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服文化元素融入中职服装专业课程的策略

2022-05-29肖寒

广西教育·B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服装专业中等职业课程建设

【摘要】本文探讨汉服文化元素融入中职服装专业课程的现实意义,指出将汉服文化充分融入新时代中等职业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有利于提升服装专业教育教学的吸引力与实效性,提出学校可通过加强教学研究、加大教育培训、注重教学设计、开展主题活动、健全考核评价等,将汉服文化元素有效融入中职服装专业课程建设。

【关键词】汉服文化 中等职业 服装专业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5-0108-04

我国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雅称。学者李冬青、刘涛在《汉服的文化意义及传承服饰研究》中这样表达:“中华服饰文化博大精深,绵延四千余年的汉服中凝聚着祖先象天法地的华夏民族风貌。汉服植根于华夏大地,更与汉民族血脉相连,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汉服就像汉字、汉语一样,指代汉族的民族服装,并不特指汉族的民族服饰。汉服不再单纯只是一件衣服,它是一个伟大文明的缩影、一个伟大民族的皮肤。”汉服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汉服文化融入中等职业教育特别是服装设计课程教育教学中,对充分挖掘我国丰富多彩的汉服文化资源、培育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提高学校服装课程的吸引力、提升服装专业的就业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近日,笔者以“广西中职学校传承汉服文化的研究与实践”为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 455份,其中面向中职学校负责人发放23份,收回23份,有效问卷23份;面向中职学生发放1 126份,收回1 126份,有效问卷1 126份;面向初中学生发放292份,收回292份,有效问卷292份;面向相关企业发放14份,收回14份,有效问卷14份。结合本次调查问卷,笔者就新时代汉服文化融入中职服装专业课程的意义、存在的困难及路径进行了探讨。

一、汉服文化元素融入中职服装专业课程的现实意义

“汉服”,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一般指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广义指从黄帝即位至明末四千多年时间,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而形成的整个汉民族传统服饰衣冠体系。汉服包括发饰、衣冠、配饰、鞋子等礼仪服制。它见证了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发展与变迁,是汉民族文化积淀、审美倾向、社会价值、人文风俗等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把汉服文化充分融入新时代中等职业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有利于提高服装专业的吸引力和教学的实效性。

(一)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春秋左传正义》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汉服蕴含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内涵,民族服装的变化与不同时期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休戚相关,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图案、廓形、服装行制上,汉服都能够集中反映“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同时,汉服通过对色彩合理搭配运用,结合纺织、蜡染、锦绣等工艺,加上精美的配饰、图纹来体现穿衣的规制,体现了古人对自然之美、和谐之美的理解和推崇,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此外,汉服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和传承汉服文化,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学者雍姗姗、谢娜就表示:“将汉服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者相互交融渗透,可以更好地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教育紧密结合,丰富和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学者何嘉欣则认为:“通过找回传统的服饰,重拾传统礼仪,从传统文化中人们体会到共同的心理依归,可以增强人民的民族认同感。”

(二)深化服装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

中职服装专业大体分为服装设计与工艺方向、服装制作与营销方向、服装表演方向,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服装专业的市场需求而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汉服的色彩选择与调配、质料选择与做工、服饰结构、纹饰配件等十分讲究,于服装专业而言,对汉服文化进行研究,具有明显的专业价值。其中,《服装制图与工艺》课程可融入学习各种汉服款式的制版及缝制工艺流程;《服饰品设计制作》课程可融入各种汉服首饰的设计制作,包括头饰、项圈、扇子、灯笼等;《形体礼仪》课程可融入汉服表演内容;《卖场陈列设计》课程可融入汉服橱窗设计,从而更贴近营销需要。把学习、了解汉服文化列入服装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程,让学生在服装设计专业知识训练中充分吸纳汉服文化精髓,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三)提升中职教育实效的有力举措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往往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无论是课程讲授还是进行校园文化建设,都是较多地结合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提升而展开,与文化的融合不够深入。本次问卷调查中,43%的企业认为中职毕业生职业素质更为重要,57%的企业认为中职毕业生职业素质与职业技术都重要,认为现在社会上出现的道德缺失问题与传统文化教育有关系,希望中职学校能够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也认为汉服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有传承的意义,有必要把汉服文化作为传统文化教育引入中职职业素养教育。汉服文化具有的文化传承属性及特殊的网红属性,与服装专业的专业课程特点相匹配,融入服装专业的课程设计中不仅易于被学生接受,而且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升服装专业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二、汉服文化元素融入中职服装专业课程的主要困难

从现实情况来看,要把汉服文化有效融入中职服装专业课程,还存在不少困难。

(一)学生人文素养不高

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知识面相对狭窄,在专业学习上存在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缺乏学习兴趣等问题。大部分中职学生入学时是未成年人,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很容易被错误的社會思想误导;一些学生盲目追求时尚、盲目崇拜和模仿他人,过于注重个人外在形象而忽视内在修养,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未来却茫然不知。另外,一些中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本次关于中职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4%的学生对汉服有一定的了解,36%的学生听说过汉服但不了解,10%的学生对汉服完全不了解。将汉服文化融入中职服装专业课程存在一定的受众困难。

(二)学校教学条件有限

服装专业的大部分课程需要把视觉效果放在首位,而整体而言,中职服装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对薄弱,大部分教师仅会使用PPT这种单一的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会运用视频制作、虚拟网络授课等技术,学生无法从视、听、触等多方位学习教学内容。中职服装教材专业内容相对滞后,案例陈旧,与当下行业发展脱节,学生对案例难以理解,难以产生共鸣。于服装专业而言,教师在教学中仅仅将教材内容作为授课内容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迫切需要新鲜素材的融入,为服装专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方向。此外,部分教师教学时脱离学生实际接受水平,喜欢追求所谓的“课堂品质”,经常以高档奢侈品的设计为例进行教学引导,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缺乏实际可操作性。

(三)外部环境影响较大

由于汉服文化特殊的网红属性,学生在传承汉服文化的过程中必将长期接触网络、使用网络资源。网络的普及给学生带来了双面影响,一方面给学生获取信息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也使一些良莠不齐的信息在学生群体中传播,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不良的信息容易让学生沉溺于追剧、电子游戏、交友聊天中,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甚至影响身心健康,导致自闭等心理疾病产生。另外,社会对汉服文化还缺乏整体认同,学者耿超认为:“汉服的复兴面临许多现实问题,如官方没有明确的扶持,主流媒体的观望,民间力量的分散等,都对汉服复兴形成不可小觑的制约。从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民间百姓还是专家学者,整体上仍然对汉服缺乏认可。”

三、汉服文化元素融入中职服装专业课程的策略

从本次调查问卷情况来看,大部分中职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比较重视,大部分学生、家长和教师都接纳认同汉服文化,91%的学校负责人认为汉服文化的内容可以融入中职学校的学科教学内容,86%的学生愿意与父母或教师学习汉服文化,22%的学校设立了汉服社,这些状况说明将汉服文化元素融入中职服装专业课程具有比较有利的条件和基础。总体来说,要把汉服文化融入中职服装专业课程,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指示,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认知心理发展规律,把汉服文化贯通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中,系统化、一体化推进。

(一)加强教学研究,挖掘汉服文化资源宝库

汉服文化资源宝库非常丰富,中职学校要结合学校教学实际,充分挖掘汉服文化资源宝库,为汉服文化元素融入服装专业课程创造良好条件。对地方政府来说,要切实把《意见》落到实处,将汉服文化纳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摆上重要日程,鼓励支持中职学校将汉服文化纳入服装专业教育,完善相关奖励、扶持政策,在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对中职学校来说,要充分创造条件,为任课教师提供相关书籍资料及经费支持,鼓励教师到汉服文化研究机构进行考察学习,与相关旅游与文化单位共同开展汉服文化资源开发,研发旅游产品,举办汉服文化推广活动。对任课教师来说,要主动加强对汉服文化起源、发展历程、现实意义、传承方式等内容进行全面研究,对有关资料进行系统收集和整理,做好、做足课程准备。

(二)加大教育培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水平

服装文化是一种文化艺术形态,服装专业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传统文化素养,特别是从事服装专业教学的教师,对传统文化素养的要求更高,能够做到比较熟练地把汉服文化元素纳入课程教育教学中。一方面,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让教师与其他学校、教师进行培训交流,开拓教师视野;充分整合学校的优势,发挥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为教师提供“走出去”“请进来”的机会,通过专家讲座、课堂研讨、参观学习、沙龙论坛等多种方式,让教师到服装企业进修培养,了解市场对汉服服装的需求,积累实践经验;同时,可从企业聘请一定比例的兼职教师,改善专业师资结构,以适应专业化需求,提高教师的技术运用与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任课教师要主動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主动加强学习汉服文化等相关传统文化知识,大胆创新,勇于尝试,努力提高专业能力水平。

(三)注重教学设计,打造精品专业课程

精心做好课程教学设计是实施专业课的前提。一要更新教育理念。任课教师应转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职业技能培养、轻价值塑造和品德教育的观念,树立“教书育人、育德为先”的教育理念,注重通过具有民族元素的服装来展示我国传统文化,让汉服元素融入日常服饰的款式、结构、色彩、图案和文化之中。二要注重挖掘地方文化。任课教师要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尝试将地方文化与汉服相结合。学者杨晓冰就提倡“将地方文化元素与中国传统汉服文化融入课堂的实践训练中去,同时将汉服文化精粹融入现代服装设计制作中,以突出服装专业教学中对地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以体现服装专业课程中实践育人与文化育人,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服装制作专业技能、服装创新设计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三要创新教育方法。任课教师要善于运用中职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段,如视频、游戏、互联网等,主动使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通过案例教学和分享与课程相关的新动态等把课堂延伸到教室之外,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四)开展主题活动,增强专业课程吸引力

学校可充分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增长知识。一是可以成立汉服社团,在新生入学时由社团成员身着汉服进行宣传展示,让学生对汉服拥有美好的第一印象;新生入学后,汉服社团以传统服饰和礼仪文化为基本活动内容,以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进行汉服展示。二是开展多种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在成人礼中举行跪、拜、祭、祝的仪式,利用中秋佳节开展汉服展示、汉舞表演、汉服试穿、猜灯谜、书法体验、灯笼绘制、团扇绘制、香囊制作、茶艺、香道体验等活动。三是积极参加地方传统活动,比如加强与当地文化研究所合作,成立汉服文化活动实践基地,让学生自觉接受传统文化洗礼,丰富中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对汉服文化融入服装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增强专业课程的吸引力。

(五)健全考核评价,提高课程教学实效

实践教学的成绩要有一定的量化标准,要有一套科学有效、以能力为中心的考核评价体系。把汉服文化元素融入中职服装专业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激励引导作用。对于汉服文化元素融入中职服装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学校可引入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及学生、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同时,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就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对相关专业毕业生毕业后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跟踪等,充分调动各方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形成共同参与、相互支持、良性互动的强大合力。

综上所述,将汉服文化元素有效融入中职服装专业课程,广大教师要充分挖掘我国丰富多彩的汉服文化资源,将汉服文化贯通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中,进而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提高学校服装专业课程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李冬青、刘涛.汉服的文化意义及传承服饰研究[J].辽宁丝绸,2014(2).

[2]雍姗姗、谢娜.从云汉服传统文化角度探索素质教育[J].探索者,2019(2).

[3]何嘉欣.浅谈当代汉服复兴运动对推动中华文化传播的意义[J].西部皮革,2019(8).

[4]耿超.汉服:亟待关注的文化资源[J].文学与艺术,2013(1).

[5]刘昕、李玲.“皋陶”文化在汉服创新设计中运用的服装设计课程实践[J].艺术科技,2018(6).

[6]杨晓冰.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建设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6).

注: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立项项目(GXZZJG2020B11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肖寒(1980— ),广西南宁人,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服饰文化、服装设计。

(责编 蓝能波)

猜你喜欢

服装专业中等职业课程建设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教学评价在中职服装教学中的运用
服装专业Photoshop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高校服装专业教学实施合作教学法的策略研究
技工学校服装专业教学现状及改革方向研究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