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路径研究

2022-05-27李晓艳熊燕霞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4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课程体系课程思政

李晓艳 熊燕霞

摘  要:随着党和国家不断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课程思政”成为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紧跟新时代职业教育转型与发展需要的重要“聚焦点”。文章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存在的教育理念、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和管理机制等问题,认为有效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提高“三个维度”,明确育人体系建设方向;改革“两个课程”,丰富育人体系建设内容;明确“三个要点”,把握育人体系建设要点;构建“两个体系”,突出育人体系建设重点;完善“三个机制”,构建育人体系管理体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2-0099-04

一、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提出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的重要讲话和上级下发的重要文件都把“课程思政”作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抓手。探究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不仅体现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体现了新时代职业教育转型与发展的需求。

(一)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理念,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课程思政”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构建“三全育人”育人格局的一个重要抓手与重要途径,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聚焦点”。有效构建全课程、跨学科的思政育人课程体系,加快推进由“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以往高职院校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重专业学习而轻思想政治教育”“重专业技术训练而轻‘三观’培育”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效应,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多学科交叉综合互补、多课程团队协作、多资源整合利用、多载体联动实施[2]。

(二)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与转型的需要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指出:指导职业院校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应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首先应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然后是使其具有适应就业的专业技能,再是促进其能够可持续发展,提高其终身学习的能力,实现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高度融合[3]。从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来看,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应将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作为重要抓手,更好地突出高职院校重视与岗位职业对接的人才培养特色,有效构建全课程、跨学科的思政育人课程体系,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基因式融合”,探究理论知识传授、专业技能培养与价值观念引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提升专业兴趣和专业课程学习动力,培养学生既具有个人的小德,也具有国家、社会的大德,实现在职业教育中培育德技兼修、知行合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4]。

二、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的重要地位,有效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取得一定的建设成效和建设成果。但要看到,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一)教育理念问题

在教育理念上,部分高职院校未能够全面认识理论知识传授、专业技能培养与价值观念引领的相互关系。在现实中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不够,“两张皮”现象一直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课程思政”的地位和作用存在着缺失、缺位等问题。

(二)课程建设问题

在课程建设上,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充分挖掘和整合各专业各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部分教师认为实施“课程思政”一定程度上挤占了专业课教学进度,或是直接生搬硬套将思政内容张贴式地与专业教学内容相结合,融合过于生硬,缺乏生动结合,导致思政教学存在错位问题,教育效果不佳。

(三)教师队伍问题

在教师队伍上,需要更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部分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课是思政工作部门的职责,是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任务,实施“课程思政”,就是要专业课老师来上思政课。这增加了专科课教师的教学负担,从而使其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不主动,导致其教学能力不足。

(四)管理机制问题

在管理体制上,没有形成各部门协同配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制体制。很多高校没有将“课程思政”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没有将其列为专项工作进行系统部署,而是将“课程思政”划拨为教学主管部门的任务,难以在全校范围形成系统性的工作机制和氛围。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提高“三个维度”,明确育人体系建设方向

1. 提高育人高度,将“课程思政”作为解决教育首要问题的重要抓手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途径之一就是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其中一个创新举措就是实施“课程思政”,在课堂教学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引领。高职院校应通过“课程思政”的深入推进,让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思政育人功能、正确义利观和价值引领自然融入教学资源,嵌入教学课堂,渗入师生头脑,化入师生言行。

2. 提高思想深度,将“课程思政”作为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有力举措

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思政教育理念体现在每一堂课、每个教学任务、每个知识点中,通过梳理挖掘专业和课程体系化“思政点”,自然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和功能,让“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为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加盐加味”和“出彩”。高职院校应结合大学生的逻辑、思维、心理、生理等特点,引导学生以辩证的、历史发展逻辑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进一步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形成人才培养环节的完美闭环。

3. 提高参与广度,将“课程思政”作为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的重要方面

高职院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教育合力。实施“课程思政”就是实现所有专业、所有课程、所有任课教师都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在重视课堂主渠道建设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从单一的思政课延伸至各类专业课程,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师队伍的扩充和教学载体的拓展,从而推动教学活动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二)改革“两个课程”,丰富育人体系建设内容

1. 改革思政课的课程建设,突出主渠道育人作用

高职院校应切实发挥思政课在“课程思政”中的核心地位,为二级学院的“课程思政”提供指导;优化教学方案,根据每年国家下发的文件精神和思想要点,制订具有指导性和适应性的课程教学方案,明确课程育人要点,纳入教材讲义、课堂重点和考核要点提升品牌效应,打造思政示范課程或品牌活动项目,实现在同类院校中的经验交流和推广;拓展育人课堂,开设“新时代系列”思政选修课、实践课程、网络课程,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

2. 改革专业课的课程建设,突出思政育人功能

修订教学目标,参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及就业企业、岗位用人方面的素质要求,在原有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上,增设价值目标或思想素质目标,突出对学生职业精神、思想素养等方面的培养;拓展教学内容,根据国家每年下发的时事要闻、文件精神和思想要点,以案例、活动、视频等方式,增加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方面的讲解,引导学生将个人的学业规划、就业目标与国家发展、社会形势紧密结合起来;丰富教学资源,结合专业培养特点、行业人才需求、个人职业规划,凝练贴合职业、实际和兴趣的“思政”要素,设计与学生切身相关的典型教学故事、案例,构建与学生职业发展相关联的教学资源;通过教改立项、申报遴选“专业(群)思政示范点”,形成专业思政优秀案例和典型经验,带动其他专业(群)全面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切实提高专业(群)育人水平和育人质量[5]。

(三)明确“三个要点”,把握育人体系建设要点

1. 教学目标:结合专业特点挖掘思政元素

高职院校应合理设定课程教学总目标,除了明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还需要明确思政教育目标。思政教育目标不能脱离专业、脱离实际,而是要紧扣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除了明确设定课程总目标,还需要进一步巧妙设计每个单元的分目标、每个知识点的思政元素,从而实现面、线、点的层层深入,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更好地帮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实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应协同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思政育人功能,形成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协同育人机制,共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2. 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特点进行科学引导,结合课程教学创新方式方法

“课程思政”的实施应突出“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当代大学生思想、生活、心理和思维等方面的特点,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语言、方式和手段,以盐溶于水的方式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讲授,由灌输转为互动,变独白为对话,由理论讲授转为感悟体验,帮助学生实现心理、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多维认同。

3. 教学评价:完善专业课的教学评估体系,树立正确评价导向

高职院校应着重突出育人评价元素,将德育元素列入学评教体系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自觉养成道德品行,激励教师自觉实施本专业课思政教育的有效行动;注重评价过程管理,建立教学效果双向打分制。除了课堂满意度,还应该增加育人效果的评价比重,重点考核学生的认可度、知识内化和价值认同;突出评价结果转化,将思想引领和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优评先的首要要素,重点考查教师在立德树人方面是否有突出贡献。

(四)构建“两个体系”,突出育人体系建设重点

第一,创新构建射环状“课程思政”体系,形成“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波次传递育人效应。高职院校应构建以思政课为土壤和主渠,通识核心课谱为灌溉和助推,专业课为阳光和辐射,体劳美育课、素质拓展与社会实践课、社团文化课、党建带团建与青马工程(培训)课为回波和扩散的射环状“课程思政”体系,形成从“思政课”到“课程思政”的波次传递育人效应,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将思政教育元素和思政育人功能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落实在课程标准、教学资源、教材体系、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的全程育人链条各环节。

第二,创新构建多途径多形式的“课程思政”培训体系,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应不断完善教师培训体系,使教师掌握和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育人水平,通过邀请全国思政教育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派送教师参加各类思政教育专题培训,精准培养教师的思政理论素养,提高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重大意义的认识;开展思政主题系列讲座,提升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的教学设计和育人能力;通过校内思政教育优秀教师举办“课程思政工作坊”,进行经验分享及现场实践演练,为“课程思政”选取教学载体和教学方式提供思路和借鉴;建立“课程思政”教育在线自学平台,打通人人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通道。

(五)完善“三个机制”,构建育人体系管理体制

1. 领导机构立体化

加强党的领导,落实“课程思政”党委的主体责任。高职院校可设立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党委副书记、教学副校长为常务副组长,其他党委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学校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组织人事处、马克思主义学院、 各二级学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设立学校“课程思政”指导委员会,由学校聘请思政教育经验丰富、熟悉思政教育规律、热心“课程思政”改革的教师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各二级学院成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推进小组,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副院长)任组长,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等为成员,全面负责学院“课程思政”改革工作。

2. 制度体系规范化

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加强课堂管理、教学督导和质量诊断改进等教学全过程的规范性制度建设,确保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引领;完善“课程思政”的质量保证机制,将“课程思政”内容纳入督导听课评价、课程建设诊改以及教师个人诊改等指标中,建立“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建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专业示范点的激励机制,专业教师在学校开展“课程思政”公开示范课、参与各级各类“课程思政”比赛作为教师的科研或教改工作纳入职称评定指标体系。

3. 师资队伍团队化

高职院校应成立由“党政+思政+专业+通识+技术”组成的“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对接协同机制。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融入专业课程所在学院、所在教研室和教学团队,参加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和思政教改。基层教学组织推行“四集四提”的经验和做法,即通过集中教研提问题,强化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通过集中培训提素质,培养教师思政理论水平和师德师风素养;通过集中备课质量,明确教学目标和创新教学载体方式;通过集中凝练提水平,共同总结梳理思政教改的典型经验和优秀案例。

四、结语

有效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是迎合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其中一个有力举措,不仅要授之以渔,还要授之以德。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技能,还要指导学生学做事、学做人,培养学生既具有个人的小德,也具有国家、社会的大德,实现在职业教育中培育德技兼修、知行合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6-0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 高德毅,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 (2019-02-13).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9n/2019_zt9/gdsp/201905/t20190508_381169.html?ivk_sa=1024320u.

[4] 李宏芳.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路径探析[J].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9(03):56-59.

[5] 戴丽兰.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思考和研究[J]. 现代农业研究,2019(01):84-85.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课程体系课程思政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