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山区产业兴旺实现路径的调查研究
——以贵州省黄平县寨碧村为例

2022-05-28赵令狐英曹毓琴冉光艳吴吉康

山西农经 2022年8期
关键词:调研村民发展

□赵令狐英,曹毓琴,冉光艳,龙 文,吴吉康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喀斯特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乡村建设一直是我国国家整体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先后经历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城乡二元体制全面形成时期等6 个阶段。由于多种因素制约,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仍较为突出。乡村振兴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点,对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总体要求。近年来,全国各地将“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抢抓战略机遇,把更多资源向“三农”倾斜,让更多发展要素向乡村集聚,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的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

1 调研背景及意义

贵州省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加强政策宣传,采取人才引进战略,鼓励青年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求实施者深入了解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明确指导思想、认清目标任务和遵守基本原则。

贵州省黄平县寨碧村积极投身乡村振兴行列中,促进村民发家致富,建立了独有的产业体系。目前,山区乡村振兴仍面临着现代农业产业链不完善、实用人才短缺等问题。基于产业兴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性,本研究从深入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产业兴旺的要义入手,了解寨碧村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为与本区域基础条件相似的地区提供参考。

2 调研思路与方法

2.1 调研思路

2.1.1 成立调研小组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前期组建了一支25 名本硕博参与的乡村振兴先锋团队,经过长时间调查,获得了关于寨碧村基本情况、土地利用类型图和村组分布等关键资料。在学习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环境问题等文件后,围绕产业、民族、环境3 方面设计完成调研问卷。召开小组会议,听取成员意见后,确定调研安排和分工,制定调研方案报指导教师审批。

2.1.2 分组展开调研

寨碧村以自然组划分区域,兼具集中分布和分散分布的特点。按照实际情况,每天由3 组调研人员前往不同村组进行调研。在调研过程中,注意对村组周边环境和作物进行观察与记录,对不同年龄、性别和种植不同作物的村民进行调研,确保调研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2.1.3 多途径获取资料

调研采用多对象、多途径的方式,结合寨碧村有关领导和前期调查过本区域的教授、博士等介绍的情况与分享的资料,以及对当地村民的走访,全方位、多角度了解本村情况。调研结束后,及时整理、统计和分析相关资料和数据,撰写调研报告。

2.2 调研方法

2.2.1 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是指通过对收集到的某方面文献资料进行研究,以探明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状况,并从中引出自己观点的分析方法。撰写报告前期,在各学术平台上广泛收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产业发展的政策、路径等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学界对国内外农业农村发展的研究现状,为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借鉴。

2.2.2 问卷调查访谈法

问卷调查法是研究者为了解某些事实或意见,向调查对象分发印好的问卷表格,要求实事求是地填写,然后进行回收整理,从而开展研究的一种调查方法。通过对寨碧村的前期了解和资料的整理分析,制订了一份产业发展调研问卷。

考虑到文化水平的差异,调研小组采用分类调研的方法,对具有中小学水平的青年和中年村民采用自行填写问卷、现场填写回收的方式;对文化水平较低的老人则采用访谈的形式,前往村委、村民家、村民土地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

3 寨碧村概况

寨碧村位于贵州省黄平县旧州镇,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舞阳河上游,距县城25 km,总面积11.36 km,耕地面积139.27 hm,辖30 个村民小组、7 个自然寨,共3 840 人;有村干部6 人,党员79 人;以少数民族为主,少数民族(苗族)2 746 人,占总人数的71.5%。寨碧村民族间团结互助,民风淳朴,有着丰富的民族节日,如“二月二”“六月六”“七月半鬼节”等特色节日活动。

寨碧村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带动贫困群众实现增收的关键,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平台,通过种植业、养殖业等支柱产业,促进群众增收。在村干部的领导下,全村经济总收入、村集体经济、农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长,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就,获得“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法制示范村”等荣誉称号30 多个。

4 寨碧村产业发展概况

寨碧村通过“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等模式,种植各类经济作物,重点依靠山间坝子地形优势发展水稻种植业。村委着力于内外力量的统筹协调,推动村民就近就业,提高村民收入,助推本村的产业发展。

2020 年寨碧村粮食经济作物总产值430.6 万元,户均4 328 元。经济作物有优质米66.7 hm、花卉基地66.7 hm、百香果48.2 hm,产值1 560 万元。养殖业有鹅800 只、牛52 头、鸭520 只、猪56 头,产值46 万元;寨碧村有养殖大户和种植大户2 户,狮子鹅养殖专业合作社规模达800 只,黔岭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规模达13.3 hm,年均收入36 万元。外出务工人员1 020 人,占全村人数的26.6%,打工收入1 280 万元,外出务工人员人均收入12 549 元。

该村村干部认为,不管是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还是乡村振兴,都离不开乡村产业发展。乡村产业发展带动村民个人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进而推动乡村其他方面的发展。近年来,该村一直在寻求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以及对新型产业的探索和发展,通过土地流转、引进微型企业等途径,促进村民就近就业,增收效果明显。

5 寨碧村产业发展经验

5.1 紧抓土地流转机遇

土地作为生产的一大要素,对人们生存、生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寨碧村林地84.12 hm,森林覆盖率为7.4%,耕地139.27 hm,永久基本农田138.53 hm。为了进一步盘活村庄土地,根据国家对于土地流转的相关要求,寨碧村积极宣传动员,鼓励当地村民参与其中,当前已流转土地86.67 hm用于发展各种产业,主要形式有两种。

5.1.1 流转至国家科研单位

寨碧村地处旧州镇万亩大坝西侧,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河谷坝子地势低平,面积广阔,有着优越的水稻种植条件。因国家农业的科研发展需求,科研单位向村民承包土地进行多品种水稻种植试验,给予村民一定的租金,到收成时将全部粮食给予村民。

5.1.2 流转至外企

除气候和地形方面的优势外,寨碧村交通条件优越,有良好的农业开发基础。该村通过“引企入村”发展“短平快”种植产业,包括花卉基地66.7 hm、百香果48.2 hm、西瓜20 hm、中药材13.3 hm、西红柿5 hm、辣椒3.3 hm,收益达1 万元/667 m,解决当地200 人就业问题。村民通过获得土地流转地租(每667 m土地800 元/年)和种植农场地帮工(人均10 元/h)等形式增加日常收入。当地土地流转机制有利于持续助推村、企、民三方互惠共赢。

为保证土地流转工作顺利开展,寨碧村不断探索工作新思路,在小组调解、片区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和村两委调解“四级调解”机制的基础上,抓牢建立工作机制、加强考核监督两个保障。8 名县乡“驻村包组”干部、6 名专职村干、11 名中心组组长下沉到村、组,对群众提出的诉求和疑虑进行疏导,协调相关部门及早解决,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因土地流转所引起的矛盾纠纷。

5.2 抓人居环境改善

寨碧村分别从房屋改建、村委会扩建、道路建设、环境卫生建设和制定村民公约5 个方面抓人居环境改善。在村民房屋改建上,进行住房新建、改建,危房改造,三改(改厨、改厕、改圈),全面消除茅屋土墙,打造舒适安全的人居环境。将村委会办公场所建成村活动室、农民文化活动室、家庭服务中心和多功能信息服务站等,添置多项基础设备,为村民提供工作、娱乐、聚会的场所。在道路建设上,完善道路硬化,硬化率达100%,改善道路交通条件,解决群众出行等问题。在环境卫生建设上,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投资建成花台、文化长廊和步行道。制定《寨碧村村规民约》进一步规范村民行为,定点处理垃圾,使村民自觉树立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近年来,随着产业不断发展,该村交通、水利灌溉、教育和医疗卫生等得到了迅猛发展,村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该村在发展的同时,农药类垃圾处理方式仍不完善,少部分农民认为此类垃圾让村貌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调研问卷显示,在调研的105 位村民中,有62 人对所处生活环境现状感到满意,33 人对所处生活环境现状较满意,9 人对所处生活环境现状满意度为一般,有1 人对所处生活环境现状不太满意及不满意,见图1。

图1 “您对所处生活环境现状的满意度如何”调查结果

5.3 产业建设加速推进

发展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对于促进城乡要素融合、解决就业和增加收入等有着重要作用,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寨碧村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使产业发展有保障、有成效。寨碧村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规模种养业和加工业为龙头,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2019 年以来,寨碧村推行“三变”改革,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经济组织实体,促进村民增收。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更科学、更明晰、更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双赢。

产业发展要让村民看见实际的变化、获得可观的收益。调研结果显示,对于产业发展为本村带来了哪些成效,调查的105 位村民认为产业发展促进了本村整体的发展。其中,有31 人认为基础设施更加健全,占比30%;有34 人认为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占比32%;有30 人认为环境面貌得到了改善,占比29%;有10 人认为产业发展促进了医疗、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占比9%,见图2。

图2 “您认为产业发展为本村带来了哪些成效”调查结果

5.4 长远规划把控到位

寨碧村积极响应黄平县对于乡村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通过项目合作、招商引资、土地流转等方式促进经济增收,推进产业高速发展,拟定中长期发展计划,以“强基稳村谋跨越、构建和谐大寨碧”为主题,持续贯彻落实“五化五区、一推进”(“五化”指生产发展科学化、管理民主多元化、村庄整治生态化、村庄建设规范化、农民生活城市化,“五区”指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区、绿意生态花卉观赏区、便民利民综合服务中心区、农民文化活动休闲区、家庭服务中心区,“一推进”指全面推进新时代新农村建设),最终实现“一心、两带、五区、四美丽”,全方位推动本村发展。

调查问卷显示,在调研的105 位村民中,认为目前寨碧村产业发展存在人才缺乏、资金短缺和技术落后等问题的占比高达84%,见图3。此外,村民提出产业要因地制宜、提高产业利用率等建议。从调查问卷结果来看,尽管该村发展已经是处于较为先进的地位,但仍有困难。劳动力的输出和转移,科技引进不足,使该村产业面临较多问题。

图3 “您认为你们村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是什么”调查结果

6 寨碧村产业发展优势

6.1 领导班子团结,群众威信高

寨碧村党组织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不断尝试和调整改变,开辟出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寨碧村党组织创新性地完善组织制度和机制,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进而实现跨越式发展,使寨碧村从以往默默无闻的贫困落后村发展成为如今远近闻名的经济富民村,其建设发展的模式成为新常态下贵州省乃至西部地区村级党组织的学习典型。十几年间,寨碧村党组织队伍由一个40 余人的党支部发展壮大为近100 人的党总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寨碧村各项事业均得到了显著发展。“领头雁”式的党组织领导干部,对于村级党组织以及村内各项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6.2 民族文化繁荣,人民团结一心

寨碧村将民族团结融入到各项工作中,以推进乡村振兴和构建民族团结和谐为重点,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为契机,将民族团结与文化浸润相融合,开展“民族团结宣讲进院坝”“我为群众办实事”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让村民在文化滋养中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如今的寨碧村,自强自立、勤劳致富的风气越来越盛,村民守望相助、亲如一家成为自觉行动。寨碧村将新农村建设蓝图变为了现实,将民族团结与乡村治理相融合,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革除陈规陋习、树文明新风,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乡村振兴等工作,实现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比翼齐飞。

6.3 资源条件优越,产业助推振兴

寨碧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利用好气候优势、地形优势、融资引商优势,不断尝试种植各类经济作物,发展交通、医疗卫生等,持续推动本村发展。返乡农民工园区内的骨干企业——寨碧精米加工厂年加工精米5 000 余t,年销售额2 400 万元。木器工艺品厂年销售额200 多万元,绍锋家具城年销售额600 多万元,园区创税100 多万元。在充分了解本村水稻区域性特质的基础上,该村与县市场监管局协商共建有机稻生产基地,依托森林水灌溉无污染、土壤特殊元素和米质特别等优势,创建“黄平大米”品牌,打造优质米品牌。充分激活发展主体内能,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7 个,产业基地5 个,个体工商户8 家,村集体经济公司1 个。“十户一体”联产业发展主体16 个,覆盖498 户、1 594 人,覆盖贫困户125 户、388 人。

7 寨碧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通过系列走访和调查研究发现,寨碧村产业发展仍存在以下问题。开垦山地茶园破坏了原有土地结构,试验技术有待提高,茶树幼苗存活率普遍偏低。有关政策不完备,产业发展支撑力不足,外企留驻引力小。村小组代表反映机制落实不到位,村民问题无法及时得到反馈与解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7.1 结合实际,完善产业规划

尽管主推的水稻、百香果、花卉和茶叶等已经取得较大成果,但部分品种的适宜性不高。尤其是百香果、花卉和茶叶等对气候、地形、土壤等具有特殊要求,导致产业规模持续降低。建议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深刻了解地形、土壤等基础条件,完善产业规划,因地制宜利用土地。在引进企业农业种植时,应先做好试验研究,增加科学技术手段,寻找适宜的产业进行发展。合理布局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引进企业。在产品的生产、储存、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中,可以提高产销合作水平,使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加紧密,形成一体化经营。

7.2 调整种植结构,释放生产活力

土地作为第一大生产要素,除了基本的种植功能外,其生产功能和经济效益的潜力巨大。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了解到,许多项目因前期规划不足导致坝区耕地被严重破坏且被持续占用,这种情况在茶叶种植区表现十分突出。当地土地流转已经有明显成效,但有关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可建设由当地政府倡导的土地流转自由交易市场,以公允价值为土地计量属性,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释放土地要素的生产活力。此外,该区域的发展现状带来一些启示,坝区种植需在前期进行整体规划,调整好种植结构,严格防止耕地非粮非农化,从而减少浪费,提高耕地利用率。

7.3 加强政策支持,健全问题反映机制

在加强政策扶持上狠下工夫,研究制定高质产业扶持政策,大力扶持产业合作社建设,增强物资供应,做足风险防控。对发展较好的产业进行奖励性扶持,发挥政府投资基金撬动作用,巩固产业发展成果。在村务管理方面,凡是群众关心的问题都要让群众参与进来。开设“民意受理室”“民意收集箱”,收集民情民意进行登记和处理,实行“小事不隔夜,大事不隔周”的限时办理机制。村委会及时反馈问题处理进度和结果,公开答复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对个别居民反映的问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由村小组组长登门或电话答复。

8 结论

产业发展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要求结合乡村实际情况,立足本体,转变思想,探索出一条适合乡村全方位系统发展的道路。要充分发挥当地优势,促进产业兴旺、农民增收。通过对贵州典型山区寨碧村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找出当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探讨山区乡村以“山间坝子”为基础,产业推进多样化,“引进来”“走出去”双向结合、敢试敢创的寨碧发展模式。寨碧村基于地形优势,积极拓宽发展空间,加速完善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实现有运行资金、有产业支撑、有就业机会、有经济效益,使现金变资金、村民变股民,为寨碧村发展提供了充分条件。寨碧村产业发展模式为其他山区乡村发展提供了借鉴,要基于本村实际,拓宽思路,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寻找适合当地发展的优势产业。

猜你喜欢

调研村民发展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