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航天推进理论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探索研究

2022-05-27石磊金秉宁孙林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4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课程思政

石磊 金秉宁 孙林

摘  要:文章结合西北工业大学的“三航”办学特色以及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特色,充分挖掘航天精神的新时代价值,并将其融入“火箭发动机设计”和“发动机推力调节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教学中,围绕“教—学—听—看”四大环节,深入挖掘、利用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打造以“校情、国情、航天情”为主题的航天特色实践教学路线,以期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等多途径协调育人模式,使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航天精神指引,坚定学生投身航天强国建设的信念,深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和人生理想。

关键词:航天精神;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2-0136-04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就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只有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才能确保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始终以党和国家发展需要、社会需求为导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党领导高校工作的具体体现,也是开展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抓手[1]。课程思政则是将课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良好融合的重要途径,它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过程育人格局的形式,让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西北工业大学坚持“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以学者为要、以學术为魂、以责任为重”的办学理念[3],坚定贯彻“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育人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领军人才,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教学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4],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和期待,使学生具备健康体魄、高尚品格、广博学识、创新精神、全球视野与持久竞争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现状分析

(一)“课程思政”教育理念领会、执行不透彻

当前高校对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融合起来的教学理念理解、执行不够透彻,仍然以单一的思政课堂教学为主,教学内容也相对专深独立,未能与学生的实际专业结合起来。而且,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被集中安排在本科前两年的学习中,后续的学习则以专业课程学习为主,这无形中造成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断层”,连贯性不足[5]。

目前我国积极推广开展的“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并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而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方式。教师在课程和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有机、有效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在顶层设计上把思想政治培养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更要将其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更准确地说,“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而是要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在相关领域的德育功能,充分挖掘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思政素材,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专业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二)教学方式单一,思政教育融入深度欠缺

现阶段,高校对大学生课程的传授多关注于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培养,“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式教学较多,甚至存在“以教代学,照本宣科”的情况,在专业课知识传授过程中思政教育的融入深度严重不足,手段也不够丰富。此外,由于思政教育课程本身的哲理性较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缺乏,无法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对学生成长的助力作用。而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现阶段本科生普遍存在“自主学习能力欠缺”的问题,总习惯于传统的“教师中心”“书本中心”“知识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创新能力及主观能动性严重不足。

二、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与天然优势

(一)专业知识要“从航天中来,回航天中去”,行业精神更要“与中国航天同在”

课程思政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对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教学来说,首要的突破点就是对专业文化和精神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具体内容包括专业学科的国内外发展情况、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航天精神品质等,通过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穿插各种丰富的思政元素,洗礼和引导学生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说:“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作为西北工业大学的国防特色学科和双一流建设的基石学科,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为国家航天及国防系统输送了一大批高水平人才,对航天事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

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有着极为密切的航天应用背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有着大量鲜活的典型案例,这是航天精神与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课程思政融合的宝贵智库与天然优势。充分挖掘、梳理专业学科和典型案例的软实力,在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同时,也会在思想层面给学生带来润物无声的洗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提高其对专业的认同。因此,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应广泛地“从航天中来”,学生将知识积极融会贯通后也要深入应用于航天动力工程中去。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实践专业知识的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航天报国的信念也应时刻“与中国航天同在”。

(二)实现专业知识的及时更新,保持与时俱进的创新教学模式

当前,航天事业迎来了一个迅猛发展的黄金时期,各种新型航天动力技术不断涌现并快速发展,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以及创新应用急剧加强,使得知识更新周期大幅缩短,给课程思政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互联网+”时代下,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进大学生内心,就要把握好大学生这一受众群体的特点。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思想更活跃,探索欲强烈,也有着更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且对未知概念的探索手段也日益丰富。

因此,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极力避免当前广泛采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传授方式,摒弃照本宣科、闭门造车的教育理念。在当今教育教学环境疾如旋踵的时代,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合理融合思政教育的概念和思想:可以引导授课内容的更新和授课方式的创新,实现专业基础知识与最新工程应用的紧密联系,与时俱进;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体系的理解,尤其是像飞行器动力工程这样的专业课程,学生会对一些枯燥的专业词汇及复杂的发动机结构和系统具有抵触情绪,在枯燥的课堂学习和乏味的专业词汇中引入课程思政的内容,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提升学习效果;及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及学术动态,紧扣时代脉搏,密切联系学生实际,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引导性,使学生在重点把握主干知识、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充分结合最新的航天动力应用案例,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让专业知识的汲取不仅停留在概念层面,也可以进一步地对标实际工程应用,理解更加深刻。

(三)打通创新链路,一体化贯通“前沿需求—教学内容与形式—学生学习内容与方式”,保证“学有所需,学必有用”

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对于航空航天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壮大,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人才是支撑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只有真正面向国家航天动力工程最新、最迫切的应用需求来培养专门人才,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有的放矢。

然而,人才的培养与学校的教学理念与教育方式密不可分。因此,主动对接国家和研究院所的人才需求,通过在教学和实践环节中深度融入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等思政元素,可以很好地引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调整优化,而学生在此过程中亦可提前准确定位,早日明确奋斗目标,合理选择和配置自己的学习内容和相关形式。从而,从“前沿需求—教学内容与形式—学生学习内容与方式”完全打通创新链路,可保证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学有所需,学必有用”。

三、航天精神与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课程的思政融合实践

(一)航天精神在传统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合理融合

飞行器动力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兼具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创造性。理论支撑设计体系的建立,是西北工业大学“三实一新”校风的典型体现,而实践过程则是身体力行的磨砺,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航天精神的真实写照。

作为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火箭发动机设计”课程涵盖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总体设计、药柱设计、燃烧室设计、喷管和推力控制装置设计、点火与点火装置设计、可靠性工程设计技术、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热力计算等内容,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有全面、系统的了解,使其掌握如何运用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专业产品设计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未来导弹动力系统远射程、高速度、强机动性及突防能力的发展趋势要求火箭发动机能够根据导弹武器戰术需求实时调节推力的大小和方向,更合理地分配推进剂能量,火箭发动机推力调节技术应运而生。“发动机推力调节技术”课程通过对火箭发动机推力调节技术研究的必要性、发展现状以及其应用情况的介绍,让学生对未来航天动力系统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有系统性的了解和认知。这两门课程是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课程的典型特色课程,可以作为新时代航天精神与专业课程创新融合的良好平台。在人才培养的同时,高校应注重学生航天报国信念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艰苦奋斗、勇于攻坚、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因此,在这两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可广泛收集并深入挖掘飞行器动力工程领域相关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尤其是本专业资深教师亲历的工程研制任务,可以全面介绍飞行器动力工程的系统性和综合性,让学生领会航天动力工程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其次,尽量将思政元素融入具体的知识点或基本概念中,如火箭发动机不同部位绝热材料的类型选择及相应的厚度设计、发动机推力矢量控制及推力终止装置等,培育学生坚定“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的校风;最后,将航天动力系统的实时发展动态贯穿于专业基础知识的授课过程中,使学生在融会贯通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理论的同时,对动力系统发展的最新趋势也有一定的了解,引导其主动延伸学习。

(二)学生自主学习与科研能力的夯实与提升

第一,高校可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中大学生对未知概念的渴求,打造“火箭发动机设计”线上课程(慕课),保证除传统的线下课程之外,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行学习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高校可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以国家重大型号攻关等典型案例为切入点,鼓励学生自主查询火箭发动机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和相关文献,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各行各业对航天发展的支撑作用,汇总自己查询的信息并在课堂上进行口头交流和讨论。该举措可以让学生在掌握最新知识动态的基础同时,增强信息检索能力,养成科学务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为后续的学习和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在教学中,高校应努力营造平等自由、尊重个性的学习氛围,克服“以教代学,照本宣科”的倾向,建立课堂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大胆发言,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将自主学习所得在课堂上分享、讨论,增强思政教育代入感,重视学生正确价值观及理想信念的建立,使学生成为学习、认知和发展的主体,培养学生敢于攀登、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

第三,“对标经典,体验科研”。教师可通过布置发散性、创造性的设计作业,要求学生选择国内外的经典飞行器动力型号开展对标设计。这样,学生可以对所学专业知识及时进行融会应用,使其极大加强对关键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在对标设计的过程中,加深对“团队协作、认真细致”的大局观念的体会。

(三)打造理论教学与经验分享协同的“请进来”多样化课堂教学模式

一方面,充分利用陕西省空天动力之乡的区位优势,充分挖掘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丰富的校友资源,加强与科研院所及校友之间的联系,让优秀校友、科研院所参与专业课程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授课内容的设计。在此过程中,校友及科研院所工作人员可以专家的第一视角和亲身经历,将一些宝贵的思政元素合理地融入专业课程的具体知识点中。在授课和学习时,这样的形式必然会亲切自然,且避免生搬硬套让学生形成精神上的抵触。

另一方面,努力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邀请行业内(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第41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203研究所等)的校友专家走进课堂,分享他们的一线航天发动机设计与研制经历,使学生近距离了解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艰辛历程,航天人勇敢拼搏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面貌,感受中国航天人的自信与精神。

(四)构建专业理论、生产实践、思政元素协同的“走出去”教学模式

利用西北工业大学在航天动力行业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组织实践教学,完善教学形式。组织学生参观发动机设计、生产一线,通过与航天动力领域技术人员的近距离交流,参观发动机实物及研制场所,让学生亲身感受航天前辈的奋斗与奉献精神,并将书本上冰冷的专业知识与鲜活的实物联系起来,提升航天学子的行业自信,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让学生真正实现“带着目标走出去,带着领悟走回来”。

四、结语

“飞天筑梦,动力先行。”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作为航天事业发展的“心脏”专业,不仅承担着向专业人才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使命,更承载着新时代航天精神的传承重任。文章在創新优化传统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的同时,充分挖掘优质思政资源,以“两门课程+一次实践”为平台,围绕“教—学—听—看”四大环节,点面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地融入专业课程中,形成新时代航天精神深度融合的创新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模式,以期为中国航天事业培养输送一批又一批基础过硬、心系家国的新时代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冯建军.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中国答案[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21(04):1-10.

[2] 刘在洲,唐春燕. 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契合性与对策[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9):64-66.

[3] 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学生工作[J]. 思想教育研究,2020(08):161-162.

[4] 李勇,邱静文. 推进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8):56-57.

[5] 黄建中. “三全育人”视野下高效思政教学改革研究[J]. 教学研究,2021(06):99-101.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课程思政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立德树人”理念下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进课堂的思考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