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化招募服务系统用于成分献血者招募的应用调查

2022-05-28葛让邹爽

中国卫生产业 2022年1期
关键词:献血者血液智能化

葛让,邹爽

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献血服务二科,北京 100088

成分献血是现代的输血新理念。既往输血通常均为输注全血,但对于某单一血液成分,如最常见的血小板缺乏或功能异常者,输注全血则增加了不需要的血液成分,不能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还会增加心脏负担[1]。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成分献血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分献血借助血细胞分离机能够实现采集单一血液成分的功能,同时将其他血液成分回输给捐献者,也有利于献血者自身机能的恢复,且不造成血液资源的浪费[2]。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成分献血是机采血小板,根据患者的需要,以“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选择性地输注血小板成分,大大提高输血治疗效果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避免大量血液浪费,减轻患者的受血负担和经济负担[3]。但目前面临的问题是成分献血者数量有限,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4]。如果成分献血者可以多次参与献血或称为固定的无偿献血者,那么将极大提高机采成分血液的紧急供应能力[5]。近年新兴智能化服务系统广泛应用于医疗,对于成分献血者,智能招募服务平台能够有效利用大数据对献血者进行精细化管理和再招募,以保证临床成分血液供应[6]。故该研究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该血液中心献血者共12 560 名,通过智能化招募服务筛选出超过1年未再次进行成分献血者3 000 名,旨在探讨智能化招募服务系统用于成分献血者招募的应用效果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取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献血者共12 560名,筛选出超过1年未再次进行成分献血者3 000 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 500 名。 对照组男786名,女714 名;年龄19~60 岁,平均(39.77±5.39)岁;流失原因:联系方式缺失258 名,联系方式更换195 名,联系后仍未再次采血671 名,其他376 名。观察组男788 名,女712 名;年龄20~59 岁,平均(39.63±5.15)岁;流失原因:联系方式缺失276 名,联系方式更换182 名,联系后仍未再次采血692 名,其他350 名。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18~60 岁;②具有该血液中心成分献血记录。 排除标准:①目前身体状况不适宜再次进行成分输血的招募者; ②目前所在地超出该血液中心招募覆盖范围。

1.3 方法

剔除联系方式缺失者534 名和联系方式更换者377名, 2020年1月对筛选和剔除后的2089 名研究对象进行再招募,2020年12月31 日招募结束。

1.3.1 对照组 采用传统电话招募形式通过既往该献血者留存的电话联系方式与这些献血者进行再沟通,回访未主动进行再次献血的原因并帮助解除存在的疑问和顾虑,并积极鼓励进行再次成分献血。 每名献血者至少进行两次有效电话招募,即电话中清晰告知该次来电目的,使献血者明确再招募内容。 两次均拒绝参加再次献血定义为再招募失败。

1.3.2 观察组 应用智能化招募服务系统可通过智能化招募服务方式联系成分献血者进行再招募。 建立“首都献血服务网”和“首都成分献血”微信公众号,在网站或公众号内开设献血服务专栏,献血者搜索微信“首都成分献血”关注公众号或登录北京血液中心网站,血液中心工作人员教授公众号或网站的使用方法。然后要求成分献血者在献血服务专栏中了解献血流程、献血须知及成分献血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科普,并且发布相关成分献血者真实故事和反馈;同意进行再次成分献血患者在“志愿成分献血者服务”栏中登记,预约献血日期进行成分献血。有疑问献血者可向网站或公众号客服咨询相关事宜。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再招募成功人数:对照组通过电话已经成功告知献血者成分献血相关事宜,并且进行再次献血的动员教育,且并未收到明确拒绝再次成分献血即为招募成功;观察组公众号或网站注册登录成功,并且已在献血服务专栏阅读相关知识,了解再次成分献血的相关事宜后登记预约再次成分献血者。②比较两组再献血人数:即两组通过再招募后同意再次进行成分献血并且符合献血要求完成献血者。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再招募成功人数占总人数的62.46%,显著高于对照组(45.97%),再献血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再招募成功及再献血结果的比较[n(%)]

3 讨论

我国献血采取无偿捐献制度,故调动献血者的主观能动性至关重要。我国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7]也相应地制定了各种无偿献血的激励政策。成分献血再招募是在初次招募的基础上,有方向性地进行“定制性”招募,具有更重要的意义[8]。但目前我国成分献血者的流失率居高不下,研究表明可能由于与献血者互动沟通太少或无效、献血者居住时间和地点流动性较大等因素密切相关,故采取传统电话回访招募等效果欠佳[9]。研究表明,重复献血者的血液合格率通常高于首次献血者,可减少血液报废,降低血站招募成本[10-11]。 究其原因,可能与重复献血者对无偿献血政策、血液生理知识、献血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入,有利于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安全防护措施有关[12]。 因此,在献血队伍的招募和建立中,应注重对重复献血者宣传及保留,并动员和鼓励单次献血者进行重复献血。 故该研究针对于成分献血者,开发相应的智能招募服务平台对于献血者进行精细化管理和再招募、鼓励重复献血以保证临床成分血液供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显示,应用智能化招募服务系统进行成分献血者再招募,能够显著提高再招募成功率和再献血率。安全血液是采供血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献血者的健康是保障血液安全的基石。 既往研究表明,无偿献血者男性居多,年龄偏年轻化,其中以学生为主要群体,受教育程度大多在大学本科教育水平,且该类人群血液不合格率低,安全性高[13-15]。但是,在实际进行临床再招募时,该类群体也是未进行再次献血发生情况最高的[16]。 国内学者们进行深入研究发现,由于献血者信息往往是通过现场手动或电脑程序记录的,联系方式多局限于电话号码或者邮箱,而学生群体的流动性极大[17],当进行再招募时,多数留存的资料已经失效,电话有效回访者的再献血率仅过4 成,未再次献血的原因多为毕业后离开当地,故探究影响献血者再次献血者因素,并在制定智能化招募服务系统中进一步完善,最大程度地保留及促发既有献血者再次献血并进而成为固定献血者是再次献血率的关键。 既往相关研究已作出深入探讨,即在有效电话回访记录中,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原因排在前3 位分别为“帮助他人”“定期献血”“习惯”[18],其中有将近6 成的人选择原因为“帮助他人”侧面表明社会利他主义是献血者选择再次献血的主要原因,即这种乐于助人的善举仍然是无偿献血者再献血的内在驱动力,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能提升和丰富“文化自信”的价值和内涵。因此在完善智能化招募服务系统时需要考虑加入“利他主义”的人文内涵。智能化招募系统将会以公众号、短信等方式在国际献血日、每人首次献血日期等向登记患者发送祝福和科普信息,在献血者感到温暖的同时,也能起到提醒献血者进行再次献血的作用[19]。此外,智能化招募系统最为突出的优势在于通过智能化的服务平台,可以将某一地区、省市甚至全国的各个血站成分献血患者的信息进行实时共享,从而延长献血者信息的时效性,利用大数据能够实现献血者互动、追踪等精细化管理,从初次招募工作开始,即可将成分采血者相关资料和献血全过程纳入信息化管理体系,实现对成分献血者的有效追踪和监管[20],并且可随时调取成分献血者信息进行精准分析、目标献血者的定位,为临床决策的正确性提供真实可靠的大数据,提高成分献血者资料存储等相关工作效率。 随着科技的进步,成分献血者再招募从传统形式过渡到智能化系统是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将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发展。由于智能移动客户端的迅速发展,成分献血招募也与移动互联网息息相关,成为其主要的招募方式[21]。 该方式所需时间短,效率高,献血者利用碎片化时间即可完成关于献血相关知识的了解并且能够做到实时答疑解惑,沟通效果良好;采取网上预约献血也大大优化了献血者的时间管理,提高再招募的成功率。

综上所述,将智能化招募服务系统应用于成分献血者再招募,在显著提高再招募成功率和再献血率的同时,很好地普及成分献血的相关知识,且能够积极稳定成分献血志愿者群体,加强成分血的储备资源,可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献血者血液智能化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探讨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
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
住宅小区弱电智能化工程建设实现
大型公共建筑智能化系统造价控制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银屑病疗效观察
比较高通量血液透析与血液透析滤过在尿毒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献血过程中对献血者实施全程护理的效果分析
血站采血护理人员与青年献血者沟通技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