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乡村教师成长意识钝化的“瓶颈”
2022-05-27龚俊波
龚俊波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强调:统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工作。乡村教育振兴,教育振兴乡村,其核心在于拥有一大批信念坚定、道德高尚、学识扎实、仁爱之心的乡村好教师,才能真正为乡村振兴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面对当前乡村教育现状,我们更应该清醒地意识到部分乡村教师安于工作现状,止步于现有专业成长,不愿走出“舒适区”。长此以往,不仅有损个人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持续发展,更极大地迟滞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究其根本:那就是教师的专业意识钝化。
乡村教师的成长意识钝化的“瓶颈”,主要表现在教师个人受自身或外界因素的影响,其专业信念、专业精神、专业理想、专业追求等方面的意识逐步丧失活性,并逐渐淡化、弱化,甚至消失。乡村教师成长意识的钝化,不仅有负于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脱离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正确轨道,更违背了教育振兴乡村的责任担当。因此,破除乡村教师成长意识钝化的“瓶颈”,关键在于坚持“四破”。
一是思想认知上要破冰。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教育振兴作为乡村振兴中优先发展的重要环节,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支撑“,必须在思想认知上“破冰”。要适应新形势,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以乡村教育创新发展为中心,解除思想僵化、思维固化问题,通过大学习、大研究、大讨论,用新思想、新发展理念武装自己头脑。
二是教育情怀上要破虚。教育情怀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一种深沉、持久、难以割舍的感情。有教育情怀的教师,才能真正培养人、塑造人、成长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部分乡村教师的教育情怀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逐渐地被物质化、边缘化、虚无化。厚植乡村教育情怀,教师须扎根于乡村教育沃土,致力于乡村教育事业,执着于乡村教育振兴,以教育振兴乡村为己任,与乡村教育振兴同呼吸、共命运。
三是视野格局上要破小。教育是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的工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乡村教师虽地处偏远,但使命崇高、责任重大。乡村振兴教育要先行,教师是关键。乡村教师要摒弃“小我”,做视野格局上的“大先生”,要在见识的广博、胸襟的开阔、格调的高雅、深度的学习上下真功夫。乡村教师要在乡村教育这片广袤的土壤中,放眼全球,胸怀世界,扎根乡村,通过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理性与感性等各方面纵横比较,明道理、确方向、聚共识、增力量、往开来。
四是方法经验上要破老。“老”的经验和方法在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力量,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但我们更应该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社会和家庭对乡村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祈盼越来越大,一些成功的经验与方法会逐渐淡出教育的舞台。作为乡村教师,一方面要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理念,树立“教到老,学到老”的思想,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業务水平;另一方面,要树牢反思意识,摒弃固有的惯性思维,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乡村教育振兴关键在人才,落脚点在教师。作为新时代的乡村教师,面对复杂的教育发展形势,我们要坚定创新思维,坚守教育情怀,坚持终身学习,用大格局、大视野在危机中孕育新机、于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乡村教育这片热土上踔厉奋发,精彩生长。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