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会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2022-05-29谢雨彤
谢雨彤
整本书阅读,由于篇幅更长,主题更多元,内涵更丰富,对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但同时,也对学生的有效阅读和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巨大挑战。怎样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爱上整本书阅读?怎样组织教学才能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进阶发展?读书分享会是一项很好的举措。
读书分享会是指师生共同确定阅读书目,利用课内外时间阅读,完成一定阅读任务后,在课堂上展示、分享阅读成果的一种活动。读书分享会实际上是将整本书阅读课程内容“活动化”了,而“活动化”是整本书阅读课程实施最重要的方式,它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较之其他年龄段,更加渴望来自他人的共鸣、认同和欣赏,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和展示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提升自我认同感和群体归属感,也能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推进也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下面,笔者以《边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读书分享会为例,谈谈其重要作用。
一、激发阅读兴趣,有力助推个体阅读
较长时间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干扰,学生的时间、空间被各种各样的刷题训练与超前补课所占领,求学不读书几乎已经成为常态。加之当今网络时代功利化、碎片化、浅表化、娱乐化的阅读风气甚嚣尘上,鲜有学生能静下心来捧读经典作品。传统经典文学作品并不符合青年的阅读口味,它们与青少年之间总是有着隔膜的,但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阅读整本的经典作品。读书分享会就将整本的经典作品“活动化”了,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活力,“倒逼”不读书的学生去读,激励爱读书的学生重读。
沈从文的《边城》,语言委婉诗意,深受中国古典诗文影响,其中不乏文言词语,还有不少湘西方言;叙述模式“娓娓道来”,情节发展“缓慢”。很多学生一开始并不喜欢这部作品,甚至有学生产生“为什么这都算经典文学作品”的疑问。在“整体略读”的环节,笔者设置了十多个任务群,涉及作品的情节、人物、主题、意象、语言特色等方方面面,并要求学生读完作品后小组合作完成相关任务,在读书报告会上展示分享。读书报告会如期举行,有的学生精细剖析了“白塔”“黄狗”“虎耳草”等意象的深刻含义,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悟创作了词并声情并茂地朗诵,有的学生颇为深刻地解读了作品主体的悲剧性,有的学生依据情节的发展为作品画了插画……精彩有趣的活动形式、丰富深刻的内容解读,吸引了原本不喜欢这本书的学生,将“读书种子”播撒进了这些学生的心里,激发了他们的阅读欲望,很多学生重新拾起书本,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通过读书报告会,激发了学生个体积极的情感体验,为学生个体阅读带来了正向的影响,在群体的带动下,个体阅读得到了有力提升。
二、学生全面参与,有效提高核心素养
一场读书分享会,需要教师做好指导安排,需要学生熟读作品并用心做批注记录,需要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感悟,甚至有内容重构;需要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有的搜集整理资料,有的做“后勤服务”,有的登台展示分享……《边城》的读书报告会,笔者依据任务群,将学生6~7人分为一组,全班共分11个小组,各小组自己推荐一名协调能力较强的同学做组长,其余学生根据特点完成不同任务,比如性格外向、表达能力强的做分享展示,做事严谨细心的搜集资料,考虑周到、反应敏捷的做“后勤服务”(如递相应材料、技术支持等),力求创设真实的交际活动,给予学生更多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让全班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一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读书分享会,让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大多数学生共同参与的舞台。学生高度參与其中,一方面全面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同时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认知能力的提升,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成为语文知识的发现者和建构者。而学生也正是在发现和建构的过程中,重新发现了自己,重新认识了自己。
三、“面面俱到”,全方位深入解读作品
要开展高质量的读书分享会,需要教师做引导,更需要学生在初次阅读的基础上,就自己关注或感兴趣的重点情节、片段、重点人物,对相关片段进行二次阅读,细心揣摩品味并提炼总结,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这是前次阅读的深化,可以说是整个名著研读最关键的环节。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艺术价值,诗意的语言、至臻至美的人性、唯美又带有遗憾的爱情……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细细品读鉴赏,但有限的课时,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读书报告会上,有的小组梳理情节,有的小组以朋友圈的形式展示主要人物“活动轨迹”从而深入鉴赏人物,有的小组分析作品的主题,有的小组分析悲剧性及其原因,有的小组分析主要意象,有的小组品鉴作品语言并趁机给大家“普及”了一下湘西苗家土话,有的小组展示湘西美食,有的小组撰写保护湘西古城的倡议书,有的小组演课本剧,有的小组大胆想象续写作品……读书分享会接近尾声,学生情绪高昂,主动要求开展班级辩论赛。
通过读书报告会,学生多次走进同一个文本,对作品内容更加熟悉,有些疑问在学生的分享交流过程中得到了解答,当然,同时又可能产生更为深刻的疑惑以待探究。这就是一个由浅及深、由低级到高级的阅读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仅仅是一开始的做法引导,活动的准备和展示都由学生自己完成,自始至终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最终实现个性化阅读。应当说,这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探究能力、思维能力是一种考验,更是一种锻炼。
四、发现学生疑难,教师的“导读”更有针对性
学生阅读作品后,会读出自己的理解,有的理解是正确的,有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层次,而有的理解却是对文本的误读曲解。同时也会存在一些疑惑,有的疑惑通过读书分享会上其他学生的分享得到了解答,得不到解答的,就需要教师在“读后导读课”上解答。因此,通过读书分享会,教师能及时体察学生的阅读感受,发现学生阅读中的问题、疑惑,而我们的教学只有定位在学生阅读的这些“困难之处”才是有价值的。黄体荣老师说:“了解学生阅读时的困难,咬紧‘困难处,一道解决困难,这就是朴实有效的阅读课。”抓到了学生学习的“困难处”,接下来的导读课便能更有针对性。
学生整体略读完《边城》,分享会上的展示参差不齐,有的深刻透彻,有的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片面肤浅”。主要表现为:①相当一部分学生只关注到了傩送和翠翠之间的爱情悲剧,没有理解沈从文创作《边城》是为了赞美边城隽秀的风景、珍贵的风俗、醇美的人性,以此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的创作目的。②对作品悲剧性的原因,很多学生简单地归认为是人物的性格导致的,对当时的时代因素、民族因素、作品的创作背景等并未考虑。基于这样的学情,笔者以学生的“问题”作为课堂驱动的主问题设计了两节有针对性的导读课。孙绍振老师说:“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到又说不出来,或者认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导读课上,笔者尽量摒弃“浅表化”的知识梳理和讲解,将重心放在了学生读起来平淡无奇,但是却非常关键深刻的地方,揭示作者在文字背后的深意,力求让学生对阅读的“困难处”豁然开朗。
“分享”召唤着更多参与和学习方式的转换,实践证明,以读书分享会促进学生阅读效果显著——在群体共读带动下推进个体阅读,在多样化的读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创新思维等各项能力。通过读书成果分享展示、辩论赛等活动,在一系列外化输出的过程中,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实现了内化、外化、深化的立体化阅读,促进了阅读效果的最优化。通过读书分享会,教师能诊断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研读活动,从而有效推进阅读的深度。
◇责任编辑 晏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