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建构

2022-05-27马俪家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2年5期
关键词:三位一体双减

马俪家

[摘    要]“双减”背景下,教育教学出现了重大变革,教师的教学模型和学生的学习模式都發生了巨大变化。面对这种崭新变化,如何让师生、家长等相关群体快速适应,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双减”政策的落地不是简单随意的,需要多重因子共同参与,尤其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因素之间展开相互协调,通过理论指引,制度建设,统筹协调,共建共享,推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建构,在多元联动中促使学生更好地触碰知识,获得全面发展,将他们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双减; 三位一体;育人模型

“双减”之前,校外培训机构的育人责任被神化,甚至成了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这就导致校内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价值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过度关注学生成绩的家长们异常焦虑,往往一掷千金,为学生选择辅导机构。为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双减”政策应运而生。但要想让政策真正发挥效用,完全落地,单纯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更需要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切实推进家校社“三位一体”崭新育人模式的构建,改变教育实践的格局和结构,为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一、“双减”及家校社“三位一体”育人模式

(一)”双减”政策

2018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前教育存在功利、短视化现象,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课业负担太重,家长将关注点放在分数上,唯分数至上的思想依然严重。这种教育形式不利于学生健康成熟人格的形成,对他们的长远发展会产生消极影响。为了纠正教育初心之偏,扭转教育观念颓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修复教育生态,确保中小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实施“双减”政策。“双减”政策体现了我国领导人的大思维、大格局。

“双减”政策是指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双减”政策是学生和培训机构这两个不同主体展开的教育政策调整。当前一些学校,作业布置方面存在严重问题,量多、质低、功能异化,根本无法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还挤占了学生大量的休闲娱乐时间。针对这些问题,提质增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就成了最好的方式。学生的作业负担减轻了,但都转嫁到了培训机构身上。基于此,“双减”政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三位一体”育人模式

教育教学中的“三位一体”是从教学主体的角度出发,将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要素进行相互融合的过程。作为教育的三驾马车,家庭、学校、社会的作用各不相同,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要想真正将“双减”政策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合作、协同、互补的一种“合力效应”,将三者的价值发挥到极致,让学生在不同要素的作用下实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二、“双减”背景下推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建构

(一)理论指引,家校社协调发展

育人模式的建构,理论是方向指引,能够为后续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重要依据。家校社“三位一体”育人模式首先是在“双减”大环境下的产物。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双减”政策势在必行,它是家校格局的大调整,标志着教育教学不再单纯局限于学校,而是向着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家庭教育多方面融合的方向发展。只有当学校教育提质增效,校外教育规范健康,教育教学才会向着正确的轨道前进,立德树人教学目标才能顺利完成,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了凸显教育本质属性,国家对当前教育形式有精准的把握,从现实需要出发,进行政策调整。仅2017年到2021年三年半的时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与教育相关的政策文件多达38个。这是历史上少见的集中发布的重大文件政策时期。从国家的一系列政策可以看出,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是箭在弦上,育人模式的变更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必然要求。

家校社协调统一模型的构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不同教育主体相互扶持、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要想真正完成崭新教学模型构建,宏观层面的理论支撑是必不可少的,育人共同体成员的观念亟待进一步理清。毕竟教学主体的教育思想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甚至同一教学主体的教育理念亦参差不齐。有些学校和家长对协同育人过程中的责任边界模糊不清,分不清各自的权责。“双减”背景下“三位一体”育人模式构建有多重理论支撑。首先是《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他是纲领性文件,《意见》第21条指出,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为了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责任,促使它们各司其职,创新优化系统方式,构建起家校共同育人平台。教育部门要发挥协调、服务作用,坚持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切实落实部门职责,统筹推进“双减”政策落地。《意见》为教学模型构建提供了思想指引和理论支撑,教学主体必须对新型教学模型构建的初衷有清晰地认知,进而在先进教学理论的指引下积极构建教学模型。

政策性理论的指导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学理念的助力作用也不可小觑。现代教育学旗帜鲜明地指出,在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中,家庭遗传素质占据重要地位,会对个体发展起到主导作用。学校又是育人的主要场所,二者不可偏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明确规定,教育教学必须有更高的追求,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实现良性互动。由此可见,推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建构,理论指引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二)制度构建,完善家校社管理模式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的科学性呈现就是制度,有了制度约束,人们就会有衡量标准,做事过程中有理有据,就不会“越界”,也能更好地保证事情的顺利推进,节约成本,提高做事效率。从本质上来看,制度就是对各方权责有清晰明确的界定,制定简单明了的处理问题的程序。好的制度是助推器、粘合剂。对于教育教学而言,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制度作为依据和支撑,教育犹如无源之泉,很快便会干涸。教育制度是教育机构和组织的管理规则,其呈现出规则性、系统性特点。学校制度的建立是教育教学顺利推进的基本保障,会对学校发展、教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要想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制度层面着手,对育人模型展开构建。当前教育制度构建是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进行的,但学校、校外教育機构承担着大部分的责任,家庭教育所占比较小,导致教育发展是畸形的、不健康的。革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制度,构建家校社广泛参与的新型教育模型,已是大势所趋。在育人机制构建方面,必须弱化校外教育机构的参与,突出学校和家庭两大主阵地,建立多种形式的家校联动组织机制。具体操作时,可以以学校管理为主阵地,让家长进行辅助、监督,建立有效的家委会管理和运行机制,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消除家校之间的隐藏矛盾。家长往往对学校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规划不甚了解,又加之缺少沟通渠道,往往会产生很多矛盾冲突。要想规避这些矛盾点,不妨从制度上展开探寻,建立家委会,给家长提供了解学校发展规划的渠道,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提出合理化建议。有了家委会承上启下的沟通作用,家校矛盾也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化解。

家校联动机制对新型育人模型的构建有积极作用。要想最大限度规避教育矛盾,还要切实发挥整合社区资源的价值,让学校的办学机制更加开放、透明。同时还要建立应对家校矛盾、校园欺凌等危机干预的机制。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消除矛盾,赢得更多家长的信赖。在多重制度的支撑下,学校管理才会变得有条不紊,科学有效。

(三)统筹协调,构建家校社育人体系

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国内外高度重视家校社协同发展理念,借助多元化手段建立协同育人组织机构。在崭新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教师也树立了新型育人观念,高度重视与家长的对接,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意识增强,家校社“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初步形成,教育氛围温馨和谐。然而在欣欣向荣的表象下,暗潮汹涌,隐藏着诸多问题,严重阻碍着新型育人模型的推进。如由于学生缺位,教育教学“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没有完全凸显出来。再如家校社协同育人形式流于表面。学校的开放仅仅停留在表面,学校各项事务公开不彻底,家长不能对学校工作有深入了解。甚至有的家长文化水平较低,教育思想落后,又加之学校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没有落到实处,导致家长缺乏主动参与协同育人的意识和能力。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新型育人模型的构建,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需要寻找精准化的突破口。

教育教学是一个既系统复杂又精细化的动态发展过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限制。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认知水平、兴趣感知点等都需要综合考量。在这样的状态下,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必须全员合力统筹,吸收多重因子,共同参与到学生管理中。学校是教育主导者,但并不意味着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就无须参与其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各有优劣,他们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方面发挥的作用和价值是不同的。学校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播最主要的场所,更是教授做人道理,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提升思维含金量和身体素质的最重要的手段。在育人体系中,学校教育的衔接作用是无法取代的。家庭则是教育的根基,会对学生成长产生直接导向作用,也会对后续学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会从宏观上对教育政策展开调控,确保教育教学向着可持续化轨道发展。要想将三者的价值发挥到极致,厘清三者之间的相互关联,在此基础上展开统筹协调处理是必要的。家校社联合发力,才能构建起科学化的协同育人新体系,在统筹协调中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做铺垫。

(四)共建共享,彰显家校社模型效度

家校社“三位一体”共同育人模式,“育”是目标导向,是终极追求;“共”是关键,是解锁模型的突破口。统筹协调是从宏观视角出发,对协同育人体系展开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各方主体必须在同一目标的指引下,才能顺畅衔接、高效运转。具体实践操作,还需要从微观视角出发,将三者进行融通处理,从阵地共建、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等视角出发,共建共享,探寻教育“最近发展区”,彰显家校社模型效度。在“双减”背景下,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自身的业务负担减轻了。其实不然,减轻作业负担意味着不能再依靠传统刷题式的学习方式展开教学活动,而要打破作业改革和课堂教学两张皮的旧式教学思维,从课堂教学质量着手,进行统筹设计。当前作业布设,无论从管理机制、作业时长还是作业内容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秉承生本教育理念,依据”双减”政策相关要求,健全作业管理机制,从质和量这两个不同层面着手展开摸索,满足不同层级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其实“双减”不仅要给教育教学做减法,在减的外表下,“加”才是核心,增加课后服务。课后服务是减轻校外培训负担的关键举措,也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具体体现。从本质上看,课后服务是需求侧驱动下的教育变革。家长们呼唤高质量、个性化教育教学,对课后服务形式有更丰富的需求。要想落实“双减”政策,切实把改革这项利国利民的好事办好,真正发挥课后服务的价值,必须认真倾听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学校要高度重视,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尊重学习差异、个性差异,综合考量多种要素制约,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课堂教学设计是以考试为基本方向,“双减”政策的落地还需要从考试改革着手,优化考试内容、创新试题形式,从生活角度着手对试题展开拓展延伸,增加试题的应用型、综合性、探究性,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试题变化了,教学方式自然要随之改变,只讲教材、死读书的方式已经行不通,必须树立崭新的思维观、教育观、学习观。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切准教学,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充足动力。

“双减”要着重引导学生应用学科知识,在探究时间中提升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素养。学校教育的引导极其关键。教师从教育教学理念和考试改革中寻找方向,借助多重教学手段对教育教学展开革新规划,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然而教师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师家长之间必须加强沟通。这也是共建共育的一个侧面呈现。家长错误的认知和教育方式需要及时矫正,学校可以定期举行公益讲座、培训活动,给家长以正确的教学方向,提升他们的育人素质,在互助互通互融中完成育人模型的共建共享。

育人模型构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是教育教学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而进行的积极探索。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主阵地,学校要借助理论指引,树立家校社协调观念。在宏观视域的指导下,从制度构建、统筹协调和共建共享等不同层面出发,展开多重探索,切实推进家校社的互融互通,打造科学有效的“三位一体”育人生态圈,让“双减”背景下的教学样态独具一格。

参考文献:

[1]睢辰萌,吴莎.“三全育人”视域下“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与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11):152-153.

[2]肖锦川.教师教育“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中面临的问题及提质路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1(7):1-6.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双减
“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岗位、证书、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方案设计改革研究
信管专业生产实习过程自我管理的实现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