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自驱型班主任, 在感性的教育中保持理性与执着

2022-05-30沈磊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9期
关键词:讲座班主任教育

作者简介

沈磊,江苏省南京市致远初级中学教师。南京市德育工作带头人,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南京市德育创新奖获得者。曾获第五届长三角地区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所带班级被评为“南京市优秀班集体”“江苏省优秀少先队中队”。

2020年2月10日凌晨1点,我仍坐在电脑前给学生写信,原本天亮以后就是新学期报到的日子,可因为新冠疫情暴发,开学延迟,日期不定。

我在信中写道:“沈老师有点担心同学们。在你们十三四岁的年纪,是否可以理解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在这特殊的时期,是否可以理性思考个人行动与国家决策的关系……”

2021年暑期,南京突遇疫情反弹,我在确定延迟开学后的第一时间写下《致家长:线上重逢,美好终至》的文章。我告诉家长,他们所担心的也正是老师们在准备的;开学前我先后推出两篇师生互动文章——《来之不易的开学返校,化作多少值得珍惜的美好》《云探校:揭秘返校前校园里的24小时》,我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串联起学生与学校的情感链接。

我相信: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该有更大的使命。

大家常问我:“为什么你能保持这么高的工作热情和教育敏感?”

我想,这就是我选择成为的样子:一个自驱型的班主任,一个在感性的教育实践中保持着理性思考的教师。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拥有强烈的内部动机

我在初中和高中时期,遇到了对我影响很深的班主任。

一位对学生极其严格,班级实行军事化管理。在那个叛逆的年纪,我曾一度不喜欢他,可就在毕业前的那一個月,他对学生各种问题的精准预判、及时提醒,让我感受到一名班主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他教会了我严慈相济也是一种爱的表达。

另一位与学生亦师亦友,凡事喜欢让学生多讨论、多体验,在充分倾听的基础上给出指导性建议。他从不用教师的权威去制约学生,更多的是鼓励我们尝试,并学会承担结果。他教会了我面对青春期的少年,关心先于教育。

这一份份纯粹的师生情感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内心丰盈,我立志将自己感受到的师爱传递给我的学生。

入职半年,我中途接班,开启了班主任生涯。我坚持100%家访,当我走进学生的家庭,很多问题就找到了原因;我陪伴中考前夜高烧就医的学生,连夜写下《每一次突如其来的挑战都会让我们更强大》的文章;我自费定制班级笔和聊天本,和学生写起了悄悄话;我精选照片制作成新年日历送给学生,既是美好的祝福,更是成长的足迹;我和学生一起参加诗朗诵、大合唱,合演话剧,共同参与让我们彼此靠近;我在夜里接回离家出走的男孩,告诉他安全第一,老师的家就是他的家。

我的学生中有不少人选择了师范专业,有的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

雨馨在贺卡中写道:“因为您,我入了班主任的‘坑’。”

小凯发短信告诉我:“我学着您的样子当班主任,才发现原来当年的我们是那么淘气!”

刚上大一的豆豆问我:“这么多年了,您对学生的情感和关注降低了吗?”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成了我的老师,我的学生成了当年的我,而我们又在新时代的教育中不断学习,这也给了我源源不断的动力。

当我以真实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教育就会自然发生。立德树人,给学生影响最大的不是分数,而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的价值认同与主动改变。

自驱型班主任一定有着强烈的内部成长动机。

让教育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提升专业发展的持续力

“阅读—模仿—实践”这个成长模式反映出班主任的两个特点:责任感和学习力。有责任感的老师才会不断学习,想让自己尽快胜任班主任工作;有学习力的班主任才会不断通过阅读和实践,快速提升经验值。

出发点都是好的,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我认为是忽视了专业成长的第一要素:班主任本人。

教育的场域决定了教育的效果。教师不同、学生不同、家长不同、团队不同、地域不同……这些教育中的变量合在一起就导致了教育情境的不同。说到底,教育是因材施教,也是因境施教。

我越来越相信,每一位班主任都是宝藏老师,学习别人的前提是先充分挖掘自己。

因此,我制作了一张班主任个人情况分析表,并充分自我解读。

怎样使用这张表?我来举例说明。

假如一位老师在“性格特点”一栏中填写的是“活泼开朗”,那就思考“活泼开朗”在班主任工作中可以发挥怎样的优势。这类班主任往往“坐不住”,会有很多新点子、小创意,设计的活动深受学生喜欢,他们很容易通过设计丰富、有趣的活动对学生施加影响。

如果一位老师填写的是“安静内敛”,那就思考这个特质会给班主任工作带来怎样的风格。这类班主任通常情绪更加稳定,观察力更好,更愿意深入了解学生,详细分析问题的成因。他们很善于通过打造班级文化、行为示范,在倾听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再比如,我自己就在学生时代受到了几任班主任的积极影响,他们对我的关心和引导让我体会到师生之间最纯粹的感情。所以,我在入职前就期待自己可以像我的老师对待我那样对待学生,和学生亦师亦友,相互影响。事实证明,工作十几年,我和学生一直在共同成长。

表格的前四行可以用感性的方式,依靠直觉填写,写出真实的想法;后三行则选择其中一点进行具体分析。

我也把这张表推荐给了我的同事们。通过自我分析,我们更加理性地发掘自身优势,觉察不足。

我把找到的优势列成表格,做进一步分析。

以我为例:

我仅仅围绕“喜欢阅读”这一个优势就生成了这么多班级主题教育活动,这让我更加自信、自主地规划班集体建设。

掌握了这样的思维方法,似乎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我总能用意想不到的方式处理,其结果令人拍案叫绝。

分层任务单、自习倡议书、自我暗示条……我设计了“自习课管理六步骤”与同行分享。自习课不只是纪律管理,背后还隐含着对学生内驱力的培养。

自主分析表、面谈预约单、六色目标卡、复习连环计……我给学生支招,帮助他们拓宽复习与检测的视角,更多地关注知识的联系与建构。

爸爸易缺位,妈妈易焦虑,怎么办?孩子总是推卸责任,怎么办?如何制定有效的寒假计划?如何管理手机和游戏?怎样参加家长会更有效……我的“灵魂三问”“家庭公约”“青春哈哈镜”等定制建议让家长收获满满。

我开通个人微信公众号“沈磊的班主任手记”,针对教育现实问题,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步分析法,创新性地提出实践建议,受到一致好评。

从QQ日志到个人公众号记录,我写下50余万字,单篇阅读量破万。我的文字成了我读懂学生、受到信任的秘诀。我也在记录中不断反思教育行为,打磨教育智慧,提炼教育思想。

自驱型班主任一定具有自我分析和自我规划的专业发展能力。

在专业交往中遇见美好——建构成长共同体

2014年,我有幸参加了南京市班主任高级研修班。在高研班里,我认识了南师大班主任研究中心的教授们,也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同行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研讨、交流、智慧碰撞,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这次培训是我班主任工作专业交往的起点,它打开了我的眼界,让我知道班主任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个专业,需要我们用专业的认知和思维去工作,遵循教育的规律。

高规格的研修机会,可遇而不可求。如何在日常工作中与伙伴切磋技艺、专业对话,成了我持续成长的关键所在。

逐渐地,我养成了三种自主学习法:

1.“思考—阅读”法

简单来说,就是带着自己的思考去阅读。

市面上有很多班主任工作方面的书籍和期刊。有的侧重班级叙事,有的侧重方法指导;有的夹叙夹议,有的理论翔实。

在阅读前,我会想清楚自己想解决什么问题,不然就会陷入走马观花的形式主义,读到故事就感动,读到理论就挠头。

带着自己的问题和思考去阅读,我设计了一张阅读指南表。

以我为例:

运用好阅读指南,我总是带着分析和思考去阅读,与作者的想法、做法产生关联,发挥元认知在阅读中的作用。

根据阅读目的,我开展分类阅读:

想要快速上手,关注实操层面,我就阅读热销书,发挥“拿来主义”。

想要追本溯源,理清事情背后的原理,我就选择教育经典,常啃“大部头”。

想要专题突破,多角度、多方法地解决问题或者关注最新鲜的话题,我就订阅杂志或关注优质公众号。

“思考—阅读”法是最容易接触、随时随地学习的好方法。

2.“选择—讲座”法

随着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明确和推动,班主任工作迎来了更多的支持和保障,讲座资源丰富。有公益性分享,也有知识付费型学习;有高校专家的前沿理论,也有一线名优班主任的经验提炼;有在线直播,也有现场交流。

资源过多,反而容易挑花了眼,最终变成每个主题都涉及,但没有一个主题学得透。我提供两种选择讲座的思路:

(1)定人跟学

即选定某一个或某一類风格的班主任,跟着他(们)学。

不管是高校理论研究者还是一线班主任,每个人都特点鲜明,有各自的风格和倾向,有自己更为擅长的领域和秘诀。

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我们只有选择自己认同的、有共鸣的、精神契合的班主任,才能在讲座中更好地理解他们案例背后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思路、四两拨千斤的妙处等,这样才便于借鉴与运用,建构起自己的认知维度,形成班主任工作的网状系统。

(2)定题研学

即选定主题(话题),开展研究性学习。

听讲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工作实践中的问题或提升自己解决某一类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进行专题突破。

选定自己的主题,从不同的维度寻找讲座内容。比如,想要提升主题班会的设计能力,可以听取专家关于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的理论解读、策略指导,听取一线班主任的班会课例分享,听取班会优质课选手关于备课、磨课的过程思考。

螺旋式地突破主题难点,其他主题的讲座可以暂时不听,规划到后期的学习中去,形成班主任工作的点状模型。

“选择—讲座”法是让我学得更聚焦、更连贯的好方法。

3.“互动—提问”法

我给自己定过一个要求:在现场学习中要积极参与互动,提出自己的困惑,获得有针对性的答疑。

不管是向身边的班主任请教,还是听讲座、阅读文章,我都会在学习中关联到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上,有共鸣强烈的地方,也会有不理解、不清楚、不明白之处。这就需要互动起来,可以直接提问,可以参与互动,也可以通过公众号留言等方式联系作者,以便进一步得到解惑。

互动提问的过程就是思维加工的过程,认真学了、思考了才会有自己的问题。这也会让分享者感受到我对他们的尊重。

“互动—提问”法是提高现场学习力最便捷、最高效的好方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这样的互动学习中,我感受到了班主任群行发展的力量。

自驱型班主任一定会保持开放的心态,乐于与高手对话,主动建构成长共同体。

班主任的幸福感不是一种功利化的满足,而是一种内心的体验。我将自己的成长感悟写成文章《我何其幸运,能与学生共成长》,收录于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齐学红教授《幸福老班》一书中。齐教授在文章后的点评部分写道:“因为珍惜师生之间最纯粹的感情而选择了班主任岗位,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以及内心丰富的情感体验又使得他感性而不失理性与执着。”

我愿做一名自驱型班主任,在教育育人、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化成长,和学生一起遇见更好的彼此,成就更美好的教育。

猜你喜欢

讲座班主任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我的班主任①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打个盹,记事牢
我们的班主任等
我的班主任大人
书法基础讲座(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