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健康教育融入初中生物学教学的实践探索
2022-05-30张杰芳
[摘要] 梳理生物学教学中生命健康教育的内涵,挖掘初中生物学课程中的生命健康教育因子,探寻课堂教学渗透生命健康教育的方法、策略,在主题活动和情感升华中无痕渗透生命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学科渗透;生命健康教育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命体。这门课程充满生命色彩,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是一门渗透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生命健康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学生个性成长的迫切要求。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怎样理解人生的意义,如何更好地树立科学的生命观,都是极为重要的人生问题。利用初中生物学教学,启迪学生的生命思想,进而热爱、尊重、珍惜生命,是非常重要的契机和路径[1]。
一、生物学教学中的生命健康教育内涵
生命安全与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和永恒追求。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生命健康教育,包含了青春期教育、合理膳食教育、安全用药教育、疾病预防教育、远离烟酒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禁毒教育、健康用眼用耳教育、健康作息教育、生命美育、急救技能教育、安全教育、情感教育、珍惜时间教育、爱情教育、磨难教育、感恩教育、生存教育等丰富而深刻的主题。在教学实践中,生物教师应潜心研究与探索如何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引领学生认识生命的珍贵与神奇,进而培养学生关爱大自然、敬畏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态度。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是开启智慧、学习文化、增强能力的关键时期,也是身心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更是容易发生心理问题的特别时期。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顺利度过青春期,生物教师就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发现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把生命健康教育融入生物学课程,让生物学课堂绽放生命之花,促进学生健康生长,让每个学生焕发生命活力。
二、生物学教学渗透生命健康教育的路径
1.挖掘生命健康教育因子
有机融入生命健康教育首先需要生物教师认真解读生物学课程各单元中的生命健康教育元素,设计撰写教学课例。下面以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生物学》为例,呈现挖掘的相关生命健康教育因子。
初一上下册:①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生命美育和癌症预防教育);②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环境教育)。
初二上册:①人的生殖(珍爱生命和感恩教育);②青春期(青春期教育);③关注营养合理与食品安全(合理膳食和食品安全教育);④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健康教育和环境教育);⑤血流的管道——血管(健康教育和急救教育);⑥输血与血型(无偿献血教育)。
初二下册:①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健康用眼用耳教育);②激素调节(疾病预防教育);③病毒、传染
病、免疫等内容(传染病预防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和健康教育);④安全用药(安全用药);⑤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烟酒教育和健康教育)。
初三上下册:①鸟类(理想教育);②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生态环境教育);③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无神论教育和珍爱生命教育);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禁止近亲结婚教育);⑤人的性别遗传(男女平等教育);⑥鸟的生殖和发育(敬畏生命教育);⑦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环境教育)。
基于此,生物教师要系统规划、设计生物学与生命健康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方案,善于挖掘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因子,注重开发、筛选和整合适切的生命教育资源,润物无声融入生物学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潜心研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参,深研学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全面把握教学要求,适时地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生物学教学中有机渗透,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实效。
2.开发生命健康教育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在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过程中可利用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资源。生物教師宜树立强烈的生命健康教育资源开发意识,充分联系学生生活和学校周边的环境条件,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适切的课程资源,不断提升学生的生命健康素养。
比如,在学习“血液”“尿的形成和排出”内容时,可提前收集血常规化验、尿常规化验报告单,并结合报告单给学生布置具体可测的任务,激发探究欲望,在合作解决任务的过程中顺势完成学习目标,让学习真实发生。同时,可创设“课堂小医院”的角色扮演活动,小组合作给病人写病历。病历活动富有新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情感体验,贴近生活,提高解决生活问题能力。此外,还可给学生呈现兴趣小组走进地区血液中心了解血型和献血的相关内容,既丰富了学科教学资源,又拓展了学科教学空间。学生通过网络参观血液中心,在线观察献血,见证血型鉴定的过程,并随时提出自己的疑问,极大地开阔了视野。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听取工作人员讲解,学生解除了献血的顾虑,告别了有偿献血、用血换钱等误区,有助于树立健康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认同国家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珍爱自己生命和帮助他人健康生活的情感[2]。
生命教育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关键是生物教师要善于开发、利用。周末或寒暑假,通过鼓励学生走进社区公园、博物馆、山林、农田、真菌栽培园、菜市场、花鸟鱼虫市场、水果采摘园等,挖掘许多鲜活的课程资源。诸如此类,用好生活中的生命健康教育资源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了生命健康教育。
3.探寻课堂教学渗透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发展的生命历程,是生命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利用生物学教学渗透生命健康教育,需要生物教师深入研究课标、教材、学情和生活实际,挖掘生命健康教育的“生发点”,探索渗透生命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如“物质运输的管道——血管”一节,教师可采用信息技术法、模拟急救法和收集分析资料法。整体教学思路可以是这样的:首先,创设情境、体验感知。请学生观察手背的青筋,并将手指搭在手腕处,感受脉搏,体验感知血管的存在,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接着,视频回放、比较分析。教师展示人体全身血管图,播放上一课时的学生实验观察结果——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视频,引导学生区分三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特点。然后,自主学习、对比提升。学生仔细阅读教材,根据自学指导依次学习三种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从而更深刻理解三种血管之间的关系,以及三种血管的血流特点。最后,知识梳理、拓展延伸。列表比较三种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联系三种血管受伤的情况,让学生加以判断,并模拟急救处理;分析抽血和输液的实例,学以致用。此环节,教师可创设情境,联系最近发生的意外伤害事故实例,假设学生突遇三种不同血管意外受伤出血的伤员,该如何正确地诊断救护?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展开现场模拟急救,通过链接生活解决问题,不仅增强了学习急救常识的欲望,还体会到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帮助他人的快乐,并在模拟演练中掌握了意外出血的基本急救方法和避险急救的技能。
再如“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一节,可采用实验推理法渗透。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资料进行数据分析,思考生活方式对生命健康的影响;再组织学生完成探究烟草浸出液或酒精对水蚤心率影响的实验,使学生深刻感受吸烟和酗酒对心脏的严重危害;然后利用实验数据,让学生讨论辨析健康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可适时抛出“拒绝毒品”这一讨论焦点,必要时也可以给学生放映一段“拒绝毒品”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毒品对社会稳定和人体健康的严重危害。最后,可建议学生根据本节课探究实验的结论,设计一份以“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主题的海报,并根据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方式表现,精心设计出一份健康生活方案,将课堂所学——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落实于日常生活中,做到营养合理、坚持体育锻炼、按时作息、拒绝烟酒、拒绝毒品、安全饮食,树立生命至高无上的观念。
生物教师在课堂导入、新知学习和学以致用中,还可采用启发引导法、角色扮演法、分析讨论法、信息技术法、模拟急救法、情景模拟法、体验法、模拟实验法、调查法、探究实验法、科学推测法等方法潜移默化地融入生命健康教育,激活教育智慧,张扬生命活力,变知识课堂为生活化、创新化、主体化、合作化的生命课堂。
4.借助专题活动情感升华
生物学教学中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打破教材限制,适当整合课程内容和生活实际,开展生命健康教育主题式学习活动,如“健康度过青春期”“生活方式与健康”“爱眼护耳教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使学生更好地面对身心变化,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珍爱生命与自然的态度和责任。
如“健康度过青春期”主题活动,可借助课前调查,让学生畅谈青春期要经历的变化、遇到的烦恼与困惑,通过情景剧角色扮演和案例呈现,引导学生对照分析身心健康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树立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规划自己的生活。而在“爱眼护耳”专题活动时,选取播放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部分内容,让学生深刻地领会眼睛的重要性。同时,走进生活,了解角膜移植、角膜捐献的事例,让学生学会奉献爱心,从而更加珍爱生命。教师还可以出示聋哑人表演“千手观音”的视频,让学生感受聋哑舞者对生活的追求和艰辛,认同身体健康的幸福,树立自尊自强的生活态度。随后,教师追问:如果你身边有聋哑人,你会怎样与他交往?从而让学生明白应该关爱和帮助有听觉障碍的人。接着,教师给学生介绍历年“国际聋人节”“全国爱耳日”和“全国爱眼日”的主题,进一步增强学生爱眼护耳的意识,并通过两则课外实践——向盲人献爱心和捐献角膜材料,给学生渗透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思想。这样,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育人内容,通过多途径进行健康教育渗透,让学生认同身体健康的幸福,树立自尊自强的生活态度,学会与人为善,懂得尊重、关爱残疾人并愿意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
再如“病毒与传染病防控”专题,教师可拓展呈现“警钟长鸣”资料,渲染情景:人类三大传染病追根溯源:①贪食大猩猩而使人类受到艾滋病(AIDS)病毒的袭击;②贪吃猩猩使非洲遭受埃博拉病毒侵袭;③贪食野生动物使非典型肺炎(SARS)暴发流行[3]。看到这份沉甸甸的资料,你想到了什么?大家今后应该怎么做?学生面对触目惊心的教训,勇敢地站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主题教育达到高潮。最后,一致达成了共识并发出了这样的倡议: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自然、善待动物,最终才能保护人类自己。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发展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提高辩证认识:从当前的新冠肺炎到非典、甲流、禽流感、世纪顽症艾滋病,病毒還波及其他动物和植物,病毒好像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如果可以,人类是不是应当将病毒全部消灭?学生通过思考交流,深刻认识到人类只有充分认识和了解与人类长期共存的病毒,才能降低危害,并科学利用病毒直接或间接造福人类;人与病毒的战争不会因某一次成功而结束,因为它和人类一样都是生物圈中的一员,人要与病毒和谐共处;如果人类想从传染病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不仅要提高医疗水平,更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护环境,善待动物,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在主题活动的拓展延伸与情感升华中无痕渗透生命健康教育,能有效增进学生的辩证认识,夯实积极向善的道德品质,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关爱生命、呵护健康的意识与行动。
[参考文献]
[1]毕义星.中小学生命教育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5-10.
[2]周华玉,王智明.“输血与血型”一节的说课设计[J].中学生物学,2007(11):26-28.
[3]迟福江,王海明.三大传染病追根溯源[J].中学生物教学,2003(12):40.
张杰芳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实验中学,正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