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琴海韵律壶”的创新特征
2022-05-27耿冬芹
耿冬芹
紫砂壶艺术历经500余年的时光,如今正踏着自信的步伐,昂首走入新时代,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进一步彰显了紫砂壶作为世界上最好的茶壶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创新是促进紫砂壶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尤其是在新时代,涌现出丰富多样的艺术元素,制壶工匠在紫砂壶的创作中,灵活结合这些元素,使紫砂壶的创作更加符合现代审美观念,体现了紫砂壶艺术的容纳力和制壶工匠开阔的艺术视角。
图1“琴海韵律壶”第一眼看上去非常传统,无论是泥料还是基本造型,均体现出典型的紫砂壶特色。不过壶钮与把手的设计就不走寻常路了,将现代的律动与张扬表现得极佳,于视觉之中体现音乐美,表达了紫砂壶艺术正年轻、中华民族正年轻的美好寓意。
图1 琴海韵律壶
1 “琴海韵律壶”泥料与造型的传统性
创新不代表将传统全部推翻,尤其是对于紫砂壶这种具有典型传统特色的艺术品来说,抛弃传统便成为了无根之木,只是廉价的审美快餐。紫砂壶的用料也决定了紫砂壶是“万变不离其宗”,传统是创新的重要基础。
此壶所用泥料红润光鲜,经过作者的精心调和、适当的温度与时间烧制以及恰到好处的打磨后,“琴海韵律壶”的色彩和光泽完美呈现。由于棕色调在其中发挥了作用,这种红色明亮,但不俗,可见紫砂泥的神奇特性,使作品的色彩更丰厚。
泥料的质感更能体现出作者精湛的工艺水平,壶表面平整顺滑,如平静的湖面,令人倍感清爽;柔和的光泽有玉的温润感,温暖着人们手掌的肌肤,沁人心田。如此精美的泥料效果并非此壶所独有,而是紫砂壶作品的一般特征。
“琴海韵律壶”的造型看上去非常“亲切”,因为在紫砂壶艺术世界中,很多作品都与此壶颇为相似,但又各有特征,这就是紫砂壶圆器之妙。壶体是一个完整的椭圆球体,筒身部分非常突出,带有明显的弧度。壶体从正面看,可见完整的边缘线条,将紫砂壶的线条美表现得十分清晰。壶体结构端庄,筒身弧度均匀,自带流畅气韵,显示出线面之间的结构性。
壶身下部有经典的圈足,既简单,又可将壶体造型衬托得更加端庄、稳重。壶盖与壶身完美融合,仅留下一条细细的接缝表现壶盖的存在。壶嘴与壶身之间采用暗接法镶嵌而成,两者之间无论是面还是线都完美过渡。壶嘴根部较粗,前端承斜面,有尖角,使壶身线条有延伸之感,如同一段悠扬的旋律,同时可保证出水的流畅。
作品的泥料与造型体现的是紫砂壶的传统特色,为创新打好基础,同时见证紫砂壶工艺的精湛。
2 “琴海韵律”的创新性
“琴海韵律壶”的创新有两处,一处是壶钮,一处则为把手,两者的造型不算复杂,但却具有典型的现代特征,不仅点明了主题,更有鲜明的现代气息。
首先,壶钮的造型是一圆钮形状,镶嵌在壶盖中央。在壶钮正面有一个清晰的陶刻音符,着重表现了“韵律”的主题。音符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元素,运用经典的陶刻工艺呈现出来则独具新鲜感。整个壶钮的造型也如符头一般,可爱活泼。
其次,把手的设计是壶中最具创新性的部分。传统的紫砂壶把手多为耳状环形端把或横把,此壶的把手是作者的独创,有横把简单的线条感,又有端把的轮廓,实现了“强强联合”。把手一端镶嵌在壶嘴对侧的壶身上,位置略低于壶嘴,继而向上回转并延伸,线条与壶嘴是平行的,保证了壶体结构的平衡,线条一直延伸至壶钮斜上方,形成一个小圆点,与壶钮在一条直线上,壶嘴、壶钮、把手与壶身上部之间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等腰三角形。如此创新又精准的结构,令人过目不忘,赞不绝口。把手与壶身之间形成的空间,恰好可供人的手指穿过,却又不至于碰到壶身上,在实用性上也无可挑剔。把手是一个大大的音符,象征着韵律的高昂与远传。作者还在壶身上增加了波浪形的纹线装饰,使壶嘴与壶把联系起来,象征海浪的波涛汹涌,表现了“琴海韵律壶”的动感与悠扬。
3 结语
紫砂壶的创新是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实现的,“琴海韵律壶”在结构上有独创精神,但仍有紫砂壶基本结构的特征和严格的工艺标准。在当代,新艺术元素的产生提供了更多的灵感,紫砂壶创作要注意甄别和运营这些元素,才能永葆紫砂壶艺术之青春,彰显新时代紫砂壶艺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