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传统文化与小学音乐课堂的融合策略
2022-05-29石海军
石海军
摘 要:美育既是指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理教育,也是指丰富想像力和培育创造意识的基础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审美素质、陶冶情操、激活创新创造的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艺术是音乐课程中教与学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是培养中小学生音乐审美素质、发扬中华美育精神的重要途径,能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音乐;融合策略
1 传统文化与音乐结合的意义
一直以来,中华文化都是我们国家以及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一直以来带给我们的都是自强和生生不息的精神财富。而我国传统音乐又是生活在中国人民生命中的重要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的继承与发扬中的精神文化凝结,唯德为本,乐展风姿。音乐教育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与载体,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历史内容,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伴随着历史发展,更符合人类的精神文化需要。弘扬中华民族先进文化传统,是音乐教育课程价值所在。回顾过去,课本就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展望未来,中国历史仍是学生的教科书。而推进我国伟大的社会主义历史进课堂,则对于增强学生的历史自信、“五个认同”,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培育德智育体美劳全面成长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大作用。
课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育人场所,而教育是课堂当中进行育人的一个主要的途径,教育以及课堂教学属于系统化的工程,包含着方方面面的内容,对于学生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具有综合性的。就目前来看,音乐课堂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各个环节都有所侧重,但是其教育的最终指向却是唯一的,那便是要做到全面育人。从古至今,音乐和社会、人文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高品质音乐课堂旨在为学习者搭建一种立人的课堂、素养的课堂、审美的课堂,通过人们心灵中对流动音响的艺术审美感受,为音乐构建了一座交流与世界社会主义文明的桥梁,并将以音乐教育这样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引领广大音乐学习者养成合理的艺术审美观念、陶冶高雅的道德情操、培育丰富的民族情感、启发人类想象力与创新意识、拥有更广阔的全球视角与更宽广的个人胸怀,进而培育和形成德智育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传统文化与小学音乐课程的融合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在自身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立并发扬出来的带有本民族的文化底蕴,既体现了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文化水平,也是该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人文基础所在。器乐教学是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活动,在乐器课堂中通过倾听、鉴赏、表演和创作音乐等,是促进学生审美兴趣养成的一种直接手段。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把弘扬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音乐课的基本思想之一,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区最先进的音乐社会主义文化教育,重视本民族和地区音乐文化传承是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通过将传统文化与小学音乐课堂的融合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传统中华文化、民间音乐,了解到中华文化来自于生活,将看似简单平凡的生活给它进行高于生活的艺术化处理,从而使我们的传统音乐得到传承和发展。
为了能够更好的把双减政策落实下来,让音乐课堂能够跟传统的文化进行有机的融合,根据每一个年级的不同学生的具体要求来对于音乐课堂进行调整,让整个学习的过程能够体现出体验和沟通以及交流,让学生可以在课堂当中得到有效学习,并且也可以把音乐相关知识应用于相关的领域当中。
针对于学生们来说,音乐课堂跟其他的课堂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那就是音乐课堂具有着一定的感性体验,这种感性体验既包括美感,同时又包括轻松愉悦的感觉,这也是音乐课堂当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个地方。对于少数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会带有着一种满足自己的成就感的期待来到音乐课堂当中,希望能够在课堂上面展现出自己的个人特长,以此来确定自己在同学们当中的地位,如果说轻松愉悦是课堂的外在体现的话,那么美感则是音乐课堂的一个不可取缔的内在特质。音乐课堂所带给学生们的身心愉悦感主要是得益于它的美感,那也是音乐独有的特点,同时音乐课堂的美感也不仅仅是来自于音乐之类,同时也包含着课堂当中所蕴藏的一些教育之美。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更是与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音乐教育领域的“音乐与相关文化”相结合,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热爱音乐,培养受用一生的品格。
3 传统音乐与课堂教学的实际举例
将传统文化与小学音乐相结合,以人民音乐出版社六年级上册《龙的传人》为来说,歌曲创作正值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对于周遭悲情的氛围,爱国的侯德健甚不赞同,在他心中台湾始终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歌曲背景下,学生学习过后应该汲取更多的精神养分和更宽广的爱国情怀。
《龙的传人》是台湾作曲家侯德健于1978年12月16日创作的作品。歌曲创作正值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对于周遭悲情的氛围,爱国的侯德健甚不赞同,在他心中台湾始终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作曲!在这样的歌曲背景下,学生学习过后应该汲取更多的精神养分和更宽广的爱国情怀。课程伊始,以龙的形象特征为谜语入手,引出课程主要元素“龙”。龙——作为十二生肖之一,集各类动物特征于一身,是中华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被人们誉为神圣、吉祥、吉庆之物。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感受龙的特征,课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手持红绸跟随音乐在“龙头”的引领下,富于节奏的进行律动,活灵活现的将陕北传统民族文化——“社火”即“舞龙”带进了小学音乐的课堂,并且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在学生自己的手中腾飞。相信这样的感受与体验,不仅体现我国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让孩子们对民族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4 传统文化与音乐课堂教学的策略方法
4.1 古诗新唱传承中国文化
可以说自古以来我國就有针对于诗词进行演唱的传统文化,将诗词跟音乐进行有机结合,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乐感,例如在低年级的音乐课上面,教师就可以引领孩子们一起去吟唱那些唐诗宋词,并且可以比画手势舞,让孩子们能够在这种寓教于乐的学习过程当中更好的感受到我国古诗词所带来的魅力,并且和古诗词所创造的意境产生共鸣。
4.2 名曲鉴赏,感受民族文化
《赛马》是一首非常著名的蒙古族的乐曲,在该乐曲当中利用了很多二胡的技法,能够充分的显示出赛马场上的热闹以及欢腾,在欣赏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领着高年级的孩子们通过律动或者是击掌等一系列的小游戏,充分的把乐曲当中的情绪表达出来。当学生在感受韵律的时候,也能够从作曲家的背景以及作品的题材当中感受音乐的形式之美,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
4.3 戏曲学习,感悟艺术文化
京剧艺术一直都是我国的无价瑰宝,同时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艺术之一,我们也可以在音乐课堂当中适当的融入一些戏剧方面的内容,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可以学会身行以及旦行的一些基本的手势,例如可以使用京腔来演唱《红灯记》的选段,这样也能够感受到多元的艺术表现,从训练开始的缅腆,一直到最后敢于放手去表演,从比较生疏的肢体语言一直到最后熟练的将作品展示出来,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知不觉的释放出自己的天性,同时也能够收获成长。
5 结语
关于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可以先让他们聆听欣赏并了解音乐作品特征,这是审美感受;然后让他们经过对有关音乐艺术元素的研究、认识、掌握并了解有关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这是艺术表达;最后从历史文化底蕴、情感价值的角度进行了升华与总结,也就是对文化理解。我们的中华文化所带来的是伟大的精神营养,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做到了生生不息,传统音乐是非常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我国千百年的优秀文化的凝结,所以针对于传统文化和小学音乐课堂的融合进行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孙亚.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音乐课堂的融合[J].江苏教育研究:实践(B版), 2014(10):3.
[2]刘君白.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音乐课堂的融合[J].新课程:小学,2015(7):2.
[3]闵艺.浅谈传统文化与小学音乐课堂的融合策略[J].考试周刊,2021(14):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