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肺炎患者血清降钙素原、脂肪酶、D-二聚体及氨基末端脑钠肽水平与心肌损害程度的关系
2022-05-27曲石敏施晨倩荆翠翠
马 为,曲石敏,施晨倩,荆翠翠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 100038)
重症肺炎是临床致死率最高的感染性疾病,不仅造成常见的严重呼吸系统症状,还可引发肺实质感染,并发毒血症、菌血症、心肌损害、休克等多脏器损害[1,2],进而导致病死率增加。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伴随心肌损伤酶谱的血清学指标变化,分析重症肺炎进展过程中伴发心肌损害,可为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3]。降钙素原(PCT)为常见的炎症特异指标,在急慢性感染中可检测到其水平升高;脂肪酶(LPS)是人体广泛分布的一种氨基酸糖蛋白,参与并控制脂蛋白代谢、脂肪重建等过程,血清LPS升高预示胰腺机能失调,也是危重患者心、脑等器官损害的高危因素;病原体感染可干扰纤溶凝血系统,导致D-二聚体(D-D)升高;氨基末端脑钠肽(NT-BNP)为常见心肌损伤标志物[4~6]。当患者出现心肌损伤或坏死时,上述指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本研究探讨上述血清指标在重症心肌损害中的作用,总结预测、应对重症肺炎心肌损害的有效手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7年4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96例重症肺炎患者,纳入标准:符合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标准[7];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肝肾功能异常;存在冠心病等心脏基础疾病;妊娠期女性;长期应用激素类药物、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心肌损害标准[8]:有胸闷、心悸、心前区不适等症状,心电图检查可见ST-T段改变、QRS波压低,同时伴随心肌酶学指标改变。其中合并心肌损害者62例(心肌损害组),未合并心肌损害者34例(非心肌损害组)。选择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50例为健康对照组,排除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心肌损害组男35例,女27例,年龄72~92岁[(79.87±6.42)岁];非心肌损害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70~95岁[(80.33±4.22)岁];健康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67~94岁[(68.87±10.42)岁]。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采血分离血清,采用罗氏全自动分析仪测定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肌钙蛋白T(cTnT);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PCT;比色法测定LPS;乳胶免疫比浊法测定D-D;化学发光法测定NT-BNP,试剂盒均来自美国DPC。
1.3 观察指标比较三组血清心肌损害指标LDH、CK-MB、CK、cTnT及PCT、LPS、D-D、NT-BNP水平,正常值范围[9~11]:LDH:135~215 U/L;CK-MB:<24 U/L;CK:18~198 U/L;cTnT:20~130 pg/ml;PCT:<0.5 μg/L;LPS:20~180 U/L;D-D:<200 ng/ml;NT-BNP:<100 pg/ml。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三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心肌酶指标比较心肌损害组、非心肌损害组、健康对照组血清LDH、CK-MB、CK、cTnT水平均依次降低(P<0.05),见表1。
表1 三组心肌损害指标比较
2.2 三组PCT、LPS、D-D、NT-BNP水平比较心肌损害组、非心肌损害组、健康对照组血清PCT、LPS、D-D、NT-BNP水平均依次降低(P<0.05),见表2。
表2 三组PCT、LPS、D-D、NT-BNP水平比较
2.3 重症肺炎患者合并心肌损害的影响因素分析
PCT、LPS、D-D、NT-BNP是重症肺炎患者心肌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3 重症肺炎合并心肌损害的影响因素分析
2.4 重症肺炎患者PCT、LPS、D-D、NT-BNP水平与心肌损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重症肺炎PCT、LPS、D-D、NT-BNP与LDH、CK-MB、CK、cTnT均呈正相关(P<0.05),见表4。
表4 重症肺炎PCT、LPS、D-D、NT-BNP水平与心肌损害指标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重症肺炎是由多种机制共同参与的危重肺部感染性疾病。重症肺炎伴随免疫紊乱及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等改变,病原微生物引发的肺部炎症持续扩散,全身炎症反应导致心脏等其他脏器炎症性损伤,多脏器损伤又进一步加重上述病理过程[12]。若未予以及时有效干预,心肌损害可发展成为心力衰竭,进一步增加治疗难度,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与重症肺炎患者心肌损害有关的血清学指标,为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方向[13]。
有学者提出超敏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作为重症肺炎病情评估的辅助指标,但此类指标受诸多因素影响,尤其是免疫力低下的高龄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导致诊断准确率低[14]。PCT是细菌内毒素诱导下产生的蛋白质,在全身细菌感染时其血液中含量大量增加,而在微感染、慢性炎症状态下其含量无明显波动。研究表明,PCT与炎症反应程度密切相关,且随着炎症的控制,PCT也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因此该指标对判断全身感染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15]。在机体发生感染时,PCT大量合成并释放入血,血清中PCT水平异常升高则意味着包含心肌在内的机体结构正在发生炎症性损伤[16]。根据本研究结果,PCT水平在重症肺炎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中,及重症肺炎合并心肌损害者与未合并心肌损害者中均表现出显著差异,提示PCT水平升高与重症肺炎心肌损害密切相关,这一结论与既往研究一致[17]。LPS是以胰腺为主要来源的氨基酸糖蛋白,LPS升高,则机体应激与炎症反应加剧,进而对心肌细胞产生损伤。通常在重症患者尚无胰腺损伤组织学证据时,便已出现胰腺外分泌功能损伤,提示患者可能存在胰腺功能失调,因胰酶大量入血,可致心肌损害,甚至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18]。研究发现,LPS可致心肌细胞肥大,诱导单核巨噬细胞释放一系列炎症细胞因子,造成心肌损伤[19]。本研究结果显示,重症肺炎患者血清LPS升高,且合并心肌损害者升高更为显著,进一步表明LPS与重症肺炎心肌损害密切相关。
D-D是血液中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重症肺炎患者体内病原体可激活凝血系统,表现为D-D升高,可预示心肌缺血性损伤、坏死[20]。本研究中血清D-D在三组中有显著差异,证实其水平与重症肺炎患者心肌损害有关。NT-BNP是一种灵敏度较高的感染标志物,在感染早期即可检测到血清中其水平异常升高,且其半衰期长,生物稳定性高,可作为评估病情的理想血清标志物[21]。根据既往研究,重症肺炎患者NT-BNP过度分泌可能与心脏并发症的发生有关,同时意味着心力衰竭发生风险增加[20]。本研究中NT-BNP在三组中有统计学差异,表明NT-BNP的变化与重症肺炎的发生有关,且合并心肌损害的患者变化更为显著,可能与重症肺炎患者合并呼吸衰竭、心脏受累,机体缺血缺氧而引发功能紊乱与代谢异常有关。Logistic分析显示,血清PCT、LPS、D-D、NT-BNP是重症肺炎患者心肌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发生心肌损害的独立预测指标。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CT、LPS、D-D、NT-BNP与LDH、CK-MB、CK、cTnT均呈正相关,进一步表明血清PCT、LPS、D-D、NT-BNP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重症肺炎患者心肌损害程度,临床可通过监测这些指标及早发现心肌损害,并实施针对性的干预。
综上所述,血清PCT、LPS、D-D、NT-BNP可预测重症肺炎心肌损害及心肌损害程度,检测上述指标可提高早期预警能力,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