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行合一”教育思想在高职理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2022-05-29李智

民族文汇 2022年20期
关键词:知行合一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

李智

摘 要:为了提高高职理论课教学效率,改善理论课教学的枯燥性特点,文章提出“知行合一”教学思想,彻底摒弃了从课堂到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倡导学做合一、知行合一,形成专门的应用型人才教学体系,为学校输出高质量人才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知行合一;教学模式;应用型人才

“知行合一”说最早是由我国心学集成大师王阳明先生提出,他从道德良知的角度深刻揭示了“知”和“行”的统一是道德认识和道德践履的统一,并着重强调道德践履的意义。他认为: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既是知,知是行之使,行是知之成。他的理论强调道德精神和道德实践相结合,才能促进知行统一的转化。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将“知行合一”教育思想应用到理论课教学过程,是提升学生德育观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最有利的途径。

一、“知行合一”教育思想的优势

(一)克服了职业院校理论课知行分离现象。职业院校传统的理论课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模式,违背了职业教育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发展特点。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必须遵循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要同时遵循的人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对于高校来说,理论课的教学不仅要为学生解决“为什么”,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验证“怎么做”,因为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实操性”,这就要求在职业教育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必须“知行合一”,不能知行分离,进而实现“教学做”一体,改善传统高职理论课教学模式。

(二)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还要教会学生怎么做人,只有真正做到关怀生命、关怀学生生活,提高学生的生命力,技能的提升才会增加亲和力、富有感染力、提高实效性,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不能脫离人在生活中的道德需求,只有让受教育者真正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遵循知行合一规范,才能让道德的价值体现在人的生命价值中,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坚持学和做结合,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指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创造性的提出问题,以不同寻常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就需要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实施“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信念、面对困难的勇气。最终让学生自觉投身于社会实践,在服务社会中锻炼成为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二、“知行合一”教育思想在高职理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遵循“知行合一”教育思想,做到理论结合实际,最后真正实现知行合一无非要经过“知”、“行”、“知行合一”三个过程。因此,将知行合一应用到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中,就归结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对结果的考核三个过程。

(一)理论教学引导学生:知“知”何“行”

现代职业教育实质上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企业所需要变成学校所培养。这就要求学校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教育向职业工作规范和职业道德迁移,教师的教学过程从理论教育向实践工作迁移。

教师要对基本原理和理论进行透彻“讲”,知行合一表现在“知”和“行”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要正确地“行”,首先就要正确地“知”理论课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进行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培养的主要途径,而且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这样使得学生在进行自我认知的过程中进一步对专业知识进行掌握。明确个人应该达到的道德要求和专业愿景,从而提升自身实践能力,为实现这一要求,教师的理论教学必须做到“透、情、俗、升”。

第一,透。吃透教材、吃透学生。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上必须下足功夫。在对教材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刻解读的基础上,围绕重点,对教材做出合理、适度的加工和改造,使较为松散的内容成为体系。吃透学生,就是教学内容和方法要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相结合,与学生的专业培养相结合。关注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给予及时引导,有力地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情。就是要带着感情讲课,讲出气势气质。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一节课上得是否精彩有效,是否能讲到学生心里去,师生间是否产生情感共鸣,不仅要看教师讲什么,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教师怎么讲。教师面带微笑、精神饱满的站在讲台上,学生就能心情愉悦、思维敏捷地参与到课堂上来。教师讲课字字铿锵,句句有力,声调抑扬顿挫,就容易把学生代入老师预设的某种情境之中,学生就会身临其境般地得到道德情感体验和升华。

第三,俗,就是通俗化、生活化、幽默化。运用学生喜闻乐见、易于理解的教学方式,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枯燥的问题生动化,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德育内容生活化,把理性的思想进行感性的表达,就是少讲道理,多摆事实,少谈规矩,多讲故事,讲老师自己的故事、他人的故事、学生的故事,因为故事中蕴含老师或他人的生活经历,也蕴含了教育所要求的道德价值和规范。

第四,升。就是使学生观念更新,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这是理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养成要遵循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规律。只有让学生在心灵上有触动,思想上有感悟,行动上才会有体现。课堂上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环节,教师和学生针对各自不同的道德规范平等对话,培养学生批判、反思、创新的道德意识和能力,加强对道德的理解,根据自己所处的具体情境进行理性的反思批判,培养健康的德育情感和道德判断能力,从而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道德选择,使个人的道德境界和道德水平得到提升。

(二)实践教学倡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实践教学是高校立德树人和学生践行知行合一的必经之路,要想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现于行,就应该重视实践课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多为学生提供“练”和“演”的机会。它包括除了进行理论教学之外的所有与实践相关的教学方式,它既有课堂的实践教学,又有课外的实践教学。

第一,课堂实践教学。这是实践教学最常用的一种形式,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主,随机组织学生,以分组或者全体学生为组织单位,以演讲、表演、拍摄、制作的形式,将课堂更直观地表现出来,有利于学生更深入的认识,这种组织形式既能深入和提升学生理论认识,也能培养学生的材料组织、课件制作、分工协调、语言表达、作品设计、动手制作等多方面的能力。主要实践形式分为主体辩论、课件展示、专题研讨、成果展示、作品点评等。实施途径主要是结合所学内容,由教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模块,确定主题。让学生分组课下完成,课堂上进行展示。通过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分组辩论,师生点评,使不同思想产生碰撞,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对今后如何做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第二,校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践具有开放性、群体性和体验性较强的特点,是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途径,也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校内实践主要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场所,每个专业有不同的实训设备。

第三,社会实践教学。校外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社会市场调查、参观学习、企划体验、社团演出、协拍作品、助做设计、顶岗实践等。每次实践结束都需要做工作任务总结,自我评判、同学的互评、校企教師的点评,会给学生带来职业体验的同时,发现自己的擅长和短处,为自己的职业规划打下基础。社会实践教学是实践教学模块中不可或缺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校企合作的不同形式进行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社会实践,专业可以接触行业发展需要,教室可以追踪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知道社会的需求,不仅是提升了教师和学生的自我认知程度,了解社会需要,反思自身不足,促进个人不断进步,而且加强了专业建设,凝练了专业的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考核评价督促学生:“知行合一”

与学习任务分解、能力逐步获得相匹配的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成长的愉悦。因为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不仅使其知,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日常行为和生活中使知转化为行。做到知行合一。为促使知行两者的结合,学校需要制定相关的考核制度和方案,例如,将《学生综合素养》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具体考核方式包括课程考试和过程考核两部分:课程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过程考核主要包括考勤、课堂表现、实践考核等形式。最终课程得分是学生在校期间综合表现的打分。根据相关理论课分数和实践能力的学分,最终核定学生是否达到学校规定的“知行合一”。这样一来,在理论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达到了职业院校所要求的德育和技能培养相结合的教育目标,也使得“知行”更和谐的统一起来。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