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的万千气象
2022-05-29刘浩
刘浩
长篇小说《西游记》是中国古典神话小说的巅峰之作。书中的妖魔鬼怪与常人有何不同呢?无外乎法宝和法术两个方面,其中法术的一个重要表现便和气象有关——对天气现象的预知和操控。《西游记》中多次描述了龙王、雷公、电母等“呼风唤雨”的情节。下面以第八十七回“凤仙郡冒天止雨”为例,谈一谈《西游记》中关于干旱的那些事儿。
唐僧师徒取经途中路过凤仙郡,此时凤仙郡已三年没下过雨了,“井中无水,泉底无津……十岁女易米三升,五岁男随人带去。城中惧法,典衣当物以存身;乡下欺公,打劫吃人而顾命”。唐僧见状动了恻隐之心,求孙悟空下一场甘霖。孙悟空最终叫来龙王施法布雨,才缓解了凤仙郡三年不下雨的旱情。
干旱,简而言之就是长时间不下雨。在十几种气象灾害中,干旱其实是最复杂、最难说清楚的。一般而言,干旱可分为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水文干旱和社会经济干旱四种类型。长时间的降水偏少,可以看作气象干旱;如果因此导致土壤含水量降低,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就是农业干旱;长时间降水偏少导致河流径流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或者地下水位下降,则是水文干旱;因为上述几种干旱造成水分供需不平衡,引发了社会、经济等问题,则是社会经济干旱。
与暴雨洪涝的“来去匆匆”不同,干旱来得慢、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气象干旱经过一定的时间积累,就会转化成农业干旱或水文干旱,进而造成社会经济干旱。
其实,唐僧師徒取经途中多次遇到像凤仙郡这样遭遇干旱的情况,比如,钟南山的道士通过祈雨骗取了乌鸡国国王的信任并篡夺了他的江山,车迟国的三位妖道通过祈雨坐上了国师的位置,等等。为何唐僧西行路上总是遇到降水稀少的情况呢?
在唐代,由长安到天竺有南北两路可选。南路路程短,但需要穿过荆棘丛生、蛇蝎遍地、瘴气弥漫的西南地区,可谓险象环生;北路路程虽远,但安全系数高。唐僧师徒选取的是北路,即从长安西行,经河西走廊到西域,然后南下到天竺。虽然《西游记》是虚构小说,但取经途中的经历无疑多以西域诸国为原型。
我国西北地区是欧亚最大的干旱区,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空气干燥,地表蒸发量大。其中,新疆东部和南部、甘肃河西走廊西部、青海柴达木盆地西部多为沙漠和戈壁,是极干旱区。虽然古今气候略有差异,但西域远离海洋、水汽条件不足的事实并未改变,因此唐僧师徒取经途中遇到许多干旱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根据《干湿气候等级》国家标准,干湿气候指数是气候年平均降水量与气候年平均蒸发量的比值。依据这一指数,可将干湿气候类型分为6类(见下表)。
此外,还可根据年降水量来判定干旱区域。一般而言,年降水量为200~450毫米的,是半干旱区;年降水量为35~200毫米的,是干旱区;年降水量小于35毫米的,是极干旱区。以上两种判定方法得到的结果大体一致。
指望神灵呼风唤雨、普济苍生来解决干旱难题,显然是不科学的。抗旱保收还得靠人类自己。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方法。
人工增雨 在具备条件的云中,通过播撒催化剂的方式来增加降雨。以冷云降水为例,有的云中水汽比较丰富,但由于没有足够的凝结核,导致无法形成大的雨滴降落到地面。此时如果往云中播撒一些碘化银(充当凝结核),在贝吉龙效应的推动下,碘化银颗粒就会不断吸收过冷水滴中的水分,形成雪晶降落,从而产生降水(如果近地面气温高于0℃,雪晶会融化成雨滴;如果低于0℃,会仍以雪晶的形态降落)。
兴修水利 兴修水利是抗旱保收亘古不变的良方,可以有效防止气象干旱向农业干旱和水文干旱转变。在有充分的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前提下,即便某地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气象干旱,仍然可以浇灌农田,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也就是说,即便老天爷不给力,我们仍旧可以利用水利设施来减轻长期不下雨造成的负面影响。
除此之外,还可以从改进耕种技术、种植耐旱作物、合理利用水资源等方面入手,提前应对可能发生的旱情,抗旱保收。旱灾虽然凶猛,但进程较慢,只要我们提前应对,做足功课,便可以将它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