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中 “义” 与 “利” 关系的研究

2022-05-27柳思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4期
关键词:人才职业发展

柳思

摘  要: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印发,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有了新方向和目标。在这新业态下,如何平衡高等职业教育中“义”“利”关系,从时代发展、职教改革等方面阐述,揭示出高等职业教育中“义”与“利”中所蕴含的德性本质、价值追求、辩证统一关系;分析“义”“利”结合在高等职业教育实践中的作用。从人才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深度融合等方面,解答“义”“利”结合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新路径。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义”与“利”;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2-0095-04

人才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的资源,新时代中国教育必须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教育范式从经验走向科学;教育目标从知识走向能力;教育过程从阶段走向终生。人才培养模式从单一式、大众化、通识性向多元化、复合式、定制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社会紧密相关,因此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全面转型升级,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那么高等职业教育应如何在新形势下把握机会,找到新时期发展路径?应如何响应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提高个人发展水平、服务经济社会?

一、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时代之需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体经济大力振兴,行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增加。这就倒逼职业教育要加强自身建设,尤其是作为技术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等职业院校,更要以市场需求为方向,有计划、规模性地培养服务市场、服务当地社会发展的“大国工匠”。与发达国家和我国传统高等教育发展相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体系不完善、制度标准不健全、校企融合程度不高、人才培养配套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因此必须在新形势下抓住这个契机,通过实现国家教育体系的现代化,带动高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

(二)发展之需

生产力提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原生动力。文件指出“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高等职业教育要以‘诚信品德、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切入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贯穿于各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1]。其培养目标是在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中所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生产、加工、管理、服务第一线中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截至2020年,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500万人,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大好。但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存在学校内涵建设不够、教师队伍人才缺乏、教学设施不完备等软硬件问题。

(三)创新之需

新时代新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也面临改革创新的挑战。独立的教育体系是类型教育的基础特征,也是彰显职业教育中国特色和现代化水平的显著标志。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职教20条”等职业教育文件的颁布,进一步明确“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技能型人才的支撑,而“大国工匠”的培养需要建立一流的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在传递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人才德性的培养,做到培根铸魂。学校自身需要加强内涵建设,“义”“利”兼备,既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又满足社会服务功能。

二、“义”与“利”辩证统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还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教育的功能性造就了它功利性的一面,而我们的教育是否应当一味地追逐利益,而忽视教育的其他社会功能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教育者不能单纯地追求教育的功利性,而要将“义”“利”结合,在立德树人的前提下,追求教育的功利性,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一)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义”

高等职业教育中“德行”教育分为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

学校要“树德”。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时间总体不长,存在着校园文化缺失、校风涣散、学风不良等问题,因此在社会新的发展形势下,学校应主动营造利于人才培养的学习氛围,强化自身内涵建设,把阻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变为内生动力,使这些不利向有利转变,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普及化和公平化。

教师要“立德”。“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首先应是道德的表率,并且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提高自身的德行修养;其次才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后把品德教育和技能传授统一起来,解答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種问题。

学生要“育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才相互促进,德字当头。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建设,社会稳步发展需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支撑。“教育事关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党中央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明确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学校起着立德树人的核心作用,不同院校培养重心亦不同,高等职业院校的宗旨就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但高职院校学生是传统应试教育中的失利者,他们在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年阶段背负了更多的社会压力,存在个性独特、心智不健全、缺乏自信、自律性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容易引发学生思想、行为的扭曲,不利于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应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德育培养,提高学生的内在修养,培养出符合新时期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利”

高等职业教育由“高等”“职业”“教育”三个词汇构成,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真正价值就在于这三者之间形成的“一体两翼”的有机关系。“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价值主体,“高等”“职业”形成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价值两翼,教育主体的价值在高水平专业化培养基础上,再结合职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高技术、高技能具有创新力和创造力的学生;教育主体价值的实现,反作用职业高校自身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起到本源和核心的作用,高职院校要立足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失去“教育”就失去了源头,就像无根之水终将会干涸,更谈不上与新时代接轨谋求高质量发展。

“高等”和“职业”就如飞机的两翼,建设一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更好更快更全面地适应市场变化、岗位需求;深度融合校企合作、企业参与办学,从而激发学校以及全体教职工的创新活力;拓展视野放眼全球,利用信息化平台加速国际接轨,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盘活高等职业教育,让它成为既是知识传递的象牙塔,又是市场经济最活跃的因素之一。“高等、职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在相互依存的作用下探索出一条与市场接轨的路径。

(三)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义” “利”统一关系

学者刘智运、胡德海认为“教育的本质是通过传承文化使个体社会化,并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全面发展。”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也谈到“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因此,单纯逐“义”会导致教育的教条化,不能与新时代发展和市场发展高度融合;单纯逐“利”会导致教育异化为追逐利益的手段,出现教育的功利化。“义”与“利”看似不能调和,但在一定条件下,“义”与“利”可以相互作用于同一事物,使之朝好的方向发展。正如高等职业教育实践中师生的价值追求和学校的经济发展看似矛盾的两面,但在“教育”这个层面上能平衡两者关系,将“义”与“利”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同时运用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中,这样更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创新。

三、“义” “利”结合的实践应用

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高素质劳动者是高质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不仅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更阐明了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使命和职责,就是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大国工匠、提供人才资源支撑。”[4]因此,我们必须响应新时代召唤,开拓出一条适合当代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一)“义” “利”结合融入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的育人须“知识人”和“德行人”相结合,以达到“教育”的目的,而“教育”的本質就是,传授知识、培育德行,使之成为“知行合一”的有用之才。“德育”和“智育”的结合同时也是平衡教育社会关系的体现,社会整体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这里的“人”和“人才”都具有两种属性:一是具有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智力能力;二是具有推进社会素质整体提高的德行修养,两者形成合力,由个体意识上升到群体意识从而共同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赋予了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次是唤醒自如历史进程赋予人的各种潜能素质,使之获得最充分的发展;第二层次是人的对象性关系的全面生成和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5]马克思提出人的发展:“首先是人的潜力的发挥,其次是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潜力的发展,再次是人与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的和谐发展。”[5]目前高职教育功利化思想较为严重,学生在学习期间耳濡目染,容易形成较重的功利思想,而忽视了应该学习的专业技能和道德修养。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当弱化功利性回归教育的本源,重视人才的全面发展。如果只注重对人某一方面能力的培养,势必导致人整体发展的失衡,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综合提升,更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义” “利”结合融入课程体系建设

恩格斯认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6]。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影响和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但唯物质论是行不通的,不能神话物质基础而忽略精神层面的作用。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专门培养技术性人才的基地在学科、专业设置时,更应重视两者的融合,既要“自强不息”又要“厚德载物”做到“义”“利”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市场需要什么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最大程度走在时代的前沿,满足更多的岗位需求,适应未来多变的经济形势。同时也要加强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扩大思想政治课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丰富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结合所学专业不同,设置更多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重视思政实践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感受精神的洗礼,培养学生刚健有为的担当精神、敏而善思的学习精神、谦和仁厚的为人品德、一诺千金的诚信追求以及更规范的职业精神,以更饱满的精神面貌来应对未来的工作岗位。

(三)“义利”结合融入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优质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的主心骨,可以说没有教师就没有教育。高校作为育人的高等学府,担当着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作用,教师正是学校的组成部分,高校用人制度存在干部化管理,部分人养尊处优,部分人却在“温饱”线上挣扎。针对这一问题,高校纷纷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这有利于激发教师活力,推动青年教师成长和发展,但“一刀切”更容易滋生教育功利化、学术腐败等问题,导致高校教师人才流失严重,教书育人成为口号,争名逐利不良风气节节高升,高校的内涵建设、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除了选择精通专业知识的人才,打造双师型队伍外,校内更需建设利于师资队伍成长的校园环境,留住人才。首先,要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科学的评价机制,对不同学科、人才实行差异化考核,切忌搞数量至上的“一刀切”;其次,将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尤应注重发挥质量办公室、学生评价制度、同行评价制度、学生实习企业反馈制度等在考核评价中的作用;最后,职称评审制度改革,要在合理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打破论资排辈,引入师风师德评选机制,逐步建立健全低职高聘等制度。

(四)“义” “利”结合融入校企深度融合

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研究型大学,更注重以职业为导向,以专业技能为学科内容的高等职业人才培养,定点定向将人才输送到企业需求的工作岗位上,既满足了企业用人制度的高效性,又提高了学校培养人才的专业性。学校可依托专业建设、师资交流、实训基地打造等来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在精准施教的同时,促进校企文化互融互通,营造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围。

如何形成学企文化认同?首先,打破学校管理者的惯性思维,弱化行政管理,树立职业经理人思想。职业经理人是当代企业管理核心理念之一,他们具有相应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能在专业范围更高效地展现职业能力。学校管理者职业化,与企业管理接轨,能更好地实现切实有效的顶层设计,从而减少多头管理、繁冗拖沓等现象。其次,结合学科建设邀请更多的企业、行业专家来校任教,“带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这既能给学校带来更多的新鲜血液,又能将学校的自身文化带出去,引导师资队伍的理念及时更新和与时俱进,从而培养出更加符合市场、企业需求的职业人才。最后,打造全场景模拟企业校内实训室,师生能身临其境地教和学,既有重点又有区分。教师在模拟企业环境中教学,理论更好地结合实际,突出讲授知识点、明确教学方向;学生在学习知识中能更好地掌握学习重点,适应学习环境,夯实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EB/OL]. (2015-06-24). http://www.moe.gov.cn/srcsite/A 07/moe_737/s3876_zdgj/201507/t20150707_192813.html.

[2] 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530.

[3] 肖捷. 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N/OL]. (2021-12- 03). 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1/1203/c40531-32298345.html.

[4] 习近平. 努力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N]. 北京:新华社,2014.

[5]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M]. 第四十二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68-372.

[6]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M]. 第三十七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59.

(荐稿人:王军,皖南医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汪旦旦)

猜你喜欢

人才职业发展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我爱的职业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五花八门的职业
图说创新发展
毛遂自荐
教师发展
关于马术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