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气象灾害对农业产量的影响及防御对策
2022-05-28宝乌日其其格
□宝乌日其其格
(通辽市气象局,内蒙古 通辽 028000)
典型的气象灾害如洪涝、干旱、冰雹等,任意一种灾害的发生对于农作物的伤害都是无法挽回的。人们的吃穿用度中,都离不开农作物,而农作物一般都是在地区集中种植,如果农作物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不仅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还会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1 研究农业气象的意义
1.1 优化气象服务工作
气象服务能够提前播报天气状况,农民能根据天气状况的变化,提前采取预防措施。气象服务对于农业的发展十分重要。了解天气情况,可帮助农民尽早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农业损失。同时,了解“三农”专项服务,能够帮助农民完善基础农业建设,根据气象条件合理搭建农业设施,有效提高农业产量,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1.2 推动农业设施建设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水平已经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对农业影响颇为重要的气象预报的发展却不尽理想。针对这种现象,我国各地区已经采取了相应措施,加大对气象预报的播报力度和建设力度,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有效推进农业发展。当前,农田丰富的北方地区,设施农业在气象服务的助力下已经逐步完善,农业水平得到进一步发展。
1.3 为农业创收提供保障
在传统农业中,农民在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缺乏专业的农业知识指导,自身技术水平有限,再加上恶劣天气状况影响了当地农作物的生长,导致农业产量过低,不仅给农民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也对日常生活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做好农业气象预报工作,准确监测当地的天气状况以及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有效利用当地的天气条件,种植适宜的农作物,提升农业产量,更好地帮助农民增产创收,为农民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2 农业气象灾害简述
农业气象灾害是指不确定的气候突变对农作物造成的不良影响,这不仅降低农作物的产量,甚至导致农作物无法继续生长、产量为零。气象灾害直接影响到农业产量,农业产量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经济收入。天气因素较难控制,其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不同的农作物对气候条件有着不同的适应情况。
因此,研究农业气象灾害,对于农业产量的影响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我国的农业气象灾害主要具备三大特征:一是季节性明显,二是区域性,三是具有多种灾害同时发生的特性。
2.1 季节性
不同季节特性带来的气象灾害也会不同。气象灾害一般会随着季节温度的变化,有不同表现方式。春季许多地区会发生干旱灾害,夏季则易发生洪涝灾害,秋季有可能会出现虫害,冬季降雪对农作物也有着极大的威胁。因此,研究季节性变化是研究气象灾害的突破口之一。
2.2 区域性
气象灾害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特征。相近地区,产生的气象灾害往往是相同的;不同地区,发生的气象灾害一般也不同。由于在同一地区往往温度、湿度、降水量相同,天气情况也大致相同,因而气象灾害会在气候相似的局部地区发生。但是区域性灾害往往具有随机性,随着天气的变化,可能在某个区域就会突然发生气象灾害,对当地农业产量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
2.3 多灾害并发
多灾害并发性是指当农作物发生一种自然灾害,同样也会产生伴随其他自然灾害。
3 我国常见气象灾害
3.1 干旱
干旱在我国气象灾害中较为常见,往往是由于长期降水缺乏导致。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无法挽回,受降水量、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农业播种面积、作物产量等都出现大幅度减少和减产的情况,是农业生产中对农作物生产影响较大的灾害。研究数据发现,干旱灾害在农作物生产损失中高达62%,可见干旱对农作物生产影响之大。干旱是由于当地降水量长期缺乏或当地降水稀少,导致农作物缺水,出现生长缓慢、落花不结果等问题,严重时甚至会直接导致农作物死亡,致使当地农业大幅减产或农作物供应短缺,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损失
3.2 洪涝
洪涝与干旱相反。长时间内,降水量不断大量累积,就有可能会产生洪涝。洪涝会给人民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对河道、沟渠、池塘等水利工程造成损坏和破坏,使农作物减产、绝收。对近年来的情况观察发现,我国洪涝灾害的发生呈现增长趋势。从季节性分析,洪涝灾害多发生在夏季,夏季气温较高,会加快地面水分蒸腾速度,增大降水发生概率。降水量的长期激增,会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时发生洪涝灾害。同时,水土流失会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其他气象灾害发生概率增加。研究可知,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42%,影响时间持久。此外,洪涝灾害会出现降雨且长时间、大规模的积累,带来湖泊决堤、海水泛滥等状况。我国长河、黄淮流域都是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
3.3 低温冻害
我国国土幅员辽阔,跨多个温度带,气候表现多样。除干旱、洪涝等极端气象灾害,低温冻害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也较为严重。低温冻害主要分为冷害和冻害。冷害是作物生长过程中受低气温的影响,导致农作物生长缓慢,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冻害比冷害对农作物的损害更为严重,在低于0 ℃的严寒影响下,农作物出现冻伤或死亡的现象,会对农作物产生根本性伤害。
4 天气灾害的影响
4.1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作物生产带有时节性或区域特征,易受地方天气因素影响。粮油经济作物的生产,天气灾难往往决定其生产质量。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的极端低温天气,极易冻伤粮油经济作物。而极端天气对热带甚至是寒带地区的农业经济作物产生危害不大,但却会对亚热带甚至热带作物产生极大伤害,导致粮油经济作物减产甚至冻死。经济作物品种各有不同,其成长周期也会各有不同,在天气灾害出现的时期,造成的伤害重大影响程度也各有不同。一旦在农产品的营养生长阶段遭遇了自然灾害,农作物通常会在后期生长环节根据自己的能力恢复和调整,减少灾害对其造成的影响;农产品一旦在生长发育阶段遭遇了自然灾害的负面影响,后期则很难恢复和调整,将严重影响农产品生产。
4.1.1 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业旱灾对粮食作物的生产种植影响相当大。气象、水文旱灾是由于降水量等其他自然原因使耕地水分不足而异常严重。农业旱灾是由于降水量自然减少因素,使土壤的水分大量缺乏,土壤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干裂现象,作物需求水量得不到有效补充,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当高温少雨叠加在一起出现时,土壤蒸发量大,旱情一旦迅速发展,甚至会使得农作物大幅减产,农民颗粒无收。但形成农作物旱灾的主要因素却不仅是土壤缺少水分造成的,而且还可能受到当地的土壤条件、施肥状况、空气污染等情况影响造成干旱。此外,某个地方的经济状况也可以是诱因,某区域中总体的经济状况较差时也可能会造成农村干旱,限制农作物发展,降低农业生产的产量。
4.1.2 洪涝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当低洼农作物栽培地区有连续性的大暴雨出现时,就会形成渍水淹没等气象灾难,进而造成洪灾。洪涝产生时不但会造成农作物生长发育缓慢、长势变弱和易生病虫害等严重影响,还会使农作物产量下降,更可能出现绝收迹象,进而抑制了农村经济和工业的发展。同时,洪涝不但抑制了农业的发展,还会对人民群众的安全生产产生很大的危险。一般情况下,农作物行洪出现在沿海地区和易形成风灾的地方,夏季时降水量发生明显变化,会影响农业生产效益。
4.1.3 低温冷冻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我国北方地区受纬度和地势的影响,气温普遍较低,冬天气温基本都小于0 ℃,农作物极易受到包括低温冰川侵害、冷害等寒冷侵袭。地区长期发生低温、寒潮现象,或近地面层气温回升、融冰融雪相对缓慢,就会抑制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低温冷冻害天气时间变长、强度加大时,造成的危害也会更大,严重时会导致农作物直接死亡。同时,冬天温度长期低于0 ℃,容易出现农作物冰川侵害现象,农作物生长受到严重损伤,植株根系生长受影响会造成植株直接枯死。
4.2 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近年来,气象灾害影响对农民的经济收入造成了明显的影响。2012—2013 年农作物产量增幅均不及2014 年,其中,2012 年河南省发生了7.2 级暴雨城市内涝造成的直接农村损失约为62.8 亿元;可见,天气灾情的危害程度对农业的收入增加具有较大负面影响,自然灾害发生会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经济收入,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阻碍。天气灾害在对粮食产量、谷物丰欠、农民收入等方面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必然会对农户的生活消费和生产环境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气象自然灾害多发、灾情重大的年代,以农产品收入为主的农户个人收入必然会下降,并且由于连锁反应,成本价格也有相应增加,一定程度上也就约束着农户的日常消费开支。
5 预防对策
5.1 构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体系
各级人民政府应提高对气象减灾工作的关注程度,将其融入到农村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工作领域内,地方政府对天气防灾减灾工作作出通盘部署,建立完备的预防工作系统。重点内容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建立全国天气灾害的紧急响应工作体系,以国家统一领导、地区共同实施的工作方法,负责全国天气灾害的预防指导、预测警报、防御实施;建立气象灾害防护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从而保证各类建设工程的速度与品质;开展重大农业设施天气自然灾害的综合危险性评价系统,以降低自然灾害的破坏概率。第二,建立健全农业防范气象灾害的基本对策,农村工作者首先要及时确定影响农作物播种的准确气象原因,加大对农村气象自然灾害的调查力度,把农产品的气象灾害防范问题置于农村工作的重要地位。相关气象工作者必须运用现代化的天气预报手段,为农村生产活动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做好对农村天气灾害的防范与评估。负责农产品的有关人员要确定每一种农作物应对天气灾害的能力,从而实施相应的农业生产方案和活动。因地制宜,把不同的农作物栽培到最适合其存活和繁殖的区域,以最大限度发挥中华民族地大物博的地理优势。
5.2 掌握气象规律,调整农业布局
天气灾难的产生与当前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紧密联系,这就需要地方有关政府领导和防灾减灾工作者认识自然环境变迁、了解天气变化规律,帮助和增强农民对天气变化的抵抗能力,进行调控调整农业布局,以实现农村发展水平和气象资料合理使用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态势,从而达到农作物生产高产、优质及农村经营高效的目的。
5.3 提高对天气灾害的防范能力
第一,积极建立乡村天气灾害防疫减灾知识宣传教学体系,把减灾宣传教育内容融入各类乡村教学系统之中,并利用好该宣讲渠道。通过宣讲教学,让乡村天气灾难易发地区人群掌握天气灾害的发生原因和防御措施。第二,提醒做好防范工作,及时发布预警公告,做好正确冷静应对低强度天气灾害和面对高强度天气灾害能随时转移避险的准备。第三,积极培养从事乡村天气自然环境灾难防御的有关人员专业文化素养与专业知识,以充分地发挥乡村天气自然环境灾难监测预警和应对体系的工程效益,进而降低乡村生产损失,增加乡村效益。
在自然灾难处理上,政府应从两个方面进行管理,做好预防和解决突发情况的准备。一方面做好乡村对自然灾难的预防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则是在乡村天气自然环境灾难产生后及时处理。同时多个地区部门也要协调管理,共同努力完善农村天气自然灾害防控管理。有关部门应加大对我国水利项目建设管理的力度,逐步建立一套集灌水、抗旱、排涝等功能为一身的工程基础设施,力求旱灾时实现有水源地可使用,在水涝时有适当地点引水、排涝。
5.4 进一步构建农村自然灾害保障和补偿制度
农作物发生灾害后要及早处置,使用适宜的弥补预防措施,以减少经济损失,使庄稼能够快速恢复正常生长。有些冰雹等冻害现象发生时,粮食作物产品经营户就必须及时地对有机会救活的农产品做好转移、施肥、覆盖等恢复工作,以帮助粮食作物重新绽放生命。由于我国农业天气本身灾难的出现,对进行农耕和以有机农产品生活的广大农户来说影响较大。
因此国家对农村政府部门就必须予以必要的帮助与支持,给予一定农业经济补偿,对大宗农产品实行投保,或者让农户参与农业保险,以挽回广大农户的损失。
6 结束语
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产量有着极大威胁,一旦灾害发生,会直接降低农业产量,同时农业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研究气象灾害的特征和发生规律十分必要。应做好气象灾害的防治工作,构建完善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体系,有效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损害程度。在完善防御工作的同时,建立灾后对农民收入的保障体系,确保农民有稳定收入,减少自然风险带给农民的损失,保证农作物为农民带来持久稳定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