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数学德育的思考
2022-05-27张继法
张继法
[摘 要]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对于小学数学课堂上德育活动的实施与组织并不关注,其认为,数学德育与数学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加之教学内容多以理性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开展德育活动。基于立德树人的现代化要求创新数学教学机制,将德育思想、数学文化带入数学课程中,可有效优化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立德树人承载德育,推动教学活动,立德树人完善德育,改变德育思路。立德树人与基础知识、数学问题、数学故事、课外资源结合,促进小学数学德育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立德树人;实施现状
立德树人是基于现代教育要求所提出的核心教育思想,其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指导理念,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通过传统德育与现代教育之间的合理搭配来完成教育任务。相较于传统教育教学指导模式,立德树人对学生的专业成长与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将围绕着课程、数学、学生素质三大模块同步发力。
一、立德树人对小学数学德育活动的影响
(一)立德树人承载德育,推动教学活动
立德树人是基于现代教育教学指导要求演化而来的教育思想,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立德树人以道德上培养人、行为上管理人、思想上引导人为基本的教学框架,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尝试通过各个环节的合理搭配来实现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对于现代教育活动来说,立德树人是基本的教育要求,也是课堂上应该实现的最终教育理想。立德树人理念中本身便包含着德育元素,加快立德树人理念与小学数学德育的契合,可以有效推动德育活动:一方面,立德树人针对“如何开展德育”的关键性问题作出了回答,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德育的学习经验,保障了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另一方面,立德树人以新时期下教育要求为指导思想,借由与学生、课程之间的联动解读新时期下的教育目标,从而实现全面育人的教育任务。立德树人以德育为发力点,以现代教育要求为育人目标,同步推进育人活动。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来说,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的德育压力。
(二)立德树人完善德育,改变德育思路
《中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整体架构要求中提出,小学数学学科的德育包含四大范围:思维严谨、理性精神、数学审美、爱国主义,其从个体、课程、数学、民族四个角度提出了德育任务,要求教师建立更为完善的德育制度。但从教学经验来看,现行的德育明显与德育的四大框架相悖,德育活动单纯也围绕着学生技能与数学思维开展,在组织授课过程中,教师依靠宣传民族文化、讲解数学故事等简单方式实施德育,忽视了德育的生活化、实用化和民族化特点。学生虽然接触到了德育理论,但大部分德育工作都是围绕口头德育、书面德育两种方法开展,德育质量得不到保障。立德树人的出现则进一步完善了德育体系,育人工作围绕着教学要求、课程任务、学生素质等关键性要素开展,除了民族文化情感培养、自学意识培养之外,立德树人还将技能教育与数学情感教育等要素引入数学课堂中,为学生提升自身道德意识提供了新的机会。德育要求虽然不变,但学生能够结合更为丰富的资源与素材参与到德育活动中,从而逐步完善德育模式。
二、立德树人与小学数学德育的融合策略
(一)立德树人与基础知识结合,推动德育
早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便已经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指导理念,当立德树人思想作为现代教育要求被写入教学规划中,教师必须结合现代教育任务进行思考:数学教育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数学课程应该完成哪些教育任务?积极开发学生的道德观念,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与文化意识,这才是新时期下数学教学活动所必须体现的教育功能。当德育与立德树人思想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再度碰撞,教师应该寻找能够承载德育理念、适应德育要求的全新教育资源,深度育人,多元互动,创新德育机制。
基础数学知识是学生最先接触到的教学资源,也是顺利落实德育的有效抓手。在立德树人思想的引导下,教师要尝试加强基础知识与德育活动之间的联动,借由低难度的教学模块培养学生乐学、好学的优秀素养,使其正确认识数学课程的教育功能,借此来深度落实“立德树人”。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材“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为例,在课堂上,可针对数学知识开展德育。教师以自主探究为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的同时积累学习经验。在课堂上,教师设计如下问题:
计算下列两个问题的结果:5÷2=?5÷5=?
通过简单的计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于“5÷5=?”这一数学问题,学生可以快速得出答案,但对于“5÷2=?”这一问题,由于没有掌握小数、除法等数学概念,学生难以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回应。此时,教师要求学生在教材中探究数学知识,分析数学计算方法。教材中给出了有关于余数的数学概念,可帮助学生获取对应的数学学习经验。在解答了“5÷2=?”这一问题之后,配合数学素材引导学生继续进行思考:对于这类含有余数的除法,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哪些细节?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总结计算过程:有余数的除法应用在被除数无法被除数除尽的数学计算当中,所得到的余数必须要小于除数。借由数学探究、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让其认识到数学课程的多样性特点。简单的数学知识可以成为承载德育的有效素材,立德树人下要结合课程的文化教育与技能教育价值设计德育方案,以此来开发课程的育人价值。
(二)立德树人与数学问题结合,挖掘德育
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德育与立德树人思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特点,其都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立德树人思想更加重视德育与数学课程之间的融合,脱离了单元数学教学活动的限制。在这一特点下,教师要尝试结合立德树人与数学德育之间的联系性特点完善教学任务,以科学素材、趣味知识、数学活动来组织教学工作,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技能。在小学生眼中,数学问题中包含着无限可能,当教师利用问题来启发学生思维的同时,数学教学中的立德树人思想也可以快速融入课程当中。
挖掘數学问题的教育功能,可以实现德育数学教育的有机结合,借由综合性更强的教学过程落实立德树人思想。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面积”的教学为例,传统的口头式提问缺乏新意,学生并不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如果教师能够引入新素材,则可以实现数学文化、数学知识之间的有机联动,进一步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以我国的传统计数单位为例,选择古典数学作品中的素材组织授课,可以带给学生新的学习体验,如下所示:
今有霍氏出售良田,东山有田八顷,西山有田二亩,试问共有良田几何。
全新的数学概念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也能够为数学课堂导入对应的思考问题:顷与亩分别代表着怎样的数学单位?这两个单位哪个更大?教师只负责提问而不帮助学生搜集答案,在提出问题之后,借由对教材中数学知识的挖掘进行解题:教材中给出了平方厘米、平方米等单位,但没有说明顷、亩与有关数学单位之间的关系;而且平方米等单位属于国际单位,顷和亩则属于我国的数学单位,二者应该如何进行换算?尝试引导学生解题,在探究的同时提出数学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勤学多问、乐于思考的优秀意识。当学生确定无法给出数学答案时,教师再为学生答疑解惑。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主动思索的优秀品质,即使不能在课堂学习中给出正确答案,教学也是有价值的。
(三)立德树人与数学故事结合,加快德育
立德树人理念中包含的人文思想极为丰富,对于现代教育活动来说,立德树人实际上就是一种在人文思想下演化而来的教育活动。教师在组织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该以课程中的德育思想、数学资源启发学生人文意识。引导学生形成认同数学课程、认同教学活动的优秀思想,才能加快立德树人与数学教学之间的联动,进一步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作为教师,必须合理考虑立德树人与学生思想意识之间的关系,趣味交流,多角度互动,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组织授课。
富有人文气息与文学价值的数学故事往往是贯彻德育的有效材料。一方面,数学故事极为生动,其脱离了数学概念、数学知识对于数学课堂的限制,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由表达。另一方面,数学故事以人文活动、数学历史为发力点,其教育价值不言而喻。选定数学故事,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为例,在教学中,有些学生虽然能够快速完成计算任务,但其没有养成验算、检验的良好习惯,身上存在怠惰问题得不到解决。教师可尝试以数学名人故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陈景润先生为了验证“哥德巴赫猜想”,所使用的草稿纸几乎有一个人高;伟大的古代数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城破的一刻还在研究自己的数学图形;高斯经过一个夜晚的奋斗用圆规和直尺画出了一个正十七边形,解决了千古遗留的数学难题。在数学文化的推动下,教师不必过于强调数学故事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而是要结合学生的阶段学习表现对其发起思想教育,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数学故事为素材开展德育,让学生主动纠正自身存在的学习问题。数学故事是一种文化资源,但因为其带有人文性、工具性的一般特点,其能够快速被小学生所接受。教师要抓住数学故事的定位设计全新的教学方案,让小学生主动思考,以名家大师为榜样锤炼自我,在数学学习路上不断前进。
(四)立德树人与课外资源结合,主动配合
新时期下小学数学德育不应该是一个灌输的过程,教师要尝试以多元方法引导学生去理解、思考,在积极落实数学教学工作的同时创新数学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情感。适当应用课外知识,可以赋予小学数学教学全新的互动价值,进一步满足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在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引导下,教师可尝试打造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融合的全新教学机制,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提高德育质量。
作为教师,应该具有一双慧眼:一方面,要看见学生的德育学习需求,提供教学素材;另一方面,挖掘可用资源,深度落实德育。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多边形的面积”为例,通过课外资源在课堂上引出互动话题,有助于德育的深度落实。教师在民族数学文化中搜集素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例,《九章算术》中将长方形称为“方田”,提出其面积计算公式为“广从步数相乘得积步”,翻译过来,“广”的含义为东西的长度,“从”的含义为上下的高度,即“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当学生看见困扰自己的数学问题被如此轻松解决时,其必然会形成新的探究欲望:既然如此,对于正方形、梯形等图形,其面积又应该如何进行计算?《九章算术》中同样做出了答复,“割其形,补其方”,即通过割补法将不规则图形加工为规则图形,随后再进行计算。古代数学智慧的展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身的渺小,在深度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将形成谦虚好学的态度,从而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中。
(五)立德树人与数学活动结合,实践探索
德育是否发挥出应有的育人价值,这一问题还需要学生主动回答。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需求、兴趣提出对应的德育指导计划,以科学思想和多元素材推进德育活动,多角度满足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德育以“育德”为中心,但并不意味着要与课外实践活动决裂。把握德育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推动数学教学。
通过数学活动来践行立德树人,可以将德育融入现实环境中,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圆”的教学为例,可通过数学知识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师设计实践活动方案:给你一个正方形、一把直尺和一根铅笔,请你尝试画出一个圆。在学生眼中,这一要求是不切实际的,圆包含圆心、半径等基本结构,依靠直尺无法锁定圆的圆心,且正方形含有直角,根本无法加工成圆。当学生提出否定意见之后,教师借由“割圆法”原理设计教学活动:刘徽证明了正多边形与圆之间的关系: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这个图形就越接近于圆。当这一结论出现在课堂上,数学教学活动的整体方向继续变化:对于数学知识的探索转化为实操活动,学生对正多边形的有关知识进行加工,以“如何用直尺在正方形中绘制正多边形”为活动目标,展开自主探究。简单的数学活动中包含着数学文化、数学实践等多方面的内容,可以进一步展现数学课程的教育价值。去思考学习,让学生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挖掘数学知识,也能够打造全新的德育模式。
从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授课特点来看,对于数学教育活动中德育工作的探索始终不曾停止。教师要创新数学教学模式,开发德育新平台,合理选择德育方向,以数学理论、数学活动、数学故事等素材为载体,对学生发起思想上、情感上的综合引导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激发学生的理性思维,促使其形成民族文化自豪感,从不同角度理解数学课程并应用数学知识,才是评价学生能力、贯彻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娟.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研究[J].教育艺术,2022(1):12.
[2]魏慰.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数学德育教学探究[J].新课程,2021(46):231.
[3]冯小龙.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数学德育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5):276-277.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