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型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及使用情况研究
2022-05-27刘思洁
刘思洁
0 引言
2018 年中央组建文化和旅游部提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对乡村旅游和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视。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型乡村的公共服务设施,作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的载体,能够同时服务于村民和游客,在提升村民文化意识的同时,使游客获得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体验,打造宜居宜游的乡村文化氛围,但关于其建设与配置目前缺少相应的研究。
目前在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有文旅融合发展与旅游型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两方面。一些学者对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的融合进行了探索。陈小英,曾志兰(2020)认为,两者的设施功能、服务对象、服务方式存在交叉,融合难度较大。李国新,李阳(2019)提出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嵌入旅游景区、乡村旅游服务中心等。蒋昕,傅才武(2020)对公共文化服务促进乡村文旅融合内生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研究,旨在以公共文化服务构建主客共享的文化空间。在旅游型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面,学者们大多同时考虑了游客和村民的需求。王瑞琪(2017)将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旅游型小城镇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和一般性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得到八大公共服务设施。刘心怡(2017)基于生活圈理论并结合空间分析技术,对休闲旅游类城郊型乡村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包括城乡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基础性旅游服务设施。
1 树山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及使用现状
1.1 树山村概况
通安镇树山村位于大阳山北,苏州西部,占地5.2 km,现有472 余户、1 700 余人。自然环境优美,生态农业发达,空间上形成“三山五坞四条浜”的布局。2012 年起,彭锐等驻村设计师对其进行“陪伴式乡建”规划,南侧保留自然村风貌,北侧进行现代化旅游产业建设,引入酒店民宿等。树山村拥有大石文化、山守文化等特色文化,依托文化发展生态旅游,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1.2 树山村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及使用情况
1.2.1 行政管理设施
村委会设置在村落组团的西侧,为村民提供社保、计生、民政等服务,以满足对村民日常生活的行政管理要求,是村民使用频率较高的设施,不为游客提供服务。
1.2.2 信息服务设施
如图1 所示,信息服务设施包括游客中心、公共导览服务屏及导视牌,主要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旅游接待、文化宣传等服务。公共导览服务电子屏呈点状布置,但使用效率极低,电子屏幕有损坏现象。导视牌在各个路口及主要出入口均有布置,指向明确,较为美观清晰,包含各个自然村的名称与文化历史介绍,较好地融入了历史文化元素,方便游客使用。
图1 树山村信息服务设施空间分布
1.2.3 交通服务设施
停车场在北侧游客中心及南侧自然村落均有布置。北侧停车场面积较大,紧邻主路入口与游客中心,与集散广场相结合。南侧停车场沿串联起自然村落组团的主路两侧分布,面积很小,呈分散式布局。停车场设置明显不满足使用需求,高峰时期由于车位不足,出现停车占用道路的情况。内部道路硬化铺装情况较好,但由于道路比较狭窄,存在错车困难,人车混行等情况。尤其旅游旺季,形成拥堵,不方便居民与游客的使用。木栈道沿主路和上山路均有铺设,铺设木栈道的区域,人车分行,有利于交通的组织,方便游客和居民的出行。
1.2.4 商业金融设施
餐饮住宿类服务设施主要有农家乐、民宿、酒店等形式。部分高定位的精品民宿与度假酒店,较好地融合了温泉、苏绣、苏式生活等文化元素,但一部分村民自宅改建的农家乐和民宿,存在自发性与随意性,缺失地域文化特色,流于俗套,不能为游客提供更有品质与特色的文化体验。
商业市集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规划性的,设置于大石坞的路口,设计成“亭”、“棚”两种空间形式,收取摊位租金;另一种是自发性的,村民在路口或自家果园门口,支棚摆摊,沿线型道路散点分布,自由度灵活度高,具有市井生活气息。
文化创意街区位于北侧规划的树山商业广场,包含乡村双创中心、乡村音乐会客厅、树山村口售卖点等商业文化设施。
1.2.5 文体娱乐设施
文化类设施包括介石书院(苏州图书馆分馆)和云雾书房(新华书店分店),介石书院在杨梅采摘季由于封山无法进入,云雾书房也并未开张。
体育类健身场地有两处,室外篮球场一处,位于人流量较大的主要道路两侧,有较多的村民与游客在此停留活动。树山公园位于北侧游客中心附近,大门紧锁,几乎没有游客与村民进行互动。
公共游憩设施主要是凉亭,路边修建的亭子为村民提供公共活动的空间,也有游客在此休憩,由于人的停留,亭子旁出现了自发性的商业摊位,较好地实现了村民游客共享。
1.2.6 安全保障设施
山脚下主路边设有森林防火器材仓库,未配备供村民使用的卫生站,在北侧游客中心设有医疗救助服务站,但是可达性相对较弱。
1.2.7 环境卫生设施(垃圾站、公共厕所)
垃圾回收站与生态环保小屋结合设置,在树山村内布置有3 处,较好地为村民和游客提供服务,同时起到垃圾分类科普文化宣传作用。除此之外,较多的垃圾桶都采用了分类回收。公共厕所在各村落均有设置,卫生条件较好,基本满足游客使用需求。
1.3 树山村部分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愿景与使用偏差分析
这里研究的部分公共服务设施,基于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侧重于能够同时服务于村民和游客,能够同时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公共服务的设施。在规划中,这些公共服务设施致力于整合当地的公共文化资源,举办商业文化活动,使村民和游客在此共享资源、共用设施。表1 展示了资料中的前期规划愿景与使用现状的偏差,具体分析如下。
表1 树山村部分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愿景与使用偏差
(1)空间布局不合理。商业金融设施中的双创中心与音乐会客厅位于北侧广场,距离南侧村民和游客活动较多的村庄聚落较远,可达性不强。
(2)管理经营不善。游客中心的文化展厅,并未开灯,展示效果较弱;云雾书房的经营者关门停业;文创产品售卖的窗口也紧锁大门,文化产品辨识性低、文化创意机制缺位。
(3)未真正考虑人群需求,略显形式化。双创中心并未面向村民与游客开放,更像是一个形式化的摆设,使用率极低。
(4)宣传不到位。许多村民和游客并不了解北侧商业广场的公共服务设施及能够提供的公共服务,不会抵达北侧商业广场。
2 树山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评价
通过田野调查,运用观察法,从两个方面对树山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行评价。一是基于村民与游客的使用情况,通过目标服务对象与实际使用对象之间的偏差,评价树山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二是通过对部分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愿景与实际使用的偏差,评价树山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程度。
表2 中,目标服务对象与实际使用对象重合度高的,说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较为合理,尤其是村民与游客能够共同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具有很高的使用效率。实际几乎无人使用的服务设施,则存在建设不合理的情况。
表2 树山村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情况分析
2.1 树山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合理性
(1)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良好,信息服务、交通服务设施健全。(2)文体娱乐设施中的健身场地与公共游憩空间建设良好,使用率较高。(3)商业金融设施多层次、多样化,提供多元的服务。(4)环境卫生设施配置齐全,乡村环境整洁。
2.2 树山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不足
(1)交通服务设施中,停车场配置面积不足。(2)个别信息服务设施利用率低下。(3)商业金融设施中,创意街区使用率极低,没能经营运转。(4)文体娱乐设施中的书店、书院,未能正常使用。
2.3 树山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程度评价及反思
口号响亮,愿景良好,为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进行了比较健全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场地硬件环境良好。但是大部分存在经营不善、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不能真正的实现运营。比如书房、书院,未对村民的文化教育与游客的旅游文化氛围营造起到真正的作用,常处于歇业状态。位于树山创意街区的乡村双创中心、树山音乐会客厅,更像是形式上的名片与口号,实际上少有人使用。研发的文创产品,由于旅游商品售卖点的关闭,也并没有渠道购买。
3 结语
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行政管理、交通服务、环境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能够打造优质的空间环境,满足村民和游客对乡村“宜居宜游”的需求。其次,商业金融和文体娱乐类公共服务设施同时服务于村民与游客,能够构建主客共享的公共空间与精神场所。在旅游型乡村,对上述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规划与配置,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的必要举措。
在旅游型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过程中,如何融入文化元素,更好地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和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仍然是规划师与设计师们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通过对树山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深入调研,可以发现部分经过规划设计的、旨在增强文化功能的公共服务设施,存在运营困难、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这对日后旅游型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与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从物质空间的层面进行设施的配置与设计,更要从居民与游客的实际需求出发,对设施的后期运营与实际使用进行考量与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综合规划,才能更好地促进旅游型乡村的发展,为村民与游客提供更高品质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