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沿革及经验启示
2022-05-29司琳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出来的正确道路。它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出了党的坚强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全面可协调的发展理念,自主创新的发展方式以及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所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历史变革;经验启示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明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1]。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我们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经之路。关于这条道路有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值得我们去进行深入地思考。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沿革
中文单词“现代化”出现于 20 世纪初。据中国现代化理论开创者罗荣渠先生的界定,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它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狭义而言,现代化指落后国家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家水平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2]。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的现代化是从西方列强入侵后被动开始的。从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立宪运动,中国经历了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探索之路[3],但这些探索在当时的中国均未获得成功。五四运动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得中国现代化建设从此有了主心骨。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深刻地认识到工业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基础。1934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将来向前发展过程中,它将实行国家工业化政策”。 1945年4月,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在会上作《论联合政府》報告时就指出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再次强调,革命胜利后中国要“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这些论断表明,我们党的领导人对现代化的认识是从工业化开始的。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现代化道路
新中国成立,独立民族国家的出现为中国全面现代化提供了前提条件[4]。新中国刚成立不久,面对一穷二白的社会现状,毛泽东同志在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很有感触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这再次表明了新中国领导人对工业化的强烈渴望。随后,1954年9月23日,周恩来总理在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是新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概念。随着对苏联经验的借鉴和对中国国情的把握,我们的领导人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1964年12月21日,周恩来总理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即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同时提出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现代化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现代化道路
十年文革,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也经历了曲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启了大力建设现代化的进程。邓小平同志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即小康之家的概念。邓小平对小康之家的概括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这是一个和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水平有差距的状态,是从温饱到现代化的中间阶段。在此基础上,1987年邓小平同志又提出三步走战略:到20世纪90年代,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达500美元;20世纪末达到1000美元: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世纪末我国如期实现了小康社会。正是在这个基础上,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就以一个广阔的视角阐释了一个全面小康的内涵,体现了中国对现代化认识得更加全面。这次大会还为全面小康提出了量化的要求,即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定的基础上对我国现代化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即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模式。这一更高要求还表现在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这就在面的扩展基础上有了更高的质的提升的要求。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成为了新的时代之问。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差表明了全国人民对实现全面小康的必胜信念。继而,党的十九大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此过程中,同时积极推进“新四化”建设,即工业现代化、城镇化、农业化、信息化,使之相互结合、互相促进。积极推进五大发展理念,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为一个彼此联系的系统来指导工作。另外,在新时代的现代化建设还特别强调制度支撑对现代化的保障作用,强调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5]。
纵观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化建设,我国既有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又有分阶段的战略部署,比如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十五大提出的新三步走战略,十九大提出的两步走战略安排。在这条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看到了奋斗目标与具体战略的充分结合[6],正是在此基础上的锲而不舍推动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分阶段、有步骤、持续性地推进。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经验启示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了党的坚强领导
党的百年奋斗的首要经验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的经验也在于党的领导[7]。我们党是使命型政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力量。无论是新民主主义时期,我们党领导人对工业化的认识,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四个现代化”的提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以及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在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每一个阶段无不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有着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和具体的战略。正是在这种锲而不舍、一代接着一代干 的“钉钉子”精神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才取得今天这样辉煌的成就。目前,我们正处于设会主义现代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用强有力的领导整合14亿人的力量,持之以恒地推动现代化的进程。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价值取向集中表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由人民共享。首先,一切依靠人民。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全面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了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国家通过多种手段,统筹多种社会资源,提升人的素质和能力。其次,一切为了人民。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以资本逻辑组织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我国的现代化强调的是人民至上的民本逻辑,我们摈除了资本驱动下对利益的无限追求,我们注重市场和资本,但不被市场和资本所统治,而是回归到人的全面而真实的需求上来。最后,一切由人民共享。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虽然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强调物质财富的积累,但这其中始终有一条贯穿其中的主线,那就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对共同富裕目标的追求[8]。共同富裕已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9]。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了全面可协调的发展理念
中国在后发、赶超的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而现代化恰恰是一个强调全面、协调推进的过程,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入贯彻全面可协调的发展理念。在全面可协调发展方面,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提坚持系统观念,强调以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的方法来协调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而五大发展理念中本身就全面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在顶层设计上,我们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项事业整体推进。在重点需要处理的关系上,我们注意处理发展改革与稳定这一总览全局的首要的基本关系,坚持将发展作为目的,改革作为发展的动力,稳定作为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10]。正因为坚持全面可协调的发展理念,我们的现代化才不是单兵突进的,而是体现出丰富的内容和整体性的推进。
(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了自主创新的发展方式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的这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按照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先生设计的中国未来发展的“运河战略”来看:在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之间,开辟一条通向第二次现代化的较短的“运河”,两步并做一步走,两次现代化协调发展。而要打通这条运河关键就靠创新。而在这当中,科技创新尤为重要。在国与国的较量中,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的告诫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中国已逐步进入后工业时代,自主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十四五”规划的建议中就对科技自主创新部分进行了精心的谋篇布局,从国家的战略规划、企业的积极投入、人才的激励措施这三个层面进行认真规划,同时还涉及了科技体制机制的配套改革。我们同时要注意的是,强调科技的自主创新,这不等于我们就逆全球化而动,不等于我们要走一条自我封闭的现代化道路。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发展是离不开世界的,所以我们要积极对外开放、交流。但是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不同于以往,中国的开放已经是一种内需式开放,是以自身的需求来对国外的资源进行取舍,而不像开放的初期,不加区分、来者不拒。今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建立在自主创新和对外开放相互结合的基础上。
(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了中国发展的“中國智慧”和“中国方案”
现代化起源于西方。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就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而率先成为发达国家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喜欢以他们所谓的“现代化模式”自居。实际上,各国的具体国情和发展历史都有显著的不同,不可能存在放之四海都皆准的所谓“西方现代化”模式。尤其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去照抄照搬别国的现代化模式,那后果是无法想象的。中国在自己的后发、赶超式现代化进程中走的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四者相互联系的并联式发展道路,在兼具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特征中走的是综合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并通过“运河模式”来自主创新,加快自己的发展速度。同时中国还通过自己长期的探索、实践,得出十三个方面的制度优势,通过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点制度这三个层面的制度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正是中国特有的这些元素,才使得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坚持走自己的路,并创造出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并存的两大奇迹。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在取得这样的成就后,并没有以“模式”自居,而只是很客观地提出为那些想进入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的选项,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靠外部的力量,跟在他人身后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勇于探索、敢于实践,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不仅实现了我国的发展,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在这条道路上,我们走得底气十足,走得充满自信。我们将坚定地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下去,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1).
[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黄宝成,周育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特质、原则遵循、实践方略[J].经济问题,2020(2):9-16.
[4]徐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与时代价值[J].求索,2022(1):40-49.
[5]张晓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通向人类文明新形态[J].特区实践与理论,2022(1):28-34.
[6]胡鞍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征和意义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22(1):21-38.
[7]豆勇超.百年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成就与经验[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21(4):53-61.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9]宋学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成的历史逻辑[J].学术前沿,2021(12)下:82-89.
[10]董慧,胡斓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脉络与经验启示[J].理论与改革,2022(1):10-21.
基金项目:校级课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WHDXKT202129)。
(作者简介:司琳,中共芜湖市委党校(芜湖行政学院),法学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研部主任,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