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六国论》教学设计
2022-05-28□黄梅
□ 黄 梅
【教学设想】
《阿房宫赋》《六国论》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八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责任与担当”,归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学习任务群,核心任务是“倾听理性的声音”。
《阿房宫赋》铺排描写,托物抒情,以秦国速亡的教训,警戒后人;《六国论》总结六国破灭的缘由,借古讽今,切中时弊。他们观点鲜明,言必有据;思路清晰,分析透彻;感情真挚,气势充沛。作者在面对国家社会问题时的理性思考与理性表达,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批判性理解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次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活泼好动、思维活跃,但文言基础相对薄弱,文言字词的积累仍是重点。上学期学过《赤壁赋》,对“赋”有一定了解,但不够深入,可以通过诵读,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论”比较易把握。两篇文言文的比较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也能激发他们战胜自己的欲望。所以问题的有序设置与有效引导十分关键。
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教学设计上,力求引导学生紧扣文本,结合写作背景,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并加以思辨性分析。在问题的设置上,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抓住论证性文本的论点、论据与论证,展开合作探究,进行理性分析。
【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赋”与“论”的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字词。
2.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两篇文章的观点,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学会辩证分析。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理的批判思维习惯。
3.审美鉴赏与创造:尝试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1.重点:比较文章思路的不同,并联系相关历史背景探究两篇文章各有怎样的针对性;辩证思考作者的观点,学会在辩证分析和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
2.难点:感悟文章如何体现两位作者心系天下、勇于担当的情怀,分析文章观点的合理性;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知识积累
一、课前准备:
结合导学案,参看注释,积累文言知识,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课堂积累:
通过PPT 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侧重积累古今异义字、通假字、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然后就学生字词方面的疑问进行解答。
三、整体感知:
自由诵读,圈画观点句、关键词,理清思路,绘制思维导图,把握文章结构,引导学生思考两篇文章所写的内容。
思维导图示例:
第2 课 时:思辨探讨
学习任务一 赏读品味,探究原因
活动1:读课文,明观点,探原因(从熟悉课文开始,为后面的活动奠定基础)
思考:六国破灭、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找出表达破亡原因的语句)
《阿房宫赋》: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六国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活动2:赏文章,理思路,析理性(任务群目标:把握观点、态度,理解阐述观点的方法逻辑)
思考:两位作者是如何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的?(体会赋与论的文体不同,为后面思辨作准备。)
《阿房宫赋》:先铺叙阿房宫的奢华及毁灭,后得出观点。
《六国论》:开头直接提出观点,而后论证观点。
活动3:读选段,明文体,抓特点
文赋:铺陈排比,夸张扬厉,胜在气势。
史论:思路清晰,析理缜密,胜在逻辑。
学习任务二 思辨阅读,辩证分析(任务群目标:分析质疑,培养思辨能力)
活动1:围绕文章观点和论述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展开讨论,辩证认识。
你认为两位作者对六国破灭原因的分析完全正确吗?他的论据禁得住推敲吗?
按照下面示例,辩证分析作品的观点和表达。
示例:《六国论》的合理之处: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教师的理解:赂秦就是软弱退让,弱己强敌。不合理处: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教师的理解:依史实不是这样的。
(学生质疑,教师引导点拨,适当补充材料)。
提示:六国合纵瓦解,内部争斗,秦国变革,天下统一的历史趋势……
秦朝律法严苛,徭役过重,横征暴敛……
补充材料:
六国割地事实: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前275年魏割温予秦。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六国战败事实:前293 白起将兵,败魏师、韩师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级,虏公孙喜,拔五城。前289 伐魏,至轵,取城大小六十一。前285 秦蒙武击齐,拔九城。前278 秦拔郢,烧夷陵。前276 秦武安君伐魏,拔两城。前248 蒙骜伐赵,定太原,取榆次、狼孟等三十七城。前247 秦将王攻上党诸城,悉拔之,初置太原郡。前244蒙骜伐韩,取十二城。
苏洵和杜牧对秦朝历史都很熟悉,他们的笔下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尽符合史实的叙述和议论呢?
活动2:联背景,析原因,知意图。(联系写作背景,学生进一步分析写作意图)
杜牧生活在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关心国事,忧国忧民,希望恢复昔日唐帝国繁荣和昌盛的局面。杜牧的目的则在于借写秦统治者的毁灭及其毁灭之故,给当时的皇帝唐敬宗提供历史教训,为其敲响警钟。
苏洵想通过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思考:秦是怎么灭亡六国的?六国又是怎样被灭的?而北宋又应该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所以,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史为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
(此任务重在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思辨能力,通过问题逐层引导,感受作者的家国情怀)
小结:史论不同于史实,它是文学家对于历史事件进行的“意义建构”,讲究的是文学真实而非历史真实。(王基伦:史论作者具有双重身份,他是阅读古籍文献的“读者”,同时他又是书写阅读经验的史论“作者”。)
学习任务三 拓展延伸,理性表达(由阅读到表达,由课内到课外)
活动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你学习了这两篇文章,从中习得了哪些智慧?
提示:可以谈为政者的仁心,以民为本;可以谈前史之鉴,后事之师;也可以谈面对国家危难的积极态度;还可以谈个人对国家的责任担当和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戒奢以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活动2: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可不可以戏说?
写一段200 字左右的议论文字,谈谈你的看法。(学以致用。灵活处理,可谈可写可留作作业。)
要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布置作业
1.就活动2的材料,写一篇辩论稿。
正方辩题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可以戏说”,反方辩题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不可以戏说”,请选择一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比较阅读苏轼、苏辙的《六国论》,对比论点、论据及论证。加深对“理性的声音需要理性地表达”这一观点的深入理解。
课堂总结:“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习近平总书记)
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的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黑格尔)
附:板书设计
第3课时:实践活动
本课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提高理性思维水平。所以让学生在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读懂文本的前提下,学会思辨分析,做到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思考与表达相统一,完成辩论稿的写作与交流。
学习任务一 交流作品合理评价
经小组推荐,正方与反方各选出两篇代表性作品,在全班交流,其他同学做出合理性评价,尤其关注论点与论据的契合度,论证是否基于论据,论证的逻辑性方面。
学习任务二 深入探究核心问题
我们对历史及现实问题都应该有自己的思考,要能够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并辅以充实的论据和合理的分析。
归纳“思辨性表达”的要素: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学习任务三 测试反馈辩证思考
比较阅读苏轼、苏辙的《六国论》,对比论点、论据及论证,并完成表格。
?
【教学反思】
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教学改革的大背景,如何把“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实践性”“时代性”等基本理念落实到高中语文教学中,这本身就需要积极探索方法的改革,打造可以成就学生、改变固化学习状态和面貌的课堂。为此,在此教学设计中,以任务驱动为主要的教学方式,通过任务驱动的四个环节,即“创设教学情境”“确定学习任务”“开展学习活动”和“评价学习效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真正提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解释是:“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强调师生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分析、推理、质疑、判断、发现、反思等思维过程,深入地解读和阐释课文。思辨任务的完成需建立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所以第1课时重点积累文言字词,疏通课文内容,以预习、检查、诵读、思维导图为主要学习方法,既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调动他们的竞争意识。
文本的深入解读与思辨分析主要安排在第2 课时,以讨论分析、点拨引导为主。通过设计问题:地处中原富庶的六国为何会被边远的秦国所灭,而秦王朝为何只短暂的历二世而亡?从观点、论据、论证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让他们自己立足课本,结合自己所学去分析思考,最后由教师补充点拨归纳。加深对文章思想主题的理解,增强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这个环节学生可能有很多自己的理解,所以教师更要关注教学过程中的课堂生成,既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思考的思维品质,更要注意言之有据。
第3 课时是对前面的拓展,注重阅读与表达相结合,所以结合史论文的特点,安排了与之相关的辩论稿写作交流。相信学生对于“戏说……”的话题还是感兴趣的,也就会有话可说。但说的观点与分析一定要客观有逻辑,这才是本课训练的重点。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设置了单元学习任务,本单元围绕“倾听理性的声音”设计了四个任务。所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落实单元任务。比如结合写作背景探讨写作目的就是对任务一“古代文人的责任担当精神”的理解;任务二、三主要体现在把握文体特点,分析和理性与不合理性的过程中;最后一个任务的核心词是“言说”,主要体现在活动课上,既有口头表达又有书面表达,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表达能力。
本教学设计力求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得到探究问题的方法,锻炼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另外注意到新教材读写相融合的要求,设计思辨表达这一环节,也扣住了课标精神。
借助问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理性批判),核心任务“倾听理性的声音”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探究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责任与担当),人文主义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通过本课可激发学生对人生更深的思考,既是教书又是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