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WOT法的新时代南京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2022-05-29葛基会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南京市

葛基会

摘 要:基于南京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通过SWOT分析法系统地分析南京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等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巩固原有区位、科教、交通和产业结构等竞争优势;与周边地区推进“产业共建”新型产业发展模式;继续完善南京市辖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各地区间合理分工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郊区与主城区之间的连接,建立新的资源优势等。

关键词:南京市;SWOT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12-0038-03

近十年,南京经济总量增长迅速,2018年在长三角城市中排名第四位,在江苏省排名第二位,科技创新水平居全国前列。然而,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唯一特大城市与上海、深圳等较发达城市相比差距明显,显现出一系列问题,例如城市首位度不高、南京市市辖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较大、地区间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产业空间分布欠合理等,这严重阻碍了南京区域协调发展。为了早日实现“强富美高”新南京目标、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内在要求,探索新时代南京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路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新时代南京区域协调发展现状

(一)南京市市域层面

1.经济总量增长迅速,但与对标城市的差距仍在逐年扩大。纵观2011—2018年,南京市经济总量增长迅速。2013年南京市经济总量在27个长三角城市中,排名由第5位上升到第4位,仅次于上海、苏州和杭州;在江苏省中排名由第3位上升到第2位,仅次于苏州。但南京与广州、上海和深圳三个城市GDP的差距在逐年增加。其中,南京与广州和深圳的GDP差距变化趋势相似,从2011年相差5 000亿元以上增加到2018年相差10 000亿元以上,至少翻了一番;南京与上海的GDP差距最大,从2011年相差13 308.87亿元上升到2018年相差19 859.47亿元。

2.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2011—2018年,与对标城市广州、上海相比,南京城镇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处于最低水平,与上海的差距逐渐增加,2011—2018年年均翻了一番。2011—2018年南京城乡收入比虽整体呈下降趋势,但与对标城市广州和上海相比,南京的城乡收入比始终处于较高水平。这说明,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对标城市相比差距悬殊,且南京城乡收入差距依旧较严重。

3.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但仍有较大上升空间。2011—2018年,南京第三产业对非农业产业的贡献率增加了8.56%,达到62.31%,说明南京基本上已由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型产业结构,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服务型产业结构。同时,南京的非农业产业占地区GDP的比重高达97%以上,且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与广州和苏州相比,仍相差1个百分点左右,说明南京的产业转型升级仍有较大上升空间。

4.开放程度较低。2011—2018年,南京与广州进出口总额相差较大,只有广州进出口总额的1/2,且差距逐渐增加,从2011年相差595.24亿美元增加到2018年相差830.08亿美元。同时,南京与广州实际使用外资的差额在2011—2018年先减小后逐渐增加,从2011年相差7.03亿美元增加到2018年相差27.58亿美元,说明南京的开放程度相对较低。

5.创新产出效率低。创新投入方面,2011—2018年,南京的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和R&D人员占就业人员比重均比深圳低1—3个百分点;创新产出水平方面,南京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比深圳低12—24个百分点,说明与深圳相比,南京的创新产出效率较低。

(二)南京市市辖区层面

1.人口分布不均衡,地均产出差距较大。2018年鼓楼区和秦淮区的人口密度较高,分别是20 479.88人/平方米和20 313.58人/平方米,大约是南京市平均水平的16倍;溧水区和高淳区的人口密度较低,分别是443.47人/平方米和575.40人/平方米,不到南京市平均水平的2/3。同样地,南京地均产出水平较高的辖区也是鼓楼区和秦淮区,地均产出水平较低的是溧水区和高淳区,由此可见,南京各辖区的地均产出水平与人口密度正相关,所以可知南京市各辖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人口分布不均衡,地均产出水平差距较大,地区面积较大的地区地均产出水平较低,自然资源利用率不高。

2.产业集聚现象较为明显。玄武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雨花台和浦口区以第三产业为主,均达到生产总值比重的60%以上;栖霞区、江宁区、溧水区和高淳区的第二产业占比较高,均在48%以上,其中,栖霞区第二产业高度发达,占比58.6%;第一产业占比较大的地区有六合区和浦口区,分别占比13.35%、11.65%。根据各辖区的区位特点可以发现,产业集聚现象较为明显,第三产业高度集中在主城区。

3.各辖区间的收入差距较大,收入不平衡现象日趋严重。2018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南京平均水平的地区有玄武区、鼓楼区和秦淮区,而较低的地区有溧水区、高淳区和六合区。其中,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玄武区与最低的溧水区相差13 471元,差距較大。这说明南京大部分高收入人群集中在玄武区、鼓楼区和秦淮区等主城区。

二、新时代南京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根据 SWOT分析法对南京区域协调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得到南京市在不同的SWOT组合下所需采取的应对策略。

(一)优势

1.区位条件优越。南京,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处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内,为长三角经济圈的三大核心城市之一,其雄厚的实力为南京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2.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南京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历来都是中华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3.科教人才资源雄厚。截至2018年,南京有两院院士81人,每万人中大学生数量超过1 100人,普通高等学校共有53所,在校大学生72.16万人,在校研究生13万人,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量居中国第一,每万人拥有在校研究生数量居中国第二,在南京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数量居全国第三。211计划高校9所及学科25个,仅次于北京。

4.工业基础好。2018年,南京工业总产值4 055.1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1.6 %,同比增长7.3%。南京的电子、化工生产能力在国内城市中居第二位,车辆制造业规模居第三位,机械制造业的技术、规模居国内领先地位,家用电器、建材工业也都具有较大规模。

(二)劣势

1.南京经济水平与对标城市比相对较低。在江苏省内南京GDP落后于苏州,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副省级城市中落后于杭州。2018年,南京GDP达12 820.40亿元,比苏州低5 777.07亿元,占江苏省经济总量的13.59%,比苏州低6.12个百分点;占长三角城市经济总量的6.94%,比杭州低0.37个百分点。与广州、上海和深圳相比,南京经济总量与这三个城市的差距也在逐年增加,其中,与上海的GDP差距最大,从2011年相差13 308.87亿元上升到2018年相差19 859.47亿元。

2.南京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2011—2018年江宁区和鼓楼区的GDP整体都较其他区域高,而雨花台区和建邺区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人均GDP较高的是栖霞区、江宁区、溧水区和高淳区,而建邺区依旧较低。第三产业产值分布情况也非常不均衡,第三产业占比GDP比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地区始终是玄武区、鼓楼区、秦淮区、建邺区和雨花台区,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地区也始终是浦口区、高淳区、溧水区、六合区和栖霞区。第三产业发展不平衡,会导致区域资源的分布不平衡,这都不利于南京的整体经济发展。

3.城乡收入差距悬殊。南京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的绝对值依旧在逐年增加,从2011年相差19 092元增加到2018年的34 045元,城乡收入差距依旧悬殊。2018年南京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59 308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5 263元,城镇人均收入是农村的2.35倍,差距悬殊。

4.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玄武区科教资源丰富,辖区内有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9所高等院校和中科院分院、省农科院等22家科研院所,集中了全省近1/3的“两院”院士和全市一半左右的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而溧水区目前只有南京视觉艺术学院、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南京城市职业学院等4所高校,六合区只有南京科技职业学院1所高校,高淳区科教资源更是稀少。

5.产业结构趋同,协作层次低。南京中心城区服务业高度密集,玄武区、秦淮区、建邺区和鼓楼区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为99.83%、94.85%、88.13%、94.73%,而栖霞区、江宁区和溧水区等郊区的第二产业较发达,占比均高于50%,中心城区及郊区各自区域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趋同导致同质竞争严重,未能实现区域间的优势互补、错位发展,阻碍了完整有效的产业链条的形成与发展。

(三)机遇

1.政府政策支持。南京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交汇点,是“一带”的重要起始区域和“一路”的建设支撑区域,所以南京是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平台,“一带一路”建设给南京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

2.区域合作趋势明显。区域合作发展是大趋势大方向,随着国际研发、技术、人才、科技向长三角转移加快,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将朝着分工细化、协作深化的方向发展。地区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集聚发展,区域间认同感不断提高,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

(四)挑战

外部竞争激烈。在与苏州、杭州、上海、深圳、广州五个对标城市对比中,南京市经济水平整体不高,属于中等偏下水平,与经济水平较高的上海、深圳差距悬殊。同时,与毗邻的合肥相比,南京发展速度较慢,城市功能和组织配置要素能力均没有得到显著提升,使得南京周边城市都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苏锡常、上海、杭州或是合肥,不再将南京作为区域合作的首位中心城市。

三、结论与建议

在现阶段优势和环境机遇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南京市应当以增长型战略为主,抓住有利的政策和经济环境所提供的机会,巩固原有区位、科教、交通和产业结构等多方面的竞争优势,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为应对外部激烈的竞争,南京市也应采用多种经营的策略,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形成自有特色,提高竞争力,与周边地区推进“产业共建”新型产业发展模式。此外,南京也应该继续完善现有市辖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强郊区与主城区之间的连接等手段扭转自身劣势,以建立新的资源优势。

(一)坚持区域联动

南京市在空间上产业集聚现象较明显,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玄武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等主城区,而栖霞区、江宁区、溧水区和高淳区的第二产业较为发达,产业集聚进一步推动了各地区间的错位发展,有利于形成各自优势,避免同质竞争。同时,各市辖区也应当积极合作,促进融合发展。例如,主城区与周边城区之间可以通过合作平台(园区)建设、托管服务等手段,加强产业链条分工以及公共服务的统筹,提高中心城区与周边城区的发展协调性。

(二)提高区域文化认同感

各市辖区间应客观合理的认识到因地方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不同地方政府在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理念、发展策略上产生的认知偏差,求同存异,达成合作共识。培育地方文化,注重区域文化传播,发展文化产业,以文化认同作为区域合作的“黏合剂”,增强区域协调发展的凝聚力。

(三)健全基础设施建设

由实证分析可知,南京生活水平的发展跟不上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发展的步伐,而基础设施建设是其重要的抓手,因此南京应当继续完善其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方面,南京要完善既有交通网络,建立综合交通体系和集疏运体系,加强郊区与主城区之间的连接;在社会民生方面,南京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加快地区医療、教育、养老、文化等多方面的设施建设。主城区与周边城区之间,率先尝试通过院校共建、委托管理、人员交流、双向互访等多种渠道,加快实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优化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

南京市主城区服务业占比较大,要通过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对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保持其优势产业地位,优化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从长远而言,应该着力发展技术含量高、关联性大的现代服务业。同时,继续加强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建设,促进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要进一步发挥原有老品牌的优势,联动新兴的品牌,形成协同效应,共同发挥品牌效应和产业集聚作用。

猜你喜欢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南京市
刘辉
挖藕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核动力财政可持续与财政一体化
广西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研究综述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南京市长
“十三五”期间嘉兴市与沪杭同城战略研究
新型城镇化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与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