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课程思政基础 坚定文化自信传承
2022-05-27郭雅馨
郭雅馨
“中国教育史”课程是教育学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以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各个历史时期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进程,总结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探讨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解决当代教育问题提供启示与借鉴。该课程对于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对国家的归属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有重要价值,能够增进学生对我国教育史的了解,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为将来成为“四有”好老师奠定坚实基础。
筑牢课程思政基础。为了筑牢课程思政基础,我从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完善课堂教学形式、丰富教学评价方法三个方面着力。
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引出橫向、纵向两方面学习线索。纵向包括中国古代教育史、近代教育史、现代教育史,横向包括中国教育思想史、制度史、活动史。比如孔子、孟子、王阳明、陶行知、陈鹤琴等教育家的思想理念,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中教育思想史的内容。
完善课堂教学形式方面,采用SPOC教学模式,线上线下相结合。比如讲述陈鹤琴教育思想时,运用翻转课堂,先线上学习陈鹤琴教育思想基本内容,再线下深入讨论和总结。
丰富教学评价方法方面,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与讨论、小组汇报、个人作业等。比如在学习《颜氏家训》的过程中,作业布置的一部分是学生在幼儿园的见习报告,将平时成绩的评价方式多样化。
夯实思政育人根本。为了夯实思政育人根本,我注重搭建知识脉络、陶冶人文情怀,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思政育人。知识脉络部分为了解教育历史、探究教育兴衰、展望教育未来三个层次;陶冶人文情怀部分,从追溯过去到反思现实,再到提升教育情怀与使命感。
历代杰出教育家有许多教育理论精品,既是优秀的文化和教育遗产、精神瑰宝,更是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教材。比如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中,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排名第一的孔子及其教育体系,有传播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区的朱子、王阳明哲学教育思想,有汉武帝创设的世界上最早的大学太学。在进行相关内容讲述时,着重阐述这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教育珍品精义,阐释中国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创造性,对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教育。
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把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作为课程的落脚点。作为师范生教育中的重要课程,我将中国教育史的课程思政目标确定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之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时,我设置了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相关的思政育人目标,让学生成长为适应学前教育发展与改革需要的高素质、善保教、勤反思、懂管理的复合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