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yder希望理论下的正念心理干预对淋巴瘤患者的影响
2022-05-27王晓闯谢漫芬谢银燕
王晓闯,谢漫芬,谢银燕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广东广州510030)
Snyder希望理论认为希望由意愿与路径组成,目标是希望的核心部分,也是人们产生精神活动的支点。提高希望水平不仅使个体可以知觉到更多路径,自身还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动力支持他们完成目标。淋巴瘤患者由于对疾病认识不到位,化疗周期较长,不良反应较多,极易产生负性情绪,治疗配合度差。采用特殊的护理干预方法,可以改变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提高患者希望水平,树立治疗信心,缓解不良情绪,提高依从性。随着近年来各类干预方式的不断发展,正念心理干预成为在治疗时调节患者情绪的有效辅助疗法,但单独使用,可能会对自身信息的鉴别有误,导致焦虑、不适症状产生,产生负性心理[1]。因此,本研究对淋巴瘤患者采用Snyder希望理论下的正念心理干预方法,探讨干预后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化疗依从性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12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120例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实验室、影像学等检查确诊为淋巴瘤者,生存时间>6个月;②年龄20~70岁者;③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上,精神状态、认知功能正常,可清楚了解并回答问题者;④初次接受化疗者;⑤了解并接受全过程,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类型恶性肿瘤者;②合并冠心病、糖尿病或血液、免疫系统疾病等患者;③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④无自主能力者;⑤预计生存期<6个月者。剔除标准:①不配合干预者;②转院或失联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51.53±10.26)岁;病程(2.45±0.81)年;受教育程度:初中27例,高中24例,高中以上9例;淋巴瘤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42例,霍奇金淋巴瘤18例。观察组男39例、女21例,年龄(50.96±10.48)岁;病程(2.39±0.76)年;受教育程度:初中24例,高中25例,高中以上11例;淋巴瘤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40例,霍奇金淋巴瘤2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干预期间,对照组2例转院,1例因为自身原因放弃治疗,剩余57例。观察组1例转院,1例因自身原因放弃治疗,剩余58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与患者及家属保持沟通,评估患者心理状态,适时进行心理疏导,明确患者心理、生理护理需求。帮助患者检查心率、血压等常规指标。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常规知识输出,包括营养教育及不良反应应对措施。保证住院环境舒适,病房整洁、安静,干湿度适宜,忌不规律作息。指导患者饮食上多纤维素、少油、少盐,满足机体营养需求,戒烟酒。鼓励患者根据喜好参与娱乐活动,鼓励患者多与家属、病友及医护人员沟通,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Snyder希望理论下的正念心理干预。成立正念心理干预小组,在实施干预前对小组医护人员进行Snyder希望理论培训,包括理论内容、实施方法、沟通策略等,拟定正念减压疗法课程安排,明确各成员分工,做到人尽其责。评估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如心理韧性、希望水平等,成立患者个人档案,小组成员根据评估结果制订干预内容,具体内容如下。①教育:通过对患者及家属讲解希望理论的意义,调动患者参与正念减压疗法课程的积极性。②目标:调整患者对化疗认知偏差,了解其不良心理情绪来源。结合患者与家属的情况制订个性化护理目标,使患者明确患病情况与后续治疗相关内容,为其提供详尽的信息支持,使其消除对疾病未知的恐惧。制订每次化疗后恢复目标,目标应分为近、远两种模式。督促患者在康复训练的同时参与正念减压疗法课程,每周参与课程≥3次,制订每次课程应达成的目标,记录患者参与课程后的心理水平与生活质量变化,鼓励患者释放心理压力。③路径思维:小组成员主动与患者保持良好关系,根据患者自身情况确立护理路径,帮助患者加强自身与目标的联系。调动患者主观参与正念减压疗法课程的积极性,并强化自我管理能力,使其自身积极配合治疗,结合课程调节自身不良心理状态,主动调整自身不良生活状态,改善生活质量。④动力思维:为参与课程的患者定期举行交流大会,鼓励患者间沟通课程参与后的心得与体会,课程结束后可建立网络交流群,方便患者进行正念冥想并交流经验,督促患者在正念减压疗法之余进行其他业余爱好。小组成员需要记录患者真实感想,并与患者在交流过程中列举真实淋巴瘤恢复良好或治愈成功相关病例,建立患者心理防线,提高患者希望水平,积极参与治疗,帮助患者丰富生活内容,改善生活质量。在对患者进行Snyder希望理论干预的同时,本研究结合1979年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医学中心提出的正念减压疗法,拟定适用于淋巴瘤患者特点的正念减压疗法课程,为期8周,每周4次,每次1 h,完成课程及课程结束后1个月内每天结合≥30 min的家庭练习。正念减压疗法课程安排见表1。
表1 正念减压疗法课程安排
1.3 观察指标 ①希望水平:采用Herth希望量表(HHI)、成人素质希望量表(ADHS)评估两组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希望水平。HHI包含积极态度、积极行动、与他人亲密关系3个维度,每个维度4个项目,分数与希望水平呈正相关。ADHS包含路径思维、动力思维、转移被试注意3个维度,每个维度4个项目,由采用4点计分方式,分数与希望水平呈正相关。②生活质量:采用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简易疲乏量表(BFI)评估两组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生活质量。QLQ-C30包含躯体(PF)、角色(RF)、情感(EF)、认知(CF)、社会功能(SF)5个维度,共30个项目,分数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采用BFI评估疲乏程度,包含9个维度,分数与疲乏程度呈正相关。③心理状态:采用五因素正念量表(FFMQ)、简式心境状态量表(POMS-SF)评估两组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心理状态。FFMQ包含5个维度,共39个项目,正念水平与分数呈正相关。POMS-SF包含6个分量表,前5个分量表得分与情绪呈负相关,第6个量表得分与情绪呈正相关。④治疗依从性:统计干预3个月后患者化疗中断率,采用Morisky服药依从性问卷(MAQ)评估两组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依从性,MAQ含有8个项目,采用0~4分评分法,Cronbach′s α为0.61,得分越高表明患者依从性越好。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HHI、ADHS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HHI、ADH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QLQ-C30、BFI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QLQ-C30、BFI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干预前后治疗依从性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治疗依从性比较
2.4 两组干预前后FFMQ、POMS-SF评分比较 见表5。
表5 两组干预前后FFMQ、POMS-SF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模式的重心从“以疾病为主”转变为“以病人为主”,把改善患者在诊疗及术后康复中的心理状态与治疗时、治疗结束后的患者生活质量作为护理干预研究的重点[2]。国际肿瘤心理协会已将心理困扰作为第6项生命体征,把心理干预作为目前临床上贯穿于各项疾病的临床护理常规项目[3]。化疗是目前治疗淋巴瘤的主要临床方法,由于疾病的特殊性,患者的治疗期较长,病情易反复。化疗后因患者机体储能随之缓慢消耗,会产生严重的化疗反应。由于对疾病及患病情况了解不足,对治疗结果产生不确定性,淋巴瘤患者长期化疗后易出现消极、抵触情绪,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直接致使患者与家属的生活质量大幅下降[4]。目前已有研究表明,通过心理干预,可以缩短淋巴瘤患者首次化疗后不良反应的缓解时间[5],且有效降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抵触心理,从而提升患者的治疗配合度和生活水平[6]。在护理中选择合适的心理干预方法,是调节患者治疗时产生不良情绪的必经之路。
正念心理干预及其相关方法源于佛教,但具体操作方法却不具有宗教色彩,也不针对某一特定疾病。正念过程中可以调节患者的注意力,在改善抑郁症患者反复发作、产妇分娩[7]方面都有较为完善的疗法。希望源于生活中充满的无限可能,使自身对当下的生活有目的与意义感,是情绪与认知的结合体。Snyder认为希望不仅是一种认知特征,还是一种动力状态,只有存在目标导向,才能激发自己前进的动机与信念[8]。因此,希望理论模型则以目标作为核心,路径与动力思维相融合的一种认知动力理论模型,通过对个人不同行为的关注,调整个人情绪的同时提高希望水平。本研究发现,Snyder的希望理论下的正念心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由于淋巴癌患者需要持续较长时间的治疗,痛苦弥漫较久,患者自身对治愈的信心较差。使用希望理论强化目标,激励患者内心产生对抗疾病的勇气,通过动力思维的建立,筑造患者心理防线,增强病友之间交流,树立共同治愈的信心。通过正念疗法的静心、静神,刺激大脑叶皮层更灵活的神经系统,使患者身心合二为一,从而产生积极心理[9]。
因患者自身的生活环境不同,对干预方式的接受度也大相径庭。本研究结果发现,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HHI、ADH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另有研究发现,希望理论可以有效提高急性脑出血患者生命质量,整合其他疗法后,可以帮助患者建立力量感,提升生活满意度[10]。主要是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不同行为的关注,及时解决患者在治疗或日常生活中存在心理、生理上的问题,提高患者在治疗中对问题的应对能力,调节患者的日常生活,充实空闲时间。通过正念课程训练提升幸福感,因课程费用低廉,大众接受度高,不会对患者造成额外的经济负担[11]。
正念与希望理论的核心共同点都在于基于提升对自身的认识程度后,调整面对问题时的心态及对待问题的角度,但Snyder希望理论模型侧重点在于通过对既定目标的向往,提高生存信念,而正念心理则是教会患者将情绪寄托于当下,客观看待问题[12]。患者在课程中可有效缓解疼痛,对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身心均有一定的正向辅助效果[13]。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FFMQ、POMS-SF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化疗中断率也更低。相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有效降低消极心理状态的同时提升积极心理状态,由于通过前期对患者及家属基于希望理论进行关于淋巴瘤的相关知识传授后,使患者可以更客观地了解自己的病情,降低心理负担。同时,联合每周的正念减压疗法课程,通过冥想、身体扫描、练习八段锦等方式,使患者可以更包容地接纳自身,在客观角度主动去调试自身的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在提升正念水平的同时,改善患者由于病痛产生的恶劣心境,增加主观幸福感及生活满意度。患者对疾病的心态得以改变[14],会使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度更高,与钱旻婕[15]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对淋巴瘤患者实施Snyder的希望理论下的正念心理干预,可以有效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希望水平及治疗依从率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