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搭建支架 优化习作指导
——《那一刻,我长大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评析
2022-05-27马益彬设计刘荣华评析
□ 马益彬 设计 刘荣华 评析
(浙江省杭州市清河实验学校 310008 浙江省杭州市基础教育教研室 310003)
【教材解读】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为《那一刻,我长大了》。学生习作时需调动生活经验,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找出印象深刻的事情,按照一定顺序把它写清楚,并将自己感到长大了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五年级学生心理逐渐成熟,对待事物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对“成长”这一概念的理解依然较为模糊。基于此,本课教学借助预学问卷、学生的照片、词云图等多种媒介,引导学生交流成长经历,甄选习作素材,并通过梳理教材中的三个事例,理解“事件”“那一刻”和“感受”之间的关系,选定最能表现自己在“那一刻”中长大的事件。教师应借助大单元整组教学的理念,构建从读到写的学习生态,让学生明确通过“细节描写”和“写出感受”把“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的方法,通过片段试写、交流,把“那一刻”的情形修改完善,感受成长的快乐。
【教学目标】
1.借助预学问卷、学生的照片、词云图等媒介,交流成长记忆,甄选习作素材。
2.勾连已学课文,运用放大细节、写出真实感受的方法,把感到自己长大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
3.与伙伴分享习作,并根据同伴的意见修改习作,体会成长的快乐。
【教学准备】
1.学生学习准备:课前翻阅影集、日记等物品,回忆自己成长经历中突然觉得长大的事件,完成预学问卷。
2.教师教学准备:收集学生的成长照片,做成小视频;制作课件,打印习作稿纸。
3.教具学具准备:板贴若干。
【教学过程】
一、回忆往事,选定“那一刻”
1.欣赏视频,聊聊成长。
(1)导入:有人说成长是一本相册,每一刻的定格都能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此刻,让我们一起通过一个视频来回顾我们成长的美好瞬间。(播放课前制作的班级成长视频,引出习作主题)
(2)聚焦“长大”一词,学生畅聊自己对“长大”的理解,教师相机呈现课前预学问卷调查结果(如图1)。
图1
(3)教师补全课题,与学生一起关注“那一刻”,明白那是一个感受到自己突然长大了的难忘瞬间。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教师从学生的照片切入,结合预学问卷,唤醒他们成长的记忆,使其关注题目中“那一刻”“成长”的含义,打开习作思路,对成长进行多元化的理解,为后续选材、立意做好铺垫。)
2.聊聊教材中的例子,梳理习作素材。
(1)呈现教材。
①默读教材中的三个事例,找寻最有感触的事件及长大的表现。
②聚焦每个事件中突然领悟长大的“那一刻”。如“我”生日时看到妈妈“眼角出现了浅浅的皱纹”,那一刻感受到母亲的辛劳;“我”接过爷爷“走了很远的路”买的鞋子,那一刻感受到亲人的关爱;“我”紧张时看到同学们“鼓励的目光”,那一刻感受到自信。
(2)呈现反映全班选材情况的“词云图”(如图2)。引导学生先与伙伴交流事件中成长的“那一刻”,随后全班交流,将“那一刻”的情形说清楚,并简要说说当时的感受。
图2
(3)填表梳理:听了伙伴的分享,请同学们选择关键词,把自己准备描写的“事件”“那一刻”“感受”分别填写到习作单中(如表1)。
表1
(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教材中的三个事例,让学生从“事件”“那一刻”和“感受”三个关键词入手,逐步明晰本次习作的选材要义,同时基于前期问卷结果,呈现“词云图”,帮助学生聚焦“那一刻”的情形,领悟为何“那一刻”有成长的蜕变,为后续创写片段做好铺垫。)
二、运用方法,创写“那一刻”
1.审清习作要求,明确写作重点:本次习作不仅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感到自己长大了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
2.链接课文《慈母情深》《梅花魂》中的片段,学写“细节”和“感受”。思考:课文中“那一刻”的描写给你哪些启发?
预设1:聚焦《慈母情深》中的“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望着我”,作者连用三个动词,将母亲的动作放慢了写,就像电影里的慢镜头,有利于把“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母亲工作那么辛苦,“我”却还想着问她要钱买书,感到十分愧疚,因此就在“那一刻”,觉得自己长大了。
预设2:《梅花魂》片段中的“我”又害怕又奇怪。为何平日慈爱的外祖父会因为一张画而大发脾气?我们应该把自己当时的所思所想写清楚,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预设3:结合两篇课文的片段,写作时不仅可以有动作描写,还可以加入语言等其他描写手法,把眼中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心里想到的都写出来,这样“那一刻”的情形就丰富了。
3.明确练写要求:直接写印象最深的、感受到自己成长的“那一刻”的情形,记录当时的感受。
4.学生练写片段,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典型片段。
(设计意图:习作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起点。学生从四年级起就开始训练“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因此本课不对其进行重点练习,而是把“将受到触动、感到成长的‘那一刻’写具体”当作重点。为了突破重点,本环节结合已学课文中的片段,引导学生学习相关方法,从而构建从读到写的学习生态,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评改完善,优化“那一刻”
1.展示练笔片段,多方评价,深化习作方法,强化认识:放大细节,写出真实感受。
2. 呈现评价单(如表2),同桌分享习作,相互评议,并修改完善片段。
表2
3.交流成长:结合问卷,反馈成长意愿。
布置作业:课后补写首尾,自拟题目,完善习作。汇编成长故事集。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评议学生的习作片段,引出“放大细节”和“写出真实感受”的修改要求,生成本次习作的评价标准,体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教学要求。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自我修改、同桌互评,从而激发习作热情,真正爱上习作。)
【教学评析】
在习作教学中有效搭建教学支架,可以帮助学生展开学习过程,打开习作思路,激发习作兴趣,提高习作能力。马益彬老师在本节习作指导课中,多处搭建教学支架,扎实指导学生习作。
1.利用现代技术搭建支架。课前,马老师引导学生翻阅相册、日记等物品,回忆自己成长经历中印象深刻的事,利用二维码上传习作素材,并通过问卷星了解学情;课中,马老师展示学生上传的习作素材,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指导学生多角度选择材料,初步感受“成长”的内涵,调动学生表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利用语文教材搭建支架。教学中,马老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列举的三个具体事例,深入理解“成长”的含义,同时利用已学课文中的精彩片段,明白把长大“那一刻”情形写具体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确定印象最深的那件事中感受到自己长大的“那一刻”的情形,进行课堂练笔,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方法把片段写具体。
3.利用学生习作搭建支架。马老师精心选择典型的学生习作,引导学生聚焦习作要求进行评价,从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等各方面回忆自己感受到长大“那一刻”的情形,进一步提炼出放大细节、写出真实感受的方法,完成习作修改,从而突出本单元语文要素“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有效达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