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无穷之路》空间叙事探析

2022-05-29王康杰

南腔北调 2022年4期
关键词:空间叙事扶贫乡村振兴

王康杰

摘要:2021年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了全面胜利,如何做到“脱贫不返贫”是我们需要一直思考的问题。由香港TVB拍摄的扶贫纪录片《无穷之路》,就以这一问题为核心展开了拍摄和探讨,他们横穿祖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贫困村落,以一种空间叙事美学风格,向观众展现了国家在扶贫道路上的不易,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时代性是纪录片创作的核心命题,以纪实为美的纪录片在国家振兴战略下,也有着无法替代的思想引领作用和现实意义。以乡村振兴战略和空间叙事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纪录片《无穷之路》在现实空间、影像空间、话语空间以及精神空间的呈现,进而探讨当今时代扶贫题材纪录片,对于空间叙事的多样性建构。

关键词:空间叙事 《无穷之路》扶贫 乡村振兴

空间叙事理论的研究最早出现在文学领域,由约瑟夫·弗兰克在 1945年提出,后来才被逐渐应用到了电影和电视领域。龙迪勇在其《空间叙事学》中这样说道,“叙事学研究既存在一个时间维度,也存在一个空间维度,但在传统的叙事学研究中,人们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后者。现在,叙事学是到了该重视空间维度上的研究的时候了。”[1]可见“空间”这一概念在叙事创作中的确面临着“空间转向”的问题。

纪录片的空间叙事,简单来讲就是让空间成为叙事的一种手段,通过空间来讲述故事。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传统的媒介形式,需要遵循客观真实的创作原则,因此就无法像电影、新媒体等媒介一样加入虚构性的影像成分,而是要真实地记录和再现生活中的空間环境以及人物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性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一大批扶贫题材的电视纪录片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由于我国的贫困地区空间具有独特性、分散性等特点,那么就需要创作者亲身参与到扶贫对象的生活中,并对拍摄地有一个整体的选择和把控。因此,像《无穷之路》这类国家扶贫题材的电视纪录片就在叙事空间上被赋予了更多的内容。

一、拉近现实空间

纪录片《无穷之路》由香港TVB拍摄和制作,并于2021年8月底在翡翠台首播。仅仅4个人的摄制团队走访了海南、贵州、四川、云南等6个内地的省份,以一种极其现实性的空间叙事方式,向香港以及内地观众共同展示了一条充满实干精神和艰辛过程的“无穷之路”。

在纪录片本身之外,香港和内地二者的现实空间存在着较大的距离。由于现实空间的信息差,香港地区的人们常常听说内地有很多贫困县,但那些贫困县之前是什么样的?脱贫之后又是什么样的?目前,部分香港人对内地的脱贫有着不同程度的偏见,以这个问题为出发点,纪录片《无穷之路》便应运而生。该片的主持人陈贝儿是亲历者也是记录者,她代表着最普通的香港市民,以香港人的视角、朴实无华的镜头观察并记录着国家为扶贫作出的努力,以及内地的脱贫成果,最后在现实空间,拉近了香港和内地观众的心理距离。TVB新闻部总监黄淑明接受采访时也提道:“我们没有想到这个节目能受到这么多内地观众的关注,在香港也有很多人跟我们说,这个节目真的很好看。”因此,这种超出节目本身之外的,对现实空间的思考和把握,高度契合了扶贫类电视纪录片的传播目的,打开了香港观众对内地发展的新认知。

二、联结影像空间

摄制团队先后到过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悬崖村”、云南怒江大峡谷、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海固等多个贫困地区,展现了不同地区独特的影像空间以及致贫原因,陈贝儿也在第一集感慨道:“这个是无穷之路,一上去其实就已经只能向前,一直向前。”因此,片名“无穷之路”,一方面指的是“一条没有贫穷的道路”,另一方面寓意着“扶贫没有穷尽,要永远在路上”,该片通过“路”这一元素将影像空间进行联结,真实记录了中国内地的脱贫轨迹。

(一)不同时段上的空间:一条没有贫穷的道路

纪录片创作一般遵循解说词先行的原则,解说词是整个纪录片的框架,同时也是两个时空过渡的重要工具。然而,《无穷之路》在联结两个不同时段的空间上,除了使用解说词,还融入具有深刻外延意义的符号元素。

《无穷之路》通过今昔对比的方式,展现了脱贫前后的巨大反差,联结不同时段中两个空间的关键要素就落在了“路”上,这里的“路”不仅仅指的是基础设施层面,该片更是在这种空间叙事中拓展了其外延。无论是悬崖村人们的出行方式,是从“藤梯”变“钢梯”再到“楼梯”,还是怒江大峡谷的“溜索”改“桥”,都通过“路”这一元素将昔日的“贫困空间”与如今的“现代空间”巧妙地连接到了一起,使得从前那个闭塞的小山村霎时间与这个世界进行接轨。除此之外,还有云南普职教育融合学校的“教育之路”、宁夏西海固的“生态之路”、电商助农的“互联网之路”等,都大大拓展了空间叙事中关键要素的意向所指,以符号化的手段及潜意识性的传递方式,把政府多样性的扶贫策略和消除贫困的终极理想,娓娓道来地展示给了观众。

(二)不同地理位置的空间:扶贫永远在路上

地理空间是纪录片进行叙事的基本场所,能够给予观众最直观的审美体验,不同地理位置的空间指的是,不同事件发生的场所不同,或者同一事件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不同[2]。《无穷之路》对地理位置多层面、多角度的选取,使人们对扶贫之路上地理空间的认知更为深刻。

从四川凉山爬天梯到云南怒江溜钢索,从西北戈壁到海南热带雨林,从川藏高原,到广西的喀斯特地貌……《无穷之路》选取的都是中国极具代表性的贫困地区,它们横跨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空间环境,也使得这些地区致贫的原因各不相同。纪录片对于影像空间地理位置的选取,为精准扶贫策略的实施创造了条件,比如第一集的“悬崖村”以及第七集的“热带雨林村”,由于其独特的空间地理位置,政府都是通过易地搬迁的方式解决了当地的困境。“悬崖村”的书记帕查有格也提道,“搬迁并不是走了就不回来,悬崖村也不是一个过去封闭的小山村了,现在是一个面向世界、向世界拥抱的彝族村庄。”不同的地理位置,人们有着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的生存环境又对应着不同的扶贫策略,该片以独特的空间影像的选取以及表达,将“精准扶贫”巧妙地与空间叙事进行联结,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重视,以及扶贫之路任重而道远,要永远在路上。

三、增强话语空间

话语空间的建构是对影像空间的结构性补白和情景化的渲染,根据中国社会的显著特征,可以将话语系统空间分为“平民话语”和“权威话语”。

(一)参与式记录以及平民化叙事

扶贫题材纪录片拥有宏达的时代主题和战略意义,承担着传递价值导向的重要意义,如何能够被广大观众所接受,是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者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像扶贫以及乡村振兴这类宏达的题材,要想刻画出“大背景下的小故事”以及人物真实的情感,就需要建立一套“接地气”的话语空间。

《无穷之路》的主持人陈贝儿,通过参与式记录的方式,亲身体验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该片还以平民化的叙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真实的体验,是TVB对《无穷之路》的定位之一。例如在“悬崖村”时,陈贝儿以及摄制团队攀爬了超过1500米海拔高的陡峭钢梯,冒着极大的恐惧和危险,最终看到了“悬崖村”的真实面貌;在云南怒江时,陈贝儿和云南居民一起用最原始的溜索通行于山村与城镇之间;在到达有着“天空之城”美誉的理塘之前,陈贝儿一度高原反应,但她没有退缩仍然选择了坚持……此外,在记录与人物的交谈过程中,该片的采访和叙事没有高高在上的视角,也没有疏远的人物距离,有的只是极其生活化的经历诉说以及情感流露。因此,只有这种参与式的记录以及平民化的叙事,才能无形中增强贫困地区居民的话语空间,当地人才会敞开心扉和陈贝儿分享真实而生动的故事,以及脱贫后生活所发生的真实变化。例如在第三期,“溜索”医生通过自述的方式讲了一个关于“坚守37年”的故事,感动了无数观众。陈贝儿也在最后感慨道:在没有怒江大桥之前,是“山上一日,世上已千年”,如今“溜索改桥”后,是“一步跨千年”。“溜索”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溜索”医生也不再需要冒着生命危险跨江去问诊,所以,在对纪录片主题含义的深化上,增强人物的话语空间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政府形象建构可视化

扶贫类题材的电视艺术作品,是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而不断发展,有着较为浓厚的社会意义和政治色彩,肩负着传递国家战略的政治任务。因此该类题材的纪录片不仅需要平民化的视角,更需要政府形象的可视化塑造,进而增强话语空间的权威性。

政府形象是指公众对政府行为及政府人员的总体评价,在精准扶贫政策下,国家派出了数以百万计的专员驻村。在纪录片《无穷之路》中,“悬崖村”扶贫书记帕查有格、四川凉山扶贫书记张大海、乍洞村扶贫书记谢满举等,他们都是政府形象的代表,在扶贫工作中是扶贫一线的亲历者,更是执行者。例如,为解决“悬崖村”上山下山问题,由扶贫书记帕查有格牵头,政府出资,在1500米的悬崖上凿出了一条天路,使“藤梯”变“钢梯”;为解决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凉山扶贫书记张大海,鼓励并帮助王甫都同学到成都进行深造和学习;此外,政府还为“融安金桔”的电商创业,免电、免税、免租金,并鼓励青年人带着新思维回到家乡,形成扶贫之路的良性循环……这一系列的故事,使得政府的形象可视化,增强了纪录片话语空间的权威性,观众也更容易从中感受到,国家对于扶贫之路付出的巨大努力。

四、深化精神空间

精神空间也叫心理空间,简单来说,受众在观看电视艺术作品时,追求的是一种对信息的求知和对精神需求的满足。在纪录片中,仅仅通过视听的快感,并不能满足观众对信息的求知和精神的需求,而是要将快感赋予人们精神空间的意义,审美乐趣才会生效。

例如在最后一期,该片向观众讲述了一个另类有趣的脱贫故事,即欧洲人尼科(Nico)来到广西游玩,爱上了这里的山水,但得知这里的村民非常贫困之后,便决定跟随这里的书记,加入乍洞村的扶贫行列当中。该期以一个有趣的扶贫故事切入,并把立意放在人类共同的领悟基础之上,侧面表现出了国家扶贫工作所具有的普世价值以及世界意义。《无穷之路》通过丰富的空间叙事,向观众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不同特点、不同情感流露的扶贫故事。不仅通过“路”这一符号意义的输出,与观众的心理空间产生互动,还通过现实空间中存在价值的意义,将每位观众的心理相连,使得无论是中国香港人、内地人还是国际友人,都能在各自精神空间上产生自我的归属感和身份的认同感。

五、结语

总而言之,纪录片的现实空间、影像空间和话语空间都共同作用于精神空間,《无穷之路》就在不同的空间叙事中作出很好的平衡与建构。而且人的精神空间是复杂的、多样的、多维度的,创作者只有对片中的影像和话语,进行巧妙地视听设计和空间表达,更好地传递出电视文本的深刻内涵,才能让观众与创作者达到视界融合的传播效果,进而产生对于精神空间的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1]龙迪勇.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6(10):61-72.

[2]吴海利.我国纪录片的空间叙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作者单位:河北传媒学院研究生院

猜你喜欢

空间叙事扶贫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论《三城记》空间叙事艺术特征
论徐则臣小说的空间叙事
证监会“扶贫”
管仲“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