硝酸盐是蔬菜腌制品中广泛存在的有害物质,是蔬菜腌制品中的重要安全指标,我国蔬菜腌制品中亚硝酸盐的安全限量为20 mg/kg[17]。发酵芥菜过程中发酵条件和环境会影响亚硝酸盐的产生,除此之外,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也会影响发酵芥菜亚硝酸盐的形成,芥菜发酵过程中部分微生物会产生硝酸盐还原酶,催化硝酸盐生成亚硝酸盐[28]。不同品种芥菜发酵后亚硝酸盐含量如图4所示,仅有53、73和112号芥菜发酵样品的亚硝酸盐含量在安全限量范围内,其中73号芥菜发酵样品的亚硝酸盐含量最低(11.82 mg/kg),而45、46和129号芥菜发酵样品的亚硝酸盐含量远远超过安全限量,表明45、46和129号芥菜发酵样品中含有大量具有硝酸盐还原酶的微生物。Pu等[29]以家庭方式腌制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达235.90 mg/kg,表明自然发酵蔬菜易产生较高含量的亚硝酸盐。
2.7 不同品种芥菜发酵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
抗氧化能力是发酵蔬菜的重要品质参数之一[30],因此对不同品种芥菜发酵而成的样品进行抗氧化能力分析。通过分析发酵芥菜样品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评价其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率试验结果如图5所示,12个品种的芥菜发酵后均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其中由73号芥菜发酵样品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最好,为84.60%,其次是43和53号芥菜发酵样品,分别为83.40%和83.30%,129号芥菜发酵样品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低,为72.10%,其余品种芥菜发酵样品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均在75%以上,这是可能是因为芥菜中酚类化合物含量不同[31]。
2.8 不同品种芥菜发酵对生物胺的影响
适量的生物胺在人体中可调节各种正常的生理功能,但过量的生物胺则会引起人体产生一些不良反应。此外,生物胺还是致癌物质亚硝胺的前体物质,它在食品中的存在对人体的健康存在潜在威胁。生物胺广泛存在于发酵食品中,有研究表明泡菜中也存在生物胺[32]。泡菜中的生物胺除了蔬菜自身存在的,主要来源于具有产生氨基酸脱羧酶能力的微生物[33,34]。因此,分析不同品种芥菜发酵对生物胺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不同品种芥菜发酵后生物胺含量见表5,芥菜发酵样品中组胺含量普遍较高,其中43和46号芥菜发酵样品的组胺含量显著(p<0.05)高于其它样品,而组胺被国际认为是生物胺中毒性最大的物质,限量为100 mg/kg,酪胺也是一种具有危害作用的生物胺,限量为100~800 mg/kg,总生物胺限量为1000 mg/kg[32,35,36],在不同品种芥菜发酵的样品中酪胺普遍存在,其中158号芥菜发酵样品的酪胺含量最高(13.47 mg/kg)。101和73号芥菜发酵样品的总生物胺含量较低,分别为26.71 mg/kg和30.03 mg/kg,而总生物胺含量最高的样品来自于53号芥菜,53号芥菜发酵样品的总生物胺含量达72.33 mg/kg。
表5 不同品种芥菜发酵后生物胺的检测结果(mg/kg)Table 5 Detection results of biogenic amines after fermentation of different mustard varieties (mg/kg)
2.9 不同品种芥菜发酵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由表6可知,从12个芥菜品种共检测出104种挥发性物质,醇类10种、醛类19种、烷烯类29种、酯类10种、酮类14种、酸类5种和杂环类17种。不同品种芥菜发酵样品中烷烯类和酯类物质的含量较高,分别占总挥发性物质的27.18%和37.08%。不同样品中的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存在差异,41号(51种,17.34 μg/g)、43号(38种,28.21 μg/g)、45号(49种,15.75 μg/g)、46号(44种,21.71 μg/g)、53号(47种,23.34 μg/g)、73号(40种,21.0 μg/g)、101号(40种,17.67 μg/g)、112号(36种,16.14 μg/g)、129号(51种,17.93 μg/g)、154号(42种,22.12 μg/g)、158号(44种,16.32 μg/g)和159号(37种,23.17 μg/g)。检测出的挥发性物质中异硫氰酸烯丙酯含量最高,其次是十甲基-环戊硅氧烷、4-乙基-2-甲氧基苯酚和六甲基-环三硅氧烷。一些挥发性物质在12个品种中均有检出,如4-庚烯-1-醇、(E,E)-2,4-庚二烯醛、癸醛、六甲基-环三硅氧烷、八甲基-环四硅氧烷、十甲基-环戊硅氧烷、D-柠檬烯、异硫氰酸烯丙酯、乙酸;而一些挥发性物质仅存在于某品种中,如香茅醇(41号样品),对甲苯酚和1-乙烯基-4-甲氧基苯(43号样品),(Z)-3-甲基-1,3-戊二烯、雪松烯、1-癸烯和2,2,4-三甲基-3-羧基异丙基异丁酯戊酸(45号样品),2-异丁基-3-甲氧基吡嗪(46号样品),棕榈酸乙酯(53号样品),乙酸壬基酯、氢化肉桂酸和正癸酸(73号样品),苏合香烯(101号样品),苯乙醛(112号样品),环辛醇和2,6-二甲基-环己醇(129号样品),1-氯-壬烷(158号样品)。
表6 不同品种芥菜发酵后挥发性组分及其含量Table 6 Different varieties of mustard and volatile component content of the fermentation
续表6
续表6
由表6及表7可知,样品中醇类化合物共检测出10种,总含量为24.91 μg/g,占所有挥发性组分的10.35%,不同样品中的醇类物质总量存在差异,其中45和112号样品中的醇类物质总含量较低,仅0.84 μg/g和0.83 μg/g,43号样品中的醇类物质总含量最高(4.05 μg/g)。发酵芥菜样品中的醇类物质主要有二甲基硅烷二醇、2.3-丁二醇、4-庚烯-1-醇、1-壬醇等脂肪醇,以及芳樟醇、香茅醇等芳香醇。12个样品中4-庚烯-1-醇含量最高,占总醇类含量的43.16%,其中43号样品中的4-庚烯-1-醇含量最高(3.51 μg/g)。
醛类化合物主要由不饱和脂肪酸氧化而成,阈值一般很低,但其对泡菜的风味有较大影响[37]。不同样品中共检测到19种醛类物质,总含量为25.14 μg/g,占总挥发性物质含量的10.44%,其中129号样品的醛类化合物种类最多,达15种,而43号样品仅有6种。41号样品的总醛类化合物含量最高(4.10 μg/g),而73号样品的总醛类化合物含量最低(0.85 μg/g)。不同醛类物质在发酵后的芥菜中差异明显,如具有脂香、清香的(E,E)-2,4-庚二烯醛在所有品种中均能检出,12个品种的总含量占总醛类物质的21.80%,而具有花香的苯乙醛仅在112号样品中被检出,占0.16%。
在检测出的烷烯类化合物中,烯类化合物比烷类化合物含量低,多以烷烃为主,烃类物资的香气阈值较高,对发酵芥菜的影响不大,但也有助于提高整体香味[38]。12个样品中烷烯类化合物总含量为65.39 μg/g,其中十甲基-环戊硅氧烷含量高达28.60 μg/g,雪松烯含量仅为0.02 μg/g;41、45和46号样品中均检测到15种烷烯类化合物,但含量稍有差异,15种烷烃化合物含量分别为7.16 μg/g、5.23 μg/g和7.45μg/g。
结合表6和表7可知,酯类化合物是发酵芥菜的重要挥发性风味物质,占所有挥发性物质的37.0%。其中12个样品中均含具有类似芥末辛辣气味的异硫氰酸烯丙酯,且在各样品中的含量均为所含醛类物质的最高含量,12个样品的异硫氰酸烯丙酯总含量为87.75 μg/g,占总酯类化合物的98.45%,占总挥发性风味物质的36.46%,这与杜玫等[19]的结论一致,表明该化合物是发酵芥菜的特性风味物质,但在不同样品中其含量存在较大差异,154号样品中异硫氰酸烯丙酯的含量高达13.07 μg/g,而在41号样品中其含量仅为1.12 μg/g。具有蜡质香气的棕榈酸乙酯仅在53号样品中被检出,含量仅为0.01 μg/g。
酮类是不饱和脂肪氧化的产物,具有花香和果香味,对发酵芥菜的气味具体增强作用,但化学性质不稳定,在发酵过程可能会形成相应的醇或酸[13,39]。因此,不同样品中的酮类物质含量均低。与其它组相比,41、43、53、129和154号样品中的酮类化合物含量相对较高(表7)。具有类似松香的β-紫罗兰酮是所有检出酮类化合物含量最高的(3.29 μg/g),而总含量最低的是4-(2,2-二甲基-6-亚甲基环己基)-3-丁烯-2-酮(0.03 μg/g)。
表7 各类化合物在不同品种芥菜发酵后的含量(μg/g)Table 7 The content of various compounds after fermentation of different varieties of mustard (μg/g)
发酵芥菜样品中检测到的酸类化合物中主要物质为乙酸,来源于芥菜自身和微生物代谢,可降低泡菜pH值改善风味,同时可与醇类发生反应生成酯类,对泡菜风味有一定贡献。由表6可知,乙酸在不同发酵芥菜样品中的含量存在差异,73号样品中乙酸含量达0.48 μg/g,而112号样品中的乙酸含量仅有0.02 μg/g,其它酸性物质含量较少,且仅在少数样品中检出。
检测出的18种杂环化合物含量占总挥发性物质的10.0%,4-乙基-2-甲氧基苯酚在7个样品中被检出,其在43号样品中含量最高(9.72 μg/g)。杂环化合物阈值较低[40],如具有坚果香的呋喃类物质,仅在45(0.04 μg/g)和158号(0.03 μg/g)样品中检测出,性质稳定、具有芳香气味的腈类物质,仅在46(0.06 μg/g)和73号(0.16 μg/g)样品中检测出,但对发酵芥菜整体香味产生较大影响,与陈艳等[38]对芥菜发酵的研究结果相似。
3 结论
3.1 本试验通过总糖含量选取12个芥菜品种进行自然发酵,并对芥菜发酵为泡菜后的品质和风味成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芥菜发酵样品的感官评价、微生物、pH值、总酸、有机酸、亚硝酸盐、抗氧化能力和生物胺均存在显著差异。发酵竹冲芥菜感官评价最佳(87.0分);包心大芥菜、竹冲芥菜、从化大芥菜和联农芥菜发酵样品的微生物生长情况较好,pH均在5以下,总酸均在1.50 g/kg以上;华青包心芥、竹冲芥菜和水东芥菜发酵样品的亚硝酸盐含量在安全限量内,而大坪埔11号包心芥、严选包心芥和阳山芥菜发酵样品的亚硝酸盐含量远超于安全限量;抗氧化能力较好的是竹冲芥菜;同时,竹冲芥菜发酵样品的有机酸含量最高(1543.69 mg/100 g),生物胺含量最低的是从化大芥菜发酵样品(26.71 mg/kg),其次是竹冲芥菜发酵样品(30.03 mg/kg)。
3.2 此外,本研究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12个芥菜发酵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芥菜发酵样品所含挥发性物质各有不同,其中异硫氰酸烯丙酯是主要风味物质,占总挥发性风味物质的36.46%;广西888甜脆芥菜心发酵样品的挥发性化合物含量最高,达28.21 μg/g。综上所述,竹冲芥菜发酵样品的各项理化指标均位于试验品种前列,且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含40种,含量达21.0 μg/g,可作为芥菜发酵的潜在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