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迫切建立关心型师生关系的诌议
2022-05-29黄少梅
黄少梅
摘 要:近年来教育部门颁布一系列政策法规,希望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但因实际各方面的因素,农村初中与城区的教育教学的差距仍相差很大。因此,分析农村初中教育教学实际,采取有效可行的举措是教育教学的保障。关心型师生关系原则符合当前农村初中学生家庭的需要,是推进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初中、关心型师生、教育教学
近年来,我们教育各部门在努力推行义务阶段教育的公平化方面实施了许多的举措,如就近入学、摇号入学、教师轮岗或竞聘上岗等等。但作为一线的老师们觉得实际操作上受各方面的影响,效果非常受局限,特别是农村公办学校的教育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农村优秀生源的流失、优秀师资的不均衡和流失、硬件设备较落后等因素,使得农村初中教学垂死挣扎。我们从周边的小学和家长中了解到,私立学校早早通过各种途径对全市部分优秀的小学生进行招生,另外但凡家庭经济条件能蹦跶一下的家长也都希望把孩子送出去,所以,虽然在招生上有了各种限制,但能留在我们农村初中的优秀学生已经寥寥无几了。而受政策性影响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限制,大部分农村初中学校的硬件设备有限,作为外貌协会的孩子也不喜欢农村学校。至于师资来讲,人往高处走,这是正常现象。可想而知,剩在农村的就是一副不咋样的牌,但社会对我们的要求从来没有低过。那么如何扭转这些不利的局面,尽可能提高农村中学的升学率,我认为发展关心型的师生关系对促进教育教学的提高非常见效。
关心型师生关系是指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以师生的生命发展为内在需要,通过师生双方内在的情感需要作为交流、交往、对话,教师作为关注和动机移位的一方与做出接受、认可和回应的学生一方之间的双向互动联系。关心型师生关系重视人与人的相遇、接触,在相遇接触中,是两个独立的生命的碰撞,是精神领域的交流和沟通,能够促进双方生命生成和体验,是惠及双方的真正意义的交往互动。关心理论的代表人物诺丁斯认为,关心是人最基础的需求 ,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离不开关心和被关心,主张“师生关系是关心和被关心者的关系,即关心型关系”。诺丁斯强调情感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主张以关心为核心来组织教育。2针对这一理论,我们回到农村学校孩子家庭构成的现状:每个班级都有部分孩子父母离异无人监管;有部分父母在外谋生孩子留守管不着;另外就是有的家庭即使完整但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或者父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一句“我自己也不懂”做了甩手掌柜。这些因素导致大部分自律性不够的孩子放任自我。加上孩子本身学习底子一般甚至比较差,到了初中他们就破罐子破摔,或者被一味地要求去上各种培训班,导致孩子对学习越发失去兴趣。而另一方面,进入初中后,教学内容的增加和难度的提高,生理的变化以及人际环境的 变化等因素都会使孩子们处于一种适应过渡期或者焦虑的状态。而马斯洛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由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这五种需要是最基本的,与生俱来的,构成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马斯洛认为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大,潜力越大。所以实际上这些孩子的低级需求都还没有得以实现,如何能够激发潜力进行探索求知!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是他们比较亲近的人,我们可以尽自己所能,从某一程度上满足这些孩子的基本需求改进他们的心理环境,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实际,主要侧重从教师对学生关心的层面谈谈如何建立关心型师生关系,以改进和提高我们农村初中教育教学的水平。
首先,对待学生要有所同有所不同,这是教师爱心和魅力建立的基础。我们知道,没有两个学生是一样的,而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你不能因为他有不良表现就不爱,这种无私的爱只有你爱的真挚、深沉,久远,再顽固的孩子都会被感化。这需要我们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学习细节中去,了解他们的微观变化。上一届我带的一个班级,学生总体成绩薄弱,弱到全班四十来人26个字母能完整写下来的不超过五个,音标之类的就根本不认识,这对于学了三年小学英语,初一的词汇量就让我们有种回天乏力的感觉。好在我心态不差,想想反正差了,只要我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就可以了。于是,我就从策略和战术上进行了调整。首先抚平他们畏惧的心态,告诉他们不管你小学英语学得如何,咱们现在仍旧零起点。忘记过去展望未来,从字母音标开始学,会了的同学不介意你跑得快点,多吃点,相信大家都是可塑之才。鼓励或刺激的话他们应该听得不少,可能这只耳朵进那只耳朵出,但是士气还是要不间断打打,告诉他们不要怕自己不会,大家同一水平,我们共同努力,不要畏惧。其次,要提供他们实质性的帮助。我把他们进行编组,每组ABCD层次的孩子都有,选一个小组长,负责检查和监督。能者多劳,体现他们在英语学科的优越性,老师欣赏你们。每一模塊我独立设一节课把单词通过音标组合先教大家读几次,然后小组一起读,不会的互相讨论或请教老师,最后会读的小组长读给老师听,下面的成员读给小组长听,而且小组长必须负责你这组的每个成员都会读并且读给小组长听。这么做的目的是让优秀的孩子有优越感,让后面的孩子也找到了学习的氛围并且感觉到自己被要求了,但是他们的被要求可以视情况完成——中等层次的孩子在小组长带领下也能快速完成认读,最差的孩子也必须认读完。因为小组长会把本节课上没有完成的名单交到我这里,然后我会在第二第三天的时间里不断找他,问他需不需要帮忙,三番两次后他们知道我会找他们,也会不好意思,自然就会想办法完成认读。这个过程实际上即使D层次的孩子也知道老师虽然每天“找我茬”,其实老师是把他放在心上的,他也得到了尊重。同时在他的小组里他也找到了归属感,因为他不是那个因为不完成作业而拖后腿的成员。所以三年下来,我这个班级三分之二的学生音标拼读基本没什么问题,也在大大小小考试中, 班级英语成绩在年级段同一层次中遥遥领先。
其次,教师不吝啬表扬,不唯成绩表扬,特别要看到后进生的闪光点,而有错尽可能私底下及时并明确指出。表扬和指正其实都是关心的一种方式,但教师使用的手段和方式的不同将产生不同的效果。在我们农村初中里,依照前面讲的孩子家庭环境的构成,其根本的结果是大部分的孩子被忽视,特别是心理的沟通疏导不被重视。如果这个时候孩子得到共情,那么他们就觉得得到了他人的认可和找到情绪的疏导口,关系缓和了人就轻松了,那么自然教师跟学生的交流沟通甚至对他们提出要求也就比较容易被接受了。那么作为关心型的老师,我们在班级里可以不只是任课老师,只关心本科目的教学和成绩,我们还可以是班主任,就各方面360度无死角的关注和表扬。优秀学生、优秀成绩、优秀纪律表现,一般老师都能注意到,但是我们还可以把细节做的更具体,如班级黑板报换了,我们可以利用刚进教室的一刻表扬出黑板报的孩子“设计新颖、内容丰富、字迹漂亮甚至说比前一次进步了好多”等等,但凡能想到的点都可以说,因为出黑板报的孩子可能平时就是没有被关注到的孩子。对后进生多读几个单词多背几个单词或者这次提前了任务的完成,也给予肯定。特别是对于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他是在家不受待见在学校也总是受到负面评价的,教师要更多的看到他的变化并给予肯定,这对他们来讲是很温暖的事情,而对班级建设来讲,这部分孩子的“从良”比优秀生给班级带来的贡献还要大。陈某同学,留守并且奶奶溺爱,早上常常迟到,饮 料当水喝,上课睡觉或者讲话,各科作业基本不完成,穿衣服讲个性,批评他甚至会觉得老师故意针对他。在班级形成很不好的影响,甚至带动个别学生也无赖到底。但是我们需要了解到,不管是哪样的学生,他都是要面子的,所以一般情况下,如果课堂上我发现他讲话,不会直接批评他,首先我会目光直视他,让他知道我已经注意到他了,如果他继续,我会直视他并且变化声调对着他讲课,一般情况下他就收敛了。下课之后,不忘补他几句“上课知道自己犯什么错了吗?” “知道知道老师。”“下次还要我提高声音提醒吗” “不需要不需要。”其它道理就不需要再讲了。我认为讲话是他刷存在感的一种方式,那么教师也应该关注到他的需求,所以如果赶上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如读个单词、选个简单的答案,我也会给他机会。目的有两层,第一表明我需要你参与课堂,第二,说明老师我在乎你和在乎其它人一样。其实就是尊敬你并拉近你我之间的距离。
第三,建立紧密而有效的家校联系是关心型师生关系的有力保障。都说家庭教育排第一,但在我们农村中学里,家庭教育明显跟不上。在平时跟家长联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家长觉得小学知识还可以跟跟,初中的知识自己能力有限;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小学跟着成绩都不怎样了,初中就放弃孩子了;还有的家长说孩子初中了叛逆了,无法沟通,却不从自身找到改变的可能。比如,七年级开始的时候,我们班级联合学校心理老师开展了一期線上线下亲子非暴力交流沟通读书会,旨在帮助家长提高与孩子间的有效沟通交流,促进亲子关系。但是从报名和后来的到会情况看,并不理想。所以总体来讲,家长自身的学习能力也是不够的,一方面给我们学校教育带来了压力,另一方面说明有效的亲子沟通在家庭中不被受到重视甚至是被忽视的。我们知道,其实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褪去了小学时的稚气,开始萌芽出独立的意识,有了自己各种独立的想法和追求,用家长的话来说“他们叛逆了”;同时进入初中后,学习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科目增加了,难度提高了,知识面广了,竞争性强了等因素使得他们娱乐和睡眠时间也少了,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变化。而这个时候家长还是以小学的要求对待他们,没有考取小学时候的“分数”就各种唠叨或者要求,而看不到孩子在此刻所经历的变化和压力,孩子会觉得自己不被理解。这个时候作为我们教师群体就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我们如果能够感受到每个受教育个体的心理需求,并给予关爱,那么我们已经走进他们的心理一半了,当然教育也成功一半了。另一方面就是我们要及时跟家长沟通好,趁机普及孩子初中阶段可能存在的变化,并让家长能够做出变化。当学校和家长都行动起来了,孩子会发觉,在校老师是对我有要求的,回家父母也是要求我这么做的。陈同学,平时在校期间表现都还可以,表面上也是开朗的男孩子,跟我有说有笑。网课期间突然作业都不做,上课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联系他妈妈,妈妈表示也很无奈,自己天天催了也没用,跟他怎么说都没用,而且连她做的早餐都不吃了,让我给他做做思想工作。因为疫情,我就加了孩子的微信,孩子没多讲为什么,只说老师我知道了,我就不多问了。开学后我私底下把孩子叫过来聊天,孩子很激动,满肚子委屈和不满。她觉得妈妈自私无理,姑姑从小带自己长大,而妈妈背后说姑姑坏话。妈妈不应该因为爸爸没有她满意的工作就对爸爸不满,毕竟爸爸在家也做着事情,虽然赚钱不多。虽然不知道他家里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从孩子的话里听得出来,孩子是非分明三观正确。我表示了对孩子的理解和三观的肯定,但同时希望她能好好跟妈妈沟通,理解妈妈的不易和可能存在的不足。孩子觉得自己被老师理解,心理也得到了疏导,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对我也更加信任,从妈妈的反馈来看,孩子在家改变了,妈妈一直很感激我。之后我偶尔会发些亲子沟通的文章,发现妈妈也会看,我想她也会慢慢去改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上课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相互关系决定的。”稳定健康的师生关系是成功的一半。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当我们走进孩子的心里,不管他的秉性如何,都会感触到我们的温暖,改变也会慢慢发生。当我们秉持着了解与热爱、尊重和赏识、信任和理解、民主与平等等这些充满人性和关爱的原则靠近他们,一切都将会朝着良性发展了。
参考文献
闵容,罗嘉文,师生关系研究综述[J].教学研究,2006(1):26
胡波. 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J].教育与职业.200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