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自6000年前的“上海”小猪

2022-05-28彭文娟

奇妙博物馆 2022年5期
关键词:先民遗址小猪

彭文娟

眾所周知,上海是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这让大家常常遗忘了它也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崧泽,一个地处上海西部的普通村庄,却被誉为“上海之源”,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上海地区最早的古文化遗址就是在这里被发现的,在这里,我们能追寻上海先民的生活足迹,了解上海古代文明的发展史。

远古时期的上海形成陆地的时间比较晚。在大约7000 年前,随着海岸线东移、陆地抬升,这里才渐渐开始适合人类居住。到了距今约6000 年时,属于马家浜文化的先民纷纷来到上海,“崧泽”这块位于水边的高地便成了上海先民最初的生活场所,“崧泽文化”也由此而来。

在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中,有一头来自6000年前的小猪,虽然它长得其貌不扬,所蕴含的意义却不同凡响。这是一头可爱的绘有红彩的陶塑小猪,2004年出土于上海市青浦区崧泽遗址1 号沟马家浜文化层中,是中国最早的猪形象之一。

陶猪眼睛小,嘴巴短,腿也短,大大的肚子几乎垂到地上,体态浑圆,憨态可掬。我们可以看出,野猪的特性在它身上已经荡然无存,它有着明显的家猪的体貌。这说明6000 年前生活在这里的人已经开始驯养家猪,崧泽先民不仅能通过采集、打猎等方式从自然界获取食物,还能通过畜牧、饲养等方式主动培育食物。

自1957 年发现崧泽遗址以来,考古学家多次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1974年,他们还在这里发现了一件猪首形陶匜(yí)。匜是带流(可以引导水流的口沿)的盛水器,盛行于东周时代。这件陶匜是用泥巴制成的,靠近底部的外壁上有“∽”形花纹。神奇的是,当你把这件陶匜的底朝上放置时,会发现这件容器竟是一件猪形的陶塑,浑圆的器身就是猪身,上面眼睛、耳朵、鼻子、嘴俱全,嘴外伸为流,一圈“∽”形花纹就好似猪的鬃毛,虽然没有四肢,却生动展现出一头匍匐前进的家猪的憨态。如此妙趣的艺术设计展现的是我国古代工匠的巧思和匠心,以及古人对猪的喜爱。

崧泽遗址中还出土了不少动物骨骼,猪骨占了四分之一。专家根据猪的牙床骨鉴定出其中许多属于家猪。家猪是先民重要的食物来源以及财富的象征。看来,当时上海先民的生活已经相对稳定,驯养家畜已较为普遍。

2021年,崧泽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那么,除了猪,崧泽遗址中还有哪些重大发现呢?原来,崧泽遗址不仅是上海史前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上海第一村”,里面还藏有4个“上海第一”,它们是上海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见证。

在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或上海青浦博物馆内,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复原的崧泽人生活的场景。在这些地方,我们可以聆听崧泽人从远古走来的足音,看到他们辛勤劳作的身影,想象着古老村落中炊烟袅袅的场景。

埋藏在这片土地下的历史印痕让人不得不感慨:曾经东海之滨的小渔村,走过6000 年的漫长岁月,发生了惊天的巨变,成了一座令人向往的国际大都市。

猜你喜欢

先民遗址小猪
淮安市加强对泗州城遗址的建设引导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汉晋先民的丧葬观:以“魂瓶”为中心的考察
镜头下的良渚: 还原先民的日常生活
奇妙的博物馆
可爱的小猪
小猪家着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