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学”语义及其流变考释

2022-05-27李春苗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4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

李春苗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学科名称和核心范畴,含义和语义变动具有学科元理论的意义,其名称词义适当与否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学界的争论。文章选用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作为分析框架,着重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学”语词及其组成词组的语义、语义流变及可能。“思想”“政治”与“教育”词组的意义范围限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语义延伸的可能。而其间“政治”与“思想”的语义范围及关系更是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语义的总体变动。经过历史的语词使用梳理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经历了从“政治性的思想教育”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语义流变。“政治”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标定了意识形态的本质,而“思想”则逐步成长为核心语义,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开拓了空间。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语义流变;皮尔斯符号學

中图分类号:H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2-0046-04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独立二级学科,自1984年学科创设以来已经形成了十分成熟完备的学科教学和学科知识体系。不过作为一门与时代发展和社会环境密切关联,并以社会实践性为导向的知识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亦需要不断创新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现代转型也成为学科研究的前沿论题。作为一门学科的指称,“思想政治教育学”应当是对本学科领域论题、研究和各项理论成果的高度概括,是直接关涉学科发展的元理论和根本范畴,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但由于学科名称是由多种语词组合而成的概念,它的语义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伴随着众多学者在学理研究中的不断使用、不断阐发以及它所概括的学科知识的增殖而发生着潜在的变化。因此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学科名称入手,借助符号学所提供的语义学框架探察“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语词的语义,并梳理其在学科发展史上的不同意义理解,希望能够为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转型研究以及学科名称存废变迁提供基础的学理支撑。

一、作为语词分析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符号学化约

符号学是研究符号指称和意谓方式的科学。符号从广义上包括视觉中的各种图形、色彩,包括生活中常见的指示标牌,也包括听觉中的音响。语言文字则是符号学最基础的符号现象,也构成符号学研究中最主要的对象。指称与意谓是我们在界定概念时最频繁使用的二元式结构,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语词指称,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者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帮助人们形成正确思想与行为的科学”[1]。“指称”是概念的语词表述,“意谓”则是概念关联的概念含义、语词关联的语词语义。指称与意谓的二元结构几乎可以适用于任何学科中对任何概念的阐释,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基础教科书中常见的概念解读方式[2]。在皮尔斯的符号学中,符号总是对对象的某些特征、特性进行选择,片面或部分呈现对象的本来面目。“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名称,可以在符号学的基础上还原为“符号、对象和解释项”的关系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个语词符号,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这一对象的指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语义是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主体交往中确定和不断流变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即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和“学”这几种不同的词组和语义合并而成的概念。“思想”“政治”与“教育”作为语词符号,所指的意义仍然因为解释项的存在而处于不断的流变中。

二、“思想” “政治” 与 “教育” 的语词含义

(一)“思想”的语义

“思想”在《辞源》所载的古汉语用法中只有“思量、想念”的含义。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则新增了“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和“念头、想法”的语义。政治思想教育学中的“思想”即包括了思想性的内容,同时也包括了实践性的内涵,可以说是对静态、动态“思想”语义的整全吸收[3]。

(二)“政治”的语义

“政治”是政治学的核心范畴,也是政治学研究的起点。现代政治学认为“政治”概念存在多种理解,在儒家看来,“政治”与德性、道德密不可分。而法家的观点则更近似现代西方政治学对政治的界定,政治是对权力的追求和应用。在现代政治学中,政治与公民的利益关系,与公权力与权利,与国家政权和机构存在密切关联。“思想”与“政治”在文义上的互通性、密切性,才为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设前“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政治思想”与“思想政治”各类语词在历史上的混同使用提供了合理解释。

(三)“教育”的语义

早在先秦时“教育”的语词就确定了与今日大致相同的含义,“教育”在此已经具备了施教者与受教者的结构以及寻求改善进步的内涵。现代教育学理论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理解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4],都是广义上的教育。狭义上的教育则是专指“学校教育”。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教育,都揭示出教育内涵所具有的因素,其一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二元结构,其二是以传导传授一定的知识内容为目的。这也恰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所具有的内涵。

三、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和“教育”作为一级符号系统,其语义的范围幅度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语义理解和语义延伸提供了可能。对“思想”“政治”和“教育”语词语义的分别梳理属于横向切面的研究。而若考虑到语义变动的因素,则必须将“解释项”的符号因素纳入研究视域中来,即要从历史纵向的角度,在具体的语境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出现之前的同类语词及语义进行梳理。因为这种语词语义的前见也必然渗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学”创设之后的语词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学”或者“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稳定固定使用的语词,始于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的创设。在此之前,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没有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词也没有在历史实践中广泛应用,但作为事物的或实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现实存在的。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最早出现的类似思想政治教育语义的概念是“宣传”或“宣传工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初,革命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组织工农运动,因此多使用“宣传工作”的概念。1938年周恩来提出了“政治工作是军队的生命线”的论断,强调政治工作的重要性。1950年第一次全国学校工作会议中也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分别使用了“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概念。这一时期存在着“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政治思想工作”交错混用的现象,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大致包含了基于党的领导,各机关单位院校分别负责,针对党员干部、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和普通群众进行政治、思想上的教育,从而实现政治进步和思想进步的意涵。“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语词虽然已经被使用开来,但这一语词的组成和使用尚未固定。

四、学科初创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语义定型

“思想政治工作”从语词渊源上来说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最为相近的概念。从语义联系的角度来看,两者都强调意识形态的指导、政治性的内涵,具有内容上的重叠性。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在日常的使用中并不对两者做明确区分,可以相互指代通用[5]。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定型和学科名称的确定正是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980年前后,理论界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是不是一门学科”的问题并引发了广泛而热烈的探讨。率先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科学化理论化阐释的代表性著作,是张蔚萍、张俊南合著并于1983年出版的《思想政治工作概论》。虽然该著作并没有给“思想政治工作”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通过对工作依据和特征的相关表述可以发现“思想政治”的语词带有“党性”“阶级性”的色彩,“思想政治”的内容也倾向于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革命人生观、共产主义道德风尚等的教育,因此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和阶级色彩。1983年底,国家教育委员会组织召开专业设置的论证会,经过各高校代表讨论最终确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学科名称。1984年4月13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批准首批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并开始招生。由此“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个固定的学科名称正式确定下来。

五、学科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语义变迁

1986年出版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科书,并第一次完整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改变人们的思想,进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从定义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依然强调其意识形态的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目标依然延续之前政治性的表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意识”。不过在教育内容方面,“思想政治”相比之前更为体系地被表述为“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

可以推知,“思想政治教育”在此依然是格外强调其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政治性的。从语词语义上分析,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设前与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语词相同,“政治”的语义占据绝对支配地位,“思想”即便包含了世界觀、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内容,也被着重强调其政治性的意涵。“思想”的语义更强调“政治性思想”的意涵。“思想政治教育学”实质是“政治的思想教育学”。这便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初设时较为稳定的语义形态,这种语义的内涵实际上也是对革命历史上宣传、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政治教育等语词语义的继承,语义的实质上除了增添“教育”的语义外并无二致。

不过,《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意义在于在奠定了学科基础的同时,创造了语义变动的可能。在这本书中,思想系统众多因素中的“政治思想”获得格外的关注,政治观与其他观念的并立体现了一种对“政治”的狭义理解,“政治”在这里仅表现为与党和国家的四项基本原则以及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关的内容。这里便提出了一个隐含在思想政治学内里并一直延续下来的问题:政治观教育中的“政治”是否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政治”。《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部分着重强调了政治观在多因素思想体系中的作用,因此可以推知作者是将两种“政治”等而视之,也即均从狭义的角度进行理解。那么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思想”的语义可能被排除在狭义的“政治”之外(虽然它依然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作为并立的概念,而这也就为“思想”词义的扩张提供了可能。

在其后陆陆续续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教材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语义理解一直不曾统一,总体上均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社会阶级或政治集团基于特定目标所进行的培养教育活动,但在“思想”与“政治”的语义理解上一直摇摆不定,这也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学”语义的复杂性。

2016年出版的“马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根据社会时代环境的变化和学术界的理论成果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作出了新的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突出而鲜明的本质属性,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革命传统和民主法治教育,除此之外也包含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公民道德、生态文明等内容。在教育目标上除了爱国主义、民主法治之外,还包括理想信念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依然延续了学科建立之前与之后的“意识形态”的前提,这恰是“思想政治”语义流变中不变的本质。但同时“政治”的语义色彩也为“思想”所主导。“政治”语义更多数时候是在强调识思想政治这门学科发展的历史、产生的理论依据及其在社会主义中国的本质和意义。但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定义及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外延来看,“思想”已然成为学科名称中的核心范畴,它将公民道德、生态文明以及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研究的领域中。“政治”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标定前提,而“思想”则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开拓空间。而“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教育”的语义则在上对下的“灌输”日益增添进自我教育、平等互动的意涵,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建立以来一个稳定的语义发展方向。

六、结语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语词中,“教育”与“学”的语义变动是最为微弱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语义变动最主要的因素在于“思想”和“政治”。对“思想”和“政治”关系的理解可以说根本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语义流动。不过在之后的学科建设中,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整个社会环境结构的变化,泛化的广义的“政治”语义有所松动,“政治”逐渐恢复它狭义的语义,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更多意谓政治观的教育,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本质依然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虽然政治观的教育依然是主导性,虽然政治观的教育包含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革命历史、形势政策、爱国主义和法治观念等极其丰富的教育内容,但对“政治”的狭义理解的确将“思想”置于了并立的位置,也为“思想”的内涵尤其是外延的扩张延伸奠定了可能。基于这种理解,“思想”将更多论题纳入学科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政治思想外增加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和生态环境教育,除此之外学科转型也要求进一步扩展到生命意识、人权意识、独立意识、网络道德、人际关系、人文关怀等更为广泛的内容。基于对“思想”的这种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从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向四有新人转型,并进一步倾向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凸显人的主体性地位和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对传统与现代教育的区分、对当下转型研究都可以佐证“思想”与“政治”语义的上述变化。

基于符号学尤其是“解释项”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语义变动并未有终结之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对这一语词的不断使用,以及在伴随着社会时代背景的变化而从事的学说理论更新,必然也不断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学”语义的潜变。不过于现实来看,“政治”与“思想”的语义变化已然表现出一定的倾向和方向。

参考文献:

[1]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组.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8-9.

[2] [美]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詹姆斯·雅各布·李斯卡. 皮尔斯:论符号[M]. 赵星植,译.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31-49.

[3] 郑芸,孙其昂. 论思想政治教育学视角中的“思想”[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17.

[4] 石书臣.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学科梳理和探讨[J]. 思想教育研究,2008(08):15-16.

[5] 张蔚萍,张俊南. 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
以自主型员工队伍建设为载体,深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浅谈现代企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工作
以思想政治工作“四个贴入”打造过硬的企专消防队伍
新媒体视域下两新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企业工会与党支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结合探析
谈谈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
基于微课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改探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