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针安神”法针刺治疗失眠的疗效及心率变异性分析
2022-05-27孙玲玉马建华李云心王喆
孙玲玉,马建华,李云心,王喆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2.济南市中医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2)
失眠(insomnia)是指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及睡眠深度的不充分。轻者表现为入睡艰难,或睡后易醒,或醒后不能再睡;重者甚至彻夜难眠[1]。近些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失眠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且女性明显高于男性[3]。失眠对人体生理、心理都有极大的危害[4-5],引起医学界广泛关注。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镇静催眠为主,临床上多服用安定类药物,但其存在依赖性和耐受性,长期服用易出现各种不良反应且停药后易复发[6-7]。针灸作为一种外治疗法,因其效验、便廉、安全无毒副作用的优点,被越来越多患者认可和接受,且疗效显著[8-9]。
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是反映交感和迷走神经张力及其平衡状态以评价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重要指标[10]。自主神经系统具有调节机体内脏、血管的功能,很多疾病都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关,针刺可以通过调节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平衡来防治相关疾病。
本研究采用“透针安神”针法治疗失眠,分析其疗效及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针刺对心率变异性调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2月—2021年7月就诊于济南市中医医院针灸二科,符合失眠诊断和纳入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60 例。运用SPSS21.0 软件按1∶1 比例产生随机数字,放入密封不透光信封中,患者按就诊顺序拆开信封,数字为单数的患者纳入实验组,双数的患者纳入对照组,每组30 例。60 例患者中男性20 名,女性40名;年龄(55±1)岁,最小30岁,最大77岁。研究过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无患者脱落,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已通过济南市中医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病例收集及数据分析者各自独立。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失眠症诊断与治疗指南》[11]中制定的失眠诊断标准。①入睡潜伏期>30 min,觉醒次数>2 次,总睡眠时间<6.5 h;②每周发生3 次及以上,连续1 个月以上;③排除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等导致的继发性失眠。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12]中不寐的诊断标准。①入睡困难,睡后易醒且不能再睡,甚至彻夜难眠,早醒,夜梦多;②伴随白天神疲乏力、健忘、头昏头痛等症状;③病程超过4 周;④无妨碍睡眠的其他器质性病变和诱因。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国失眠症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失眠症的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不寐”诊断标准;③年龄18~80 岁之间,性别不限;④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认真配合研究者。
1.4 排除标准
①孕妇或哺乳期妇女;②有严重精神障碍疾病病史;③有心脑血管及肝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器质性疾病;④1个月内服用治疗失眠药物。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误纳入者;②对针灸针或睡眠监测仪电极片过敏;③出现晕针等不良反应;④治疗过程中同时自行选择其他治疗。
1.6 治疗方法
1.6.1 对照组
选穴:根据高树中、杨骏《针灸治疗学》[13]制定。取穴:申脉、照海、神门、三阴交、安眠和四神聪,除四神聪外均双侧取穴。操作:患者采取仰卧位,暴露并消毒针刺穴位。术者右手持针,申脉、照海、神门穴直刺10~15 mm,三阴交、安眠直刺25~40 mm,四神聪平刺15~20 mm,平补平泻,得气为度。留针60 min 后出针。
1.6.2 实验组
选穴:百会、四神聪、安眠、内关、神门、通里、阴郗、灵道、三阴交、太溪和太冲,除百会、四神聪外均双侧取穴。操作:患者采取仰卧位,暴露并消毒针刺穴位。持针从灵道穴向神门穴方向与皮肤呈15°透刺,进针深度为50 mm,得气并使针感沿经络循行方向放射。太冲、太溪、内关直刺15~30 mm,三阴交、安眠直刺25~40 mm,百会、四神聪平刺15~20 mm。平补平泻,得气为度。留针60 min后出针。
对照组和实验组均为每日治疗1 次,连续6 次为1 个疗程,1 个疗程后暂停1日,继续下1 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1.7 观察指标
采用思澜科技PSM100A 便携式呼吸睡眠检测仪(可检测整夜睡眠呼吸、心率变异性),分别于治疗前1 d、治疗结束后第2天监测并记录数据。
①睡眠情况:包括入眠时间、TST(总睡眠时间)、Stable持续时间、Unstable 持续时间、REM 持续时间、觉醒总次数、睡眠有效率共7 项指标;②心率变异性(HRV)包括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两个部分[14]。本研究取频域分析数据:TP(总功率)、HF(高频功率)、LF(低频功率)、LF/HF(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之比)共4项指标。
1.8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5]制定的不寐疗效标准。痊愈:夜间睡眠恢复正常或睡眠时间>6 h,睡眠质量高;显效:睡眠时间增加2 h以上,睡眠明显改善;有效:睡眠时间增加2 h以内,睡眠稍有改善;无效:治疗后失眠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1.9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5.0 软件分析数据。前后差值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方差齐时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两组中位数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两组睡眠检测仪数据比较
入眠时间、总睡眠时间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Stable 符合正态分布,方差不齐,采用t′检验;Unstable、REM 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采用t检验;心率变异性指标TP、LF、HF、LF/HF 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以上指标治疗前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可比性。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睡眠情况比较
治疗后,组内比较显示:对照组入眠时间降低,总睡眠时间、Stable 持续时间、睡眠有效率均提高(P<0.05);实验组入眠时间、觉醒次数均降低,总睡眠时间、Stable 持续时间、REM 持续时间、睡眠有效率均提高(P<0.05)。组间比较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入眠时间更短,总睡眠时间更长,Stable 持续时间、REM 持续时间延长,睡眠有效率提高(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睡眠情况比较[±s,M(P25,P75)]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睡眠情况比较[±s,M(P25,P75)]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2)P<0.05。
组别实验组例数30对照组3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入眠时间(min)48.50(35.25,71.25)21.25(15.75,31.62)1)2)47.25(32.55,66.75)38.98±13.371)总睡眠时间(min)312.00(223.38,369.63)373.23±57.341)2)280.44±94.61 303.77±69.751)Stable持续时间(min)50.84±38.53 95.03±44.671)2)49.36±20.88 68.65±26.381)组别实验组睡眠有效率(%)0.70(0.60,0.75)0.82(0.75,0.85)1)2)0.69(0.55,0.76)0.74(0.66,0.78)1)例数30对照组3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Unstable持续时间(min)193.66±72.85 191.14±47.52 168.34±42.61 173.76±43.76 REM持续时间(min)66.36±24.53 87.05±16.561)2)62.10±31.99 61.36±27.85觉醒总次数(次)20.03±6.57 15.00(11.75,18.00)1)17.97±5.34 15.53±4.68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RV比较
治疗后,组内比较:实验组TP、LF、HF、LF/HF均升高(P<0.05);对照组TP升高(P<0.05),LF、HF、LF/HF差值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P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LF、HF、LF/HF均升高(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RV比较[±s,M(P25,P75)]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RV比较[±s,M(P25,P75)]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2)P<0.05。
组别实验组LF/HF 0.66(0.56,1.16)1.30±0.501)2)0.75±0.33 0.76±0.30例数30对照组3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TP(ms2)1 092.00(627.75,1 872.75)1 155.00(701.25,2 055.00)1)1 091.50(636.00,1 859.00)1 165.50(723.25,1 993.25)1)LF(ms2)234.50(144.00,492.25)562.00(389.75,809.00)1)2)269.00(174.50,381.75)247.00(163.25,463.00)HF(ms2)334.50(246.50,489.50)444.00(330.50,617.25)1)2)330.00(270.75,493.75)320.00(266.25,509.00)
2.4 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8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治疗后两组患者总疗效比较
2.5 两组患者安全性评价
实验组有1 例因空腹出现心慌,进食后缓解;对照组有1 例因恐惧出现头晕、冒冷汗,休息后缓解。可见两种治疗方案安全性均高。
3 讨论
失眠的中医病名是“不寐”,认为其是阳不入阴所引起的,是一种以经常不易入寐为特征的病证。轻者入寐困难,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寐。不寐病位在心,与肝、脾等脏腑密切相关。人之寤寐状态与人体阴阳消长变化密切相关,如《灵枢》所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表明阳气耗尽、阴气充盛则人可入眠,阴气耗尽、阳气充盛则人处于觉醒状态[16]。“透针安神”针法以调和阴阳为法,滋阴抑阳,旨在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从而治疗不寐。
笔者在前期临床中发现,透针疗法能够增强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比较常规针刺一针一穴,能够减少进针次数,减轻患者痛苦,且具有更好的疗效[17]。灵道为手少阴心经经穴,通里为手少阴络穴,阴郗为手少阴郗穴,神门为手少阴输、原穴。从灵道穴向同侧神门穴方向透刺,一针四穴,得气并使针感沿经络循行方向放射,以补益心脾、养心安神。“透针安神”针法使卫气便能得以重入于阴,阴平阳秘,则人体可正常寤寐。对比治疗前后两组睡眠情况可见,两组在治疗后入眠时间均降低,总睡眠时间、睡眠有效率、Stable持续时间均提高,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针刺有利于减轻患者入睡困难情况,提高患者总睡眠时间及稳定睡眠时间以改善失眠,且“透针安神”针法效果更佳。实验组觉醒次数降低,REM 持续时间增多(P<0.05);表明“透针安神”针法可改善患者睡眠连续性差的情况,同时能提高机体代谢、加深睡眠。综上所述,“透针安神”针法能有效缩短入眠时间,延长总睡眠时间,使睡眠连续性增强,同时可调整睡眠结构、加深睡眠。
HRV 是检测人体自主神经功能的有效无创指标。本研究的频域分析是采用自递归法(AR)将心搏间期变化转变为频谱计算功率谱密度(power spectral density,PSD)。TP 反映植物神经总能量,HF 提示与呼吸活动高度相关的迷走神经活动[18],LF 反映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复合调节作用[19],LF/HF 表达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状态[20]。两组患者治疗后TP 均升高,提示针刺治疗提高了自主神经功能。研究组LF、HF 以及LF/HF 均升高(P<0.05),提示患者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张力均提高且平衡状态得到良性调整。可见,“透针安神”针法能提高机体植物神经活性,提高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张力及调节二者平衡从而改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本研究仍存在的不足之处:①临床研究的样本量较小,统计学差异不明显;②HRV 分为频域和时域分析等多项指标,本研究仅观察了4 项;③在睡眠结构的改善方面仍存在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