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筑符号学理论的雀替装饰特征研究
2022-05-28魏曼云
魏曼云
(安徽艺术学院 美术设计系,安徽 合肥 230000)
雀替作为中国传统木建体系下极具代表性的装饰构件,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与沉淀,成就了自身的艺术魅力和文化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本文基于雀替已有的研究资料,引入建筑符号学理论对雀替美学装饰特征进行系统总结和深入分析。
一、建筑符号学的理论概述
建筑符号学是当代建筑流派中一个热门分支,它起源于现代符号学理论。20世纪50年代,在现代建筑学派与后现代建筑学派进行争论时期,意大利建筑学者率先将“符号学”理论引入到建筑学中,以求通过新的思路来研究建筑的形式和意义,解决争论问题。20世纪60年代,英法德美等国建筑界开始广泛关注这一理论,20世纪70年代,在文丘里、詹克斯、埃森曼等建筑大师们的积极探索下,建筑符号学得到迅速发展,并在实践中得到实证,并逐渐形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建筑符号学理论。[1]17建筑符号学理论基本观点是,认为建筑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本质是多元的,其形式的构成与语言的规则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因此建筑与语言一样,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不仅本体是一巨大的文化符号,而且自身的组织构架,大到造型、梁柱、空间、楼梯,小到材质、装饰、色彩,都可视为是携带多重内涵意义的文化符号和意向载体。设计师、学者和艺术受众,可以通过分离这些“构件符号”来完成对建筑形式、内容、发展规律的研究,从而促进对建筑整体风格或者某一具体构件艺术特征的理解。
按照符号学家皮尔斯的理论,基于符号学理论,建筑符号可进一步细分为图像性符号、指示性符号和象征性符号三类:其中图像性符号是指能指和指涉物之间具有图像的相似性;指示性符号是指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因果关系;象征性符号是指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着约定俗称的联系。换通俗的定义来说,这三类符号其实是指导受众从不同维度和不同层级上对某一具体载体做艺术解读:所谓的图像性符号侧重于对符号本身形式、色彩、图案等直观形象含义传达的解读,指示性符号侧重于对符号功能性、历史性、时代性、地域性等沉淀价值的解读;象征性符号则侧重于对符号所携带的深层次的人文、哲学、宗教、社会意识的解读。[2]
二、雀替构件的符号学解读
雀替装饰是中国传统古建中不可或缺的木作构件,其定义是指置于建筑的横材(梁、枋)与竖材(柱)的相交处的特色构件,宋代称为“角替“,清代成为”托木“。其制式雏形起源于北魏时期,到明代后被广泛运用,其最初的功能是一力学构件,主要功能是缩短梁枋净跨度来减少横向建筑构件受剪荷载。后来伴随中国古建整体风格的变化,雀替同斗拱等木作构件一样,逐渐倾向于纯美学装饰的作用。[3]19
雀替的艺术特征主要以基本形制、功能、色彩、装饰纹案等为载体进行呈现。基于符号学理论,笔者将这些载体涵盖在三大类符号定义范畴内来做剖析,具体来说,图像性符号将侧重雀替基于图案本身所具备的形制、纹样、材料、色彩分析;指示性符号主要侧重分析雀替构件的力学功能和历史演变;象征性符号则侧重分析雀替构件纹样的文化涵义和价值排序。
1.图像符号特征
图像符号,是指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具有相似的图像,通过借助易读的图形,来实现建筑的艺术价值传达。图像性符号特征主要侧重的是艺术载体自身的表观特征,偏具象和形象化。雀替在“图像符号”定义下的特征解读,主要包括基本形制、造型图案、材料表征等几个维度。
(1)雀替的基本形制。雀替从符号化视觉语言上来看,基本形制是一种出现在建筑的立柱间类似于直角三角形或等边直角三角形的形态,这种形态能够在二维视觉平面的立面构图平衡上达到很好的视觉平衡感与协调性。基于此形制,受时代、地域和建筑本体的影响,雀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制演变为更多常见的其他形式,这些形式具体艺术特征和使用场景见表1。[4]
表1 不同形式雀替的艺术特征与使用场景
综上发现,雀替受到地域、时代、结构等影响,基本形制表现出了丰富的多样性,这些演变形式,反应出雀替作为图像符号的两个典型的艺术特征:地域性和灵活性。
图像符号的地域性。通过对比发现,雀替形制在北方官式建筑和南方江南建筑背景下有明显的地域区分,北方官式建筑的雀替形制往往较大,其做法受到宫廷或者官制的限制,以“大雀替”“雀替”类型为主,形式上可发挥空间较少;而南方建筑的雀替相对来说则普遍偏小,尤其皖南古建中,“小雀替”等建筑形式运用更为广泛,在连廊、枋轩等小品和园林建筑中,雀替多为纯粹的装饰构件,更为重视精雕细法和通透性。
图像符号的灵活性。建筑本体的不同是雀替形制变化多样的另一主要原因,当建筑本体结构柱垮产生变化时,雀替的形制也会灵活调整,如骑马雀替。当古建两根柱子的距离较近时,柱头的两个雀替会较靠近,如果不做连接,整体视觉比例会相对失衡,为打破这种失衡,干脆将此两个雀替碰撞交接,形成“骑马”连接状,即骑马雀替。
(2)雀替的纹样。雀替作为图像符号,与受众对话的载体除了形制外,还包括雀替上的雕刻纹饰。在二维图形的形制框架内,为丰富雀替的图案效果,雀替的纹饰被古人设计出不同主题的纹样题材,这些纹样形象按种类区分主要包括几何纹样、植物图样、动物纹样以及人物纹样等。
几何图样主要指以简单的平面线条进行图形组合形成的图案,往往没有明显的具象实体。雀替中最常采用卍字形纹和缠枝纹。卍字形是来源于古代的一种护符,源于史前,东汉时期传入我国,而后随佛教的兴起而变得流行,有吉祥如意的隐喻意义。卍字形纹本体简单,为轴对称图形,结构单纯,虽然为直线条组成,但庄重中不失灵活,严整中却不呆板,且具有较强拼接和衔接的灵活性,在实际的使用中,往往由简到繁,循环延续,反复组合,形成多样的镂空纹路。这种纹路由于镂空特征明显,在江南古建中的窗墙、挂落(特殊雀替)的构件中使用非常频繁。缠枝纹是另一种使用较多的几何纹样,与卐字形纹不同,缠枝纹是基于藤曼卷草纹演变的几何纹样形式,主要图形以曲线为主,呈现波浪形、回转形等形状,也具有可延伸、可循环、可往复的特点,生动精美,富有动感,有着生生不息、万物生长的隐喻意义,在江南民居建筑中使用频率较高。[5]
植物图样。雀替的植物纹样是指以植物和花卉两种题材为来源,进行一定的艺术化处理形成的图样。与几何图样的区别是具有较为具象的形象。雀替中经常采用的植物题材包括石榴、松树、竹子、莲蓬、菊花、梅花、牡丹、荷花等具有较好寓意的植物,而后基于植物形象本身进行演化,并利用多样的雕刻手法和明亮的彩饰进行丰富。
动物图样。雀替的动物纹样主要以寓意较好的动物为题材,常见的动物装饰包括龙、凤、仙鹤、金蟾、花鸟等。
人物和历史图样。人物和历史图样多从中国传统历史人物和戏曲故事中汲取元素,展现历史、神话人物或者家喻户晓的故事,图样重点刻画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雕刻手法多采用透雕和圆雕,力求丰富人物形态。
(3)雀替的材料与雕刻工艺。雀替的制作材料主要包括石材、琉璃、木质与砖质,具体选用的材料主要根据建筑自身的材质而定,比如石质牌楼的雀替往往选用石材,琉璃牌楼选用琉璃材质。雕刻工艺上,主要包括三种:圆雕、浮雕和透雕。三种雕刻工艺的特征见表2。[6]
表2 雀替的雕刻工艺特征
(4)雀替的色彩。雀替的色彩同材料主要根据建筑整体色调风格以及环境气候来确定,一般包括三类:彩色雀替、断白雀替、素雀替。
彩色雀替。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北方的官式建筑,同斗拱的施彩特征一样,以青、绿、蓝为主,蓝绿相间,并根据大木建筑等级,产生浑金、高等级、中等级、低等级不同彩画做法。其中浑金做法指整体雀替大面采用金色,高等级做法指粗线条金色描边,中等级做法指中细金色线条描边做法。
断白雀替。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方地区,是指不添加任何花纹装饰的素雀替。断白雀替,往往仅在表面施一层单色油漆,用以避免木材受潮变形。由于没有纹饰装饰,整体简洁干净,力学作用特征相对明显。
素雀替。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方地区,它与断白装饰的不同是它会有丰富的雕刻纹饰,但是它纹饰外表不施加任何油漆。这种做法一方面是气候使然,另一方面与整个建筑风格保持统一,因为采用素雀替的建筑往往以南方民居、家祠居多,这些建筑的大小木作多以不施加油饰为典型特征。
综上我们会发现雀替作为图案符号所体现出的色彩特征,与前面所说雀替形制一样,也体现出一定的地域气候特征。
2.指示符号特征
指示符号,是指符号的形式与所要表达的意义之间存在必然实质的关联或者因果逻辑关系,雀替在“指示符号”定义下的特征解读,主要侧重为其功能指示和历史变化这一层面。雀替初期的最主要功能是力学承重功能,但雀替作为支撑构件的功能并不是一直延续的,从唐宋到明清,伴随中国古建从重宏大重功能逐渐转变为偏精美和小巧的趋势,雀替的功能也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7]53其整体形态渐渐变小,朝三角形和圆形方向发展,构图方式、雕刻手法、纹样工艺代替力学支撑,成为其设计重点,以至后期,雀替基本完全变为纯装饰构件,与早期雀替形成鲜明对比(见表3)。
表3 雀替发展的主要阶段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发现,雀替的艺术特征体现出较强的历史发展性,体型、色彩和雕刻手法的变化背后反映的是雀替自身功能作用的变化。这种关联恰恰也是符号学理论中提及的不同符号之间的关联:图像符号更多基于表观特征分析,指示符号更多基于深层含义,图像符号体现着指示符号的功能作用,指示符号影响着图像符号的表现形式。
3.象征符号特征
按照索绪尔理论,象征符号是指建筑构件建立在某个约定俗成的基础上,被赋予某种特定的深层含义,从而与阅读者获取共鸣实现内核的转达。雀替的象征意义主要是依靠其丰富多样的图饰文案主题来实现的。
几何图样中卐字形纹作为最为常见的装饰花样,代表古代的一种符咒或者某种宗教标志,最早被认为是太阳的象征,后续结合佛教背景衍化为吉祥喜庆、富贵安康的象征含义。[8]107
植物图样是古建纹饰装饰最常用的主题之一,古代的匠人基于植物本身的形象,进行一定的艺术处理使用在雀替等古建木作构件上,从而达到暗示某一美好期许的目的。不同的植物图样根据中国传统认知,其所指代的含义往往不同。如菊花图样代表着“驱除不详,祝福长寿”的寓意;莲花因其“花朵较大,莲蓬结子”的特征,代表着“连生贵子”与“纯洁高尚”的精神寓意。[9]31
动物图样是雀替装饰纹样内另一最常用的主题。同植物纹样一样,某些动物会被认为代表着某种吉祥或者权力,因此受到艺术家或者匠人偏好。匠人们将动物的形象进行一定艺术化的衍化处理,而后组织运用在建筑装饰中。明清以来,伴随雀替装饰化特征的逐渐凸显,动物图样使用的频率较高。比如鹿和狮子就是雀替经常采用的动物形象。
除了植物和动物图样之外,雀替经常使用的装饰种类还包括人物图样。人物图样的形象主要取自中国传统的历史题材故事或者戏曲人物。由于这些素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受众率高、传播度广,且具有教化社会的功能,很多雀替采用这些素材即是基于其教化的意义。
三、结论
中国古建文化历史悠久,拥有浓厚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而中式古建中最具有特色和丰富内涵的当属装饰所属。本文基于符号学理论,从三个维度对雀替装饰做了一次方法论的解读,将雀替美学的艺术特征进行细分拆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此为例,从基于建筑符号学的认知理论和实践方法去阅读中国古建,可以让我们在新的层次上更加全面和深刻地了解历史建筑以及剖析理解其在具体时代中所存在和传达的意义。以笔者的观点来看,符号学思维,本身是一个建立在阅读者和历史与建筑之间互相沟通的桥梁,它协助受众通过表象、功能、象征等逐渐递进的关系来完成对某一具体构件的系统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