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古诗词五步骤教学的策略

2022-05-30吴慧梅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10期
关键词:古诗词

[摘要] 古诗词给人以艺术的熏陶,启迪思想,陶冶性情。学习古诗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基础和语言能力,并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提高。统编教材中大幅增加古诗文篇目,在此背景下,以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开端,结合教学实践,从立足文本,识其诗体;会心吟诵,感其真韵;诚心直观,明其真象;潜心涵泳,得其真意;拓展资料,悟其真情五个方面探讨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统编语文教材;古诗词;五步骤教学

统编语文教材大幅增加了古诗文的篇目,小学阶段增至129篇,其中古诗词112首,占整个小学课程内容的30%以上。在强调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当下,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是,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一些教师仍偏重认知目标的达成,一味注重生字词教学及古诗词背后的知识,在用词、表达方式及表达情感上字字疏通、面面俱到,进行大量、烦琐的分析和讲解。这些过时的教学理念不利于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基于此,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尝试探讨以下教学策略。

一、立足文本,识其诗体

古诗词是反映社会生活、抒发思想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从古至今广为流传的古诗词,不仅包含许多文化常识,还在材料选择、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上有许多地方值得借鉴。比如,从内容上分成叙事、写景、抒情、明志、说理等;从写作技巧上分成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夸张写实等,分门别类,各具特色。在教学中,教师应立足诗词的特点,适度渗透文学常识,展现文体特色,丰富学生学识。

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教师可先复习《忆江南》这首词,由此引出新课,让学生明白“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题,是词所要表现的内容。随后,指导朗读课题,注意词牌名和词题之间的停顿。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像这样的词牌名?相机出示一些常见的词牌,让学生读记。接着,引导学生比较两首词的内容,发现它们的不同点,以进一步认识词的特点。这样,通过温习旧知,在比较中学习,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不仅达到学习新知的教学目的,还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小学语文知识体系,了解诗词文化。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律诗,与绝句相比,它在篇幅上由四句扩展为八句,更广泛地运用了记叙、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在内容和艺术手法上更丰富。律诗有拈连的讲究,中间四句必须以对仗的形式展开。以其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为例,形容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方位结构对方位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上下词性一样,结构相同,非常工整。当学生对律诗的这一特点有所了解后,再遇到律诗时就能更快、更好地诵读全诗。

二、会心诵读,感其真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朗读与诵读虽一字之差,却有着不同的含义。“朗”是声音的清晰和响亮,“诵”指的是吟诵,是用高低抑扬的腔调吟,强调“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真切感,更具感情化和艺术性。因此,需用不同策略来实施古诗诵读,加强学生对诗文的情感体验[1]。

诵读要注意“口诵”与“心惟”的结合与反复。既然诵读是声音与意义的结合,那么就需要在读之前理解、在读之后体味。只有“口诵”和“心惟”交替推进,才能读得正确,进而读出美感,最后读出个性[2]。诵读的首要前提是扫清阅读障碍,即正确、流利地进行朗读,其次才是慢慢融入感情。古诗不同于其他体裁,其字、句相对生涩难懂且不易读,所以如何做到正确、流利,就需要学生学会诵读技巧。首先,在课前预习环节,需要学生了解作者背景,初步扫除生字词障碍;其次,课堂上能在“不增减”“不含混”“不修改”“不停顿”“不重复”的情况下读通整首诗。最后,配合音乐吟诵,感受古诗词的音乐之美。如教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诵读方式进行指导。初读时,教师重点关注读准字音、读好节奏,其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停顿是教学难点,先画出节奏,再由慢到快地进行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在不同节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词的音律美。品读词句时,进行创境引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古诗词的文化之美。最后,当学生已经充分了解诗意后,教师播放这首词改编的歌曲,让学生深情吟诵,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在多样的诵读方式引领下,学生读出节奏,诵出韵律,或慷慨激越,或浅唱低吟,一字一腔,从而产生美的感受,领会经典诗词的韵致,深刻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进行《清明》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平长仄短入声促”的平仄规律读古诗。读“雨纷纷”时,“纷纷”音拉长,读出清明雨的细密绵长;读“欲断魂”时,“欲断”音短促,拉长“魂”,读出诗人的悲伤;而“杏花村”则是“村”字音拉长,展现了诗人心中的惊喜与温暖。教师用心引导,学生会心诵读,在读中发现古诗的音韵规律,在读中感受悠悠诗韵。

三、诚心直观,明其真象

朱光潜说:“读诗最要紧的是见。”见什么?见景,见意象。诗一定要把象呈現出来,状难言之物历历在眼前,这样孩子们通过意象、通过印象才能直抵诗的三昧[3]。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插图及影像等资料创设情境想象画面,理解全诗的大意,领略诗意之美。与此同时,学生交流的过程亦是语言内化后运用的过程,在情景描摹中促进语言的生长,感受古诗词的语言之美。

《暮江吟》是诗人白居易在赴任途中,由眼前所见傍晚时分的江景,随口吟成的诗篇。从夕阳西下,到夜月初升,到底是怎样的美景令诗人流连忘返呢?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读这首诗,展开想象:暮江边的景,美在哪儿?再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句诗时,以“铺”字为突破口,出示草原影像,让学生体会“草铺横野六七里”中“铺”给人的感受。当学生充分感受了“铺”字带来的美感后,教师再问:“一道残阳铺水中”你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富有意境地表达出“斜阳照水,波光闪动,半江碧绿,半江红艳,如画一般”。在教师的层层引导下,通过想象,不但再现了暮江边的美景,还感受到古诗语言的灵气与美感。

如《元日》教学,教师可以从诗题入手:“爆竹”是从听的视角写出春节的热闹,“春风”“元日”指的是什么时间?从哪可以看出?引导学生从诗文中寻找答案:“春风”“曈曈日”写出春天的特点。“换符”又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便可知道是“贴春联”。接着,再让学生结合插图回忆与家人一起过春节的经历,从而唤醒曾经体验过的乐趣,进而了解全诗的大意。如此,教师以“元日”为切入点,启发学生结合插图展开想象,不仅走进诗中描绘的幸福美景,还体会诗人辞旧迎新的欢喜之情。在教材中,许多古诗都有精挑细选的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方式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就地取材,将插图作为一种资源进行情境再现,这是让学生明了古诗意象的有效手段。

四、涵泳创作,得其真意

中国古诗词内容丰富,语言精练,字字珠玑,寥寥数语蕴含着美丽的意境。对小学生来讲,古诗词虽然富有韵律美,朗朗上口,但要从简练的文字中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却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即把握诗中有感情色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一方面引导学生反复品析,理解诗境,感受诗情画意;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将优美的古诗改写成文章。

如学习《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诗句时,虽然学生从注释中知道“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是产生、出生意思,但如何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呢?课上,教师引导学生读熟悉的诗句“海上生明月”,欣赏月亮从海面升起的动态图,说一说这里的“生”的意思。接着,读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观察图片呈现的云雾缭绕的美丽画面,说一说这里的“生”的意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白云生处”是一番怎样的画面?随后,播放“白云升腾”的视频,感受白云生发、缥缈的动态美。教学中,教师聚焦“生”字,积极调动学生已有感知,进行知识迁移,在读、说、看、议等言语实践中,充分理解诗句的意思,真实地感悟诗句的意境之美。

如《清平乐·村居》,教师让学生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心声的一个字——“醉”,提问:你觉得词人醉在哪了?醉在孩子的懂事勤劳、小儿的顽皮可爱,也许还醉在丰收的喜悦中,醉在和谐美满的生活中。再找出感受到词人情感的一个字——“喜”,问:词人喜的是什么?学生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画面,身临其境,与词人一样沉浸其中。教学中,教师紧扣这首词的词眼“醉”与“喜”,反复品读,体会诗词表达的意境,让人不由得走进那座小村庄,与词人一同醉心于那无纷争的田园之乐。

再如,教学《村晚》这首诗时,写景句“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中的“满”字生动描绘出仲夏時节农村幽雅美丽的自然风光;后两句中“横”“信口”又特别传神地勾勒出孩童的顽皮可爱。整首诗极具画面感,学生通过想象大胆改写,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同时更好地理解了故事表现出的意境。

五、拓展资料,悟其真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谈道: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言为心声,诗词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表白。教学时,教师要适当补充诗人的生活经历和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走进诗人所处的历史环境,感同身受,在知人论世中体会其深刻的内涵,从诗文中汲取精神养分。

如《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学习诗句“客舍青青柳色新”时,在理解了诗句意思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柳”与“留”之间的关联,知道诗中虽然写的是杨柳,说的却是离别。接着,读一读含“柳”字的送别诗,学生自然而然地就知晓杨柳原来是惜别的象征,明白了古人为什么在送别时总喜欢折柳相送,这“柳”为什么常常出现在一代代诗人笔下。教师透过“柳”字,勾连中国特有的送别文化,学生则在说一说、想一想、读一读中体会借景抒情的写作之妙。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课,教师可以出示背景资料:因为与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意见不合,苏轼自请外调,在杭州任通判。此时的苏轼远离了京城的政治斗争,仕途的坎坷并没有摧垮他,他寄情于西湖的山水美景之中。在1072年的一个夏日,苏轼与朋友相约于望湖楼上,风雨大骤,而后雨过天晴,便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学生学习背景资料后,再去读诗句,就更能体会到诗人苏轼虽然一生命途多舛,却依然豁达开朗,慷慨豪迈,热爱生活。所以,背景资料的巧妙运用,有助于学生读诗怡情,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人格魅力。

再如《暮江吟》一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人白居易,教师可以讲述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牛李党争”,知道诗人在受尽排挤后自求外任,赴杭州任刺史,沿途纵情山水时写下了这首诗,从中看到了一位热爱自然的诗人,感受到他轻松喜悦的心情。

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是代代传承的文化瑰宝。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练,魅力无穷。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对文本进行多角度、多元化、有创意的解读与挖掘,注重资源的整合,既凭借教材,又超越教材,让学生沉潜其间,汲取经典的力量,将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心中,增强文化自信,激发民族自豪感。

[本文系2021-2022年度泉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一批)立项课题“基于文体意识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项目编号:QG145-062)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许红星,丁丝雨.小学中年级古诗教学诵读策略的探析[J].广西教育,2019(05).

[2]张心科.诵读教学的历史演变与现实运用[J].语文建设,2018(8):39-43.

[3]谢肖艳.小学古诗教学方法例谈[J].语文世界,2015(12).

吴慧梅   福建省泉州市第三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古诗词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