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质焦虑与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关系:有中介的调节效应
2022-05-27屠家宝
屠家宝
[摘 要] 目的:探究特质焦虑对就业压力的影响,建构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着力研究消极应对和实习经历在两者关系中所起的作用。方法:使用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特质焦虑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618名大学生进行检测。 结果显示:(1)特质焦虑、就业压力与消极应对两两之间显著正相关;(2)特质焦虑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还通过消极应对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3)实习经历在特质焦虑对就业压力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相较于有实习经历的大学生,特质焦虑对没有实习经历大学生就业压力影响的作用更大。结论:大学生的特质焦虑、消极应对均对其就业压力产生影响;实习经历是特质焦虑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干扰性因素。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压力;简易应对;特质焦虑;实习经历
[中图分类号]G444;G416 [文献标志码]A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2021届毕业生总规模再创新高,达909万,同比增加35万。[1]就业压力成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2]7由于对就业政策解读不到位、求职信息获取渠道少、缺乏求职技巧,在求职时面临岗位缩减、竞争压力大等问题,不仅产生“慢就业”“不就业”等回避性现象,还容易导致迷茫、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等身心变化,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就业压力”亦称“就业心理压力”,是指个体面临求职、择业时受内部或外界就业压力源影响而引起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应激过程。[3]378有研究表明,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存在关系,大学生感受到的就业压力越大,他们体验到的抑郁和焦虑情绪越强烈。[4]58[5]60就业压力、积极应对方式与消极应对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6]277,就业压力直接影响其近期的焦虑水平。[7]5学者们借助刺激理论、反应理论及相互作用理论等,分析引起压力的应激物及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特质焦虑是相对稳定的、作为一种人格特质且具有个体差异的焦虑,是一种习得的行为倾向。研究表明,特质焦虑水平高的人更多的采用回避型策略,而特质焦虑水平低的人则更多的使用解决问题的策略。[8]892有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状态焦虑、特质焦虑[9]1026,这与毕业生面临更大的压力有关。而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 他们的特质焦虑就越低。[10]230可能对就业压力的易感性降低,更有自信寻求缓解压力的方法。本研究探讨特质焦虑与就业压力之间关系,排除由于就业形势严峻等特定情境导致的大学生应激而表现出随着时间和环境改变的状态焦虑。目的是探讨宜采取何种途径干预这部分大学生,使其减轻就业压力,促进心理健康。提出假设H1:
假设H1:大学生特质焦虑预测就业压力。
应对方式是指个人在遭受应激事件及应激环境时采取的各种手段及具体的应对活动。[11]301解亚宁将应对方式分为消极和积极应对两个维度。大学生就业压力越大,越倾向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4]4[12]54,积极的应对方式与焦虑呈显著负相关,而消极的应对方式与焦虑呈显著正相关。[13]2毕业生积极应对就业压力,避免或减少使用消极应对方式,能够有效缓解毕业生的就业焦虑。[14]66
综上,本研究将就业压力作为因变量,提出研究假设H2:
假设H2:消极应对在特质焦虑对就业压力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另外在求职中,拥有相关实习实践经验无疑是有利的,但毕业生认为找实习过程比较困难的环节是辨别实习机会的真伪(59.4%)和从庞杂资料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57.1%)[15],缺少实习经验与实习中的困难促使毕业生产生焦虑不安的心境,特别是在人格特质上具有焦虑的大学生,会加重就业压力的程度,提出研究假设H3:
假设H3:实习经历在“特质焦虑→消极应对→就业压力”之间起调节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方便抽样法,以H市三所本科院校723名大四学生为被试,获得有效问卷618份,有效率为85.48%。其中男生257人(41.59%),女生361人(58.41%),师范生272人(44.01%),非师范生346人(55.99%),城镇生源258人(41.75%),乡村生源360人(58.25%)。
(二)研究工具
1.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
采用陈宇红等人编制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16]34共59个项目,包含六个维度:职业素质评价、就业竞争环境、自我认识与定位、就业心理预期、缺少求职帮助、专业供求矛盾;使用5点计分法,被试得分越高表明压力越大。在本研究中,该问卷及其各维度信度都在0.70以上,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
2.特质焦虑量表
状态-特质焦虑量表由Spielberger等人编制,其中特质焦虑分量表用于评定人们经常的情绪体验。该分量表共20个题目;使用4点计分,“1”表示完全没有,“4”表示非常明显,凡正性情绪项目均为反向计分。计算该量表总分,分数越高特质焦虑的程度越深。在本研究中,中文版特质焦虑分量表[17]156的Cronbach'α系数为0.82。
3.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采用解亚宁修订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18]53。共有20个条目,分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为4点计分。在本研究中,积极应对方式分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9,消极应对方式分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78。
4.社会人口学问卷
采用自編问卷获取样本的人口学信息,包含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是否师范生、是否有实习经历等。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Hayes的SPSS宏插件PROCESS[19]3353.5进行中介、调节效应的检验。
三、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在采用匿名填写、部分项目反向计分等方法控制共同偏差的基础上,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进行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结果表明,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有28个,第一个因子累计解释变异量为17.59%(明显小于40%),故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人口学方面的差异
师范生的就业压力总分和特质焦虑总分明显高于非师范生,差异显著(t=3.29,P<0.001;t=3.62,P<0.001)。在职业素养压力、求职竞争压力、就业心理预期压力与专业供求矛盾压力方面,师范生与非师范生表现出显著差异。均表现为师范生压力大于非师范生。女生的就业压力总分和特质焦虑总分明显高于男生,差异显著(t=3.29,P<0.001;t=3.62,P<0.001)。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测验中,各维度均表现为女生的压力高于男生;来自乡村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显著高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t=4.57,P<0.001);非独生大学生就业压力和特质焦虑分数显著高于独生大学生(t=4.63,P<0.001;t=2.56,P<0.05)。
(三)变量的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就业压力与特质焦虑、消极应对之间两两均呈显著正相关,性别与特质焦虑、就业压力间呈显著正相关。所有数据在进一步分析之前均进行标准化处理。
(四)中介和调节效应检验
据表1,性别与特质焦虑、消极应对、就业压力相关显著,故在构建模型时将性别作为控制变量。采用Andrew F.Hayes编制的PROCESS宏插件中的Model4进行中介模型检验,将特质焦虑为自变量,消极应对为中介变量,就业压力为因变量。结果表明,特质焦虑显著正向预测就业压力(β=1.35,P<0.001) ;消极应对显著正向预测就业压力(β=1.17,P<0.001);特质焦虑显著正向预测消极应对(β=0.10,P<0.001)(见表2)。通过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重复抽样5 000次)进行检验,直接效应和消极应对的中介效应的95%置信区间均不含0,结合效应占比得知,消极应对在特质焦虑与就业压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见表3)。
其次,先后采用Andrew F.Hayes编制的PROCESS宏插件中的Model 8和Model 5、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重复抽样5 000次),进行检验。调节效应检验表明(见表4),特质焦虑显著正向预测就业压力(β=0.34,P<0.001),特质焦虑与实习经历的交互项显著负向预测就业压力(β=-1.43,P<0.01),说明特质焦虑对就业压力的影响受到实习经历的调节。对实习经历在特质焦虑与就业压力之间的调节作用进行简单斜率分析,结果发现,当个体有实习经历时,βsimple=1.56,SE=0.18,P<0.001;当无实习经历时,βsimple= 0.17,SE= 0.51,P= 0.75 >0.05。与有实习经历的个体相比,特质焦虑更容易使没有实习经历的个体产生就业压力。特质焦虑与实习经历的交互项不能预测消极应对(β=-0.0012,P=0.94>0.05),说明特质焦虑对消极应对的影响不受实习经历的调节。
四、讨论
(一)社会人口学上的差异
师范生的就业压力总分和特质焦虑总分明显高于非师范生,均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在职业素养、求职竞争压力、就业心理与专业供求矛盾等维度的差异亦是如此。这与唐蕾等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20]59,可能是由于采用的施测量表不同、研究对象所在地区不同、测试对象年级不同及测试时间不同等,致使就业压力总分和维度上,在是否师范生在存在差异。推测因为疫情防控等外部原因,对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要求提高,很多民营中小学教育机构缩减招聘人数,使这部分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的能力减弱,促使师范生集中考编或分流到受影响较小的岗位求职,招聘岗位相对集中,竞争激烈引起就业压力。本研究调查的被试就业期望表明,有53.49%师范生希望从事有编制的教师岗位。师范生毕业前需要获得教师资格证以便获取参加教师编制考试的资格,而编制考试的较低录取率可能使其产生焦虑,进而采取消极应对方式,以致加深就业压力的程度。提高师范生心理韧性能够帮助他们提高职业成熟度水平[21]103,准确研判就业形势,面对求职挫败保持乐观心态,避免盲目从众过“独木桥”,引导形成科学的职业价值观,理性正确对待择业,有利于缓解焦虑情绪,以减轻就业压力。
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总分和特质焦虑总分明显高于男大学生,这与吴文峰[22]95、戴斌荣[23]1727等人的研究结论相似,在就业压力上各维度均表现为前者的压力高于后者。依据CPT相互作用理论,个体与对外部环境、应激事件的评价决定了应激反应的发生。可能的解释是就业环境、就业岗位对待女性应聘者有一定限制,女大学生由此获得自身竞争力弱的评价,而这又是其无能为力的方面,于是产生压力。另外,由于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女大学生对自我求职能力、职业素养、人职匹配程度等估计不足,容易使自我效能感降低,随之特质焦虑的程度就越深,对压力的易感性越高。启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思政工作者应注重对女大学生职业规划、自我定位、择业就业观、求职能力等方面的帮扶,通过综合考量气质、性格、兴趣、职业价值观等要素,为其岗位提供有效指导,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减轻压力,缓解焦虑等情绪。
来自乡村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显著高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非独生大学生就业压力和特质焦虑分数显著高于独生大学生,均与唐蕾[20]58-59等人的结果类似。乡村生源大学生相比城镇生源大学生在城市求职时拥有的人脉资源少,在面对择业就业产生迷茫时,受到来自家庭等方面的社会支持少,或者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少;加上他们承受着家乡社会关系的较高期望,无形中促使其寻找高薪职业,自我认识与定位不足而盲目求职容易失利受挫,进一步导致就業压力加剧。非独生大学生与乡村生源大学生就业压力来源类似,更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因此,高校就业创业教师、心理健康工作者需要关注乡村生源和非独生大学生,开展毕业生求职心理健康讲座或心理疏导,给予更多的社会支持,确定科学实际的求职目标,制定具体的求职方案,提供更丰富的岗位信息,帮助其有针对性地求职就业。
(二)特质焦虑与大学生就业压力间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特质焦虑与就业压力呈正相关,在控制性别变量后,特质焦虑显著正向预测就业压力,特质焦虑得分越高的个体,越容易导致就业压力。就业压力本质是个体的应激状态,就业压力愈大感受到的抑郁、焦虑愈强。另一方面,特质焦虑区别于状态焦虑,个体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焦虑不安,更易在择业求职时表现出焦虑和压力。为此,需要准确区分大学生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摸排特质焦虑的大学生群体,并监测和评估大学生焦虑水平变化趋势,适时采取干预措施。例如开展团体辅导或求职模拟,提高大学生求职技能,增強自我效能感,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焦虑;通过形势与政策解读,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当前就业形势,树立科学的择业就业观,正确对待求职失利,降低焦虑易感性,以减轻就业压力。
(三)消极应对在特质焦虑与大学生就业压力间的中介效应验证
以往研究表明,大学生就业压力越大,越倾向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6]279本研究发现,特质焦虑显著正向预测消极应对,说明高特质焦虑的个体更倾向于采取消极应对,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高特质焦虑的大学生对就业压力等应激源更加敏感,而经历较多负性情绪体验时,若采取回避型策略则可以暂时消弭由此带来的不愉快的心理感受,从而得到保护,但不利于长久有效地减轻压力。
另外,特质焦虑大学生还通过消极应对加剧就业压力,如上所述,消极应对只能暂时缓解负性情绪体验,但不能完全消除。根据相互作用理论,外界就业形势、岗位需求、竞争激烈是客观事实,主观逃避并不能消解外部影响;消极应对在特质焦虑对就业压力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四)实习经历在特质焦虑与就业压力间的调节作用验证
特质焦虑对就业压力的影响受实习经历的调节。实习经历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特质焦虑对就业压力的负面影响。这与特质焦虑的人格特质和实习经历的作用有关。对有实习经验的个体来说,对就业形势、岗位职业素质要求的认识更为客观具体,更能够准确进行人职匹配。即使在求职过程中产生身心应激,实习经历在求职中的客观优势及相对娴熟的专业能力使其更有信心准备后续应聘,避免采取消极应对方式;因为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特质焦虑存在负相关[10]230,即实习经历增强个体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从而减弱其焦虑程度,进而能有效避免消极应对的产生,最终表现为特质焦虑对就业压力的影响减小。
因此,就业指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校外导师、心理健康教师等师资队伍有必要协作开发实习与求职就业指导课程,打通实习前的职业素质储备教育、求职模拟演练实践教育、择业就业观的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树立用人单位需求导向,强调校企双方对毕业生实习进行有效的诊断性评价、过程性等评价;完善实习生考评制度,督促自查与反思,切实提高实习效果;综合各方实习资源,优化实习基地的共建,开展深度沉浸式毕业实习[24]1917等。如在师范生实习前,端正实习态度,传授听评课、观察等具体方法,储备在实习过程中所需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以期获得更有效的实习经验,减少学生因对实习重要性认识不足及无目的实习而导致的较弱的实习效果而加大对就业压力的影响。
五、结论
特质焦虑对大学生就业压力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消极应对在特质焦虑对大学生就业压力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实习经历调节作用于特质焦虑对就业压力间的路径。本研究结果有利于揭示特质焦虑是如何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以及特质焦虑在什么条件下对就业压力的影响更显著。学校、实习基地协同开展毕业实习,通过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用人导向、评价考评等途径提高毕业实习效果,毕业生重视实习有利于减少特质焦虑对就业压力的影响,这对高校教育工作者及毕业生有针对性地降低就业压力具有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新华社.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909[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606/2021/tqh_210513/mtbd/202105/t20210513_531310.html,2021-06-06.
[2]车文博,张林,黄冬梅,等.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的调查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03):3-9.
[3]刘芷含.大学生就业压力与主观幸福感:双向中介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02):378-382.
[4]陈宇红.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5]朱红强.人格坚韧性在就业压力与情绪反应之间的调节作用[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6]孟勇,张磊,张慧.大学生就业压力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2(04):277-279.
[7]崔妍.就业压力对大学应届毕业生焦虑情绪的影响: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D].长春:吉林大学,2011.
[8]Raffety Brian D.and Smith Ronald E.and Ptacek J.T..Facilitating and debilitating trait anxiety,situational anxiety,and coping with an anticipated stressor:A process analysi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7(4):892-906.
[9]宁博,周典.大学毕业生状态与特质焦虑和睡眠质量对寻求心理帮助态度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20(07):1026-1028.
[10]王才康,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特质焦虑、状态焦虑和考试焦虑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04):229-230.
[11]李金德,刘惠珍.中国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Meta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02):301-304.
[12]陈俊.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13]孫道凯,廖传景,余如英.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心理韧性与焦虑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作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06):114-120.
[14]柴丽红,张雷,柴星阳,等.高校毕业生心理弹性、应对方式与就业焦虑的关系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66-69+74.
[15]孙山,黄楚晰,顾鑫凤.找实习 近六成受访学生认为辨别实习机会真伪最困难[N].中国青年报,2021-08-26.
[16]陈宇红,江光荣.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的编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31-35.
[17]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156-160.
[18]解亚宁.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02):53-54.
[19]Jocelyn H.Bolin.Hayes,Andrew F.( 2013 ).Introduction to Mediation,Moderation,and Conditional Process Analysis:A Regression-Based Approach.New York,NY:The Guilford Pres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2014(3):335-337.
[20]唐蕾,徐芃,周子乔.基于相互作用理论的大学生就业压力研究——以广东地区高校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54-60.
[21]鲁玲,洪何苗.高等师范专业学生心理韧性与职业成熟度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2):97-104.
[22]吴文峰,卢永彪.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影响[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94-97.
[23]戴斌荣,周健颖,金爽.千名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11):1727-1730.
[24]赵晶,练玉银,杨巧媛.以学生为中心的预防医学本科实习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预防医学,2021(10):1917-1920.
[25]焦东亮,李艺婷,马猛弟,等.大学生线上学习情绪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1):76-83.
[责任编辑]甄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