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走于校园

2022-05-27苏秀荣

山西教育·管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枣树校园同学

苏秀荣

妻子半夜醒来对我说,她又梦到刚参加工作时的校园了。一排显旧的瓦房,校园中间有个花坛,旁边的乒乓球台还是拿砖砌的;她正在紧张地备课,不时会有小朋友进来“告状”……参加工作已20多年的她,经常会梦到自己身处校园,身边围着那么多学生……每次讲到这些,她的脸上总洋溢着笑容。

对教师而言,校园是再亲切不过的地方了。从上学伊始,我们大部分时间不是在校园,就是在去校园的路上,参加工作以后更是如此,这样的状态几乎可以延续到退休之前,占据了人生绝大多数时间。行走于校园,目之所及皆是童趣,心之所想皆是教育,令人回味,让人梦萦。

行走于校園,必然会看到许多树。对于大学生而言,这些早已司空见惯不足为奇,而对小学生来说,却可以做一番文章。

我们校园墙角处有三棵枣树,是当初建校时候专门留下来的。这三棵树每年都会开花结果,但谁也没有留意枣是怎么有的,又是怎么没的。直到有一天,二年级的刘馨楠同学在课间的时候,悄悄跑过来:

“校长,我有个问题。”她满是好奇地说。

“你说,楠楠。”我每天早上在校门口迎接孩子们入校,所以大多孩子的名字都叫得上。

“李老师让我们介绍一种植物,我想向同学们介绍枣树,但是我对它还不太了解,只知道枣很甜。”她调皮地笑了笑。

“这个问题,还真有些难。咱们都去查一查资料,好不好?”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好的,谢谢校长!”她满意地跑了。

本来以为很轻松的事情,当我坐下来查资料的时候才发现关于“枣”的知识太多了,非常有必要就这个主题作一次深入探究。于是我们的拓展性课程———探究枣的秘密就这样拉开了帷幕。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写“枣”字:写出“枣”这个字的演变过程和相关的词语、成语及背后的故事;查“枣”类:查找各种枣树,并找出它们的区别;画“枣”树:经常性地去观察枣树,画出枣树在不同季节的生长变化;寻“枣”诗:找出有关“枣”的古诗,如宋代诗人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写“枣”文:围绕枣树、枣的生长,以及打枣活动写观察笔记或作文。在活动过程中,三年级的小同学找到了《打枣歌》:“出东门过大桥,大桥底下一树枣,青的多,红的少,拎着竿子去打枣……”全班哼唱。四年级的同学发现今年枣树上突然多了一种虫子,被它咬了后比蜜蜂蜇了还疼。孩子们经过查找,发现这种虫子叫“洋喇子”,并提醒各个班的同学千万要小心。六年级的同学找到许多有关枣的古诗,并倡议全校师生多吃枣,因为它的营养价值太丰富了。

借着这股热情,我们组织学生对校园里的所有树进行探究,从树名、科属分类、地区分布、繁殖方式等方面进行资料搜集,并逐一制作了标牌,由搜集资料的孩子们挂到树上。这样一系列活动之后,我又看到了班级自行开展的“小鸡孵化”课程,从一颗种蛋开始一步步观察到小鸡孵化出壳,被同学们领养回家;“蒜苗成长”课程,从种下一颗蒜开始直到长成蒜苗后做成蒜苗炒鸡蛋。还有组织孩子们去认识身边的植物,从山上采集蒲公英、青蒿、甘草、苦苣、苜蓿等回来,经过查找资料,做成活页标本,供孩子们认识。

当前,我国正在深入开展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简称“双减”),我觉得“双减”之后,有必要让学生从过重的学业负担下解脱出来,让他们到生活中去,到大自然中去,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生活。生活比知识更重要,而且生活本来就是知识。

教育专家成尚荣在《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一文中强调,教育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

行走于校园,接触最多的就是学生。什么样的老师最受孩子们欢迎?我想,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像成尚荣教授说的那样,教师往后退一步,即回到孩提时代去,和孩子一起想、一起玩、一起学的老师一定是深受孩子们欢迎的老师。

小时候特别喜欢看动画片《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主人公尼尔斯经常捉弄家里饲养的小动物,所以小动物们不仅不喜欢他,甚至还“咬”他。但是当小精灵把他变成只有拇指般大的小人儿后,他有了一个本领:能听懂任何一种动物说话。他和雄鹅莫顿一起跟随大雁踏上了艰险的路程以后,他才真正了解了小动物,并和它们成了好朋友。儿时只是单纯地喜欢,一个人怎么可能骑在鹅背上,还去旅行,好神奇啊!当陪着我家孩子第二次看这部动画片时,我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把尼尔斯看作一位老师,把小动物们看作学生,我们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呢?我想,可能是:要教育好学生,先要走近学生,与其对话。这其中有个关键环节,就是要变成孩子,即拥有了儿童立场。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回忆自己的教学历程时,多次提到和学生骑自行车去郊游,和学生在郊外草坪上拍照,和学生在河滩上斗鸡、在岷江戏水;和学生在大雪弥漫的峨眉之巅,用身体在雪地里摆上“一班”二字;和学生穿行在茫茫原始森林去探险;和学生在草坪上比赛谁学狗叫叫得声最大;和学生在成都望江公园竹林深处玩捉迷藏的游戏……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中,他发现了教育的真谛,读懂了每一个孩子。

冀云飞老师是我们学校去年9月份刚刚入职的一位年轻教师,刚从大学毕业,身上焕发着年轻人的朝气。那是教师节那天的早晨,一位一年级的家长看到我站在校门口,就笑着说:“苏校长,我家孩子非常喜欢冀老师,昨天晚上做好手工花,首先想到的就是要送给冀老师,他说他们班所有同学都是冀老师的‘粉丝’。”我既为孩子们用“粉丝”来表达喜欢老师感到新奇,也对这个小伙子为什么这么“迷人”感到好奇。后来,我专门去调查了一下,果然凡是他任教的班级,他的受欢迎率100%。问原因,孩子们说:“冀老师的科学课都是在实验室里和我们共同做实验完成的。”“冀老师每天中午都会放弃休息时间陪足球队的孩子练球。”“冀老师总是有很多方法奖励学习进步的同学。”“冀老师总是和我们玩。”……学生秦艺玲在作文中写道:“学校来了一位帅气阳光的冀老师,他是狮子座的,今年23岁。他的身高是个谜,至今谁也不知道。我们大家都很喜欢他。”

我国古代第一本教育专著《学记》中有一句话:“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教师想要教好学生,首先必须要有儿童立场,把孩子放在心上。只有读懂孩子,才能获得孩子心门的钥匙。作为教师,我们所有工作的核心可能就是一直在找这样一把“钥匙”。

行走于校园,我经常被这三尺讲台上的人和事感动着,不止一次泪光闪烁。

2012年我在上海挂职期间参加了一次大型活动,听到了时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讲述自己教育生涯中的一件事。他在上世纪80年代担任教导主任期间,有一位同学的名牌手表丢了,他果断出手,很快就在一位女生的行李包里听到了手表的嘀嗒声。手表当众找到了,可这位女生却辍学回家了,后来听说她在农村的集市上摆地摊。李希贵校长讲到这儿时几度哽咽,他的泪水让在场的所有人为之动容。

李镇西老师在《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中有一篇《罚站任安妮———我永远的痛》,讲述了在他当老师期间,班里的学生任安妮因为迟到而被他罚站,后来好几天都没来上课,休学半年,复学后转到了下一年级学习,有一天突然去世了。当李镇西老师和一群学生来到殡仪馆时,才了解到任安妮6岁就患上了白血病,复学后一直不喜欢新的班级,就想回到原来的班级,李老师终于忍不住恸哭起来……

每次听到、读到这样的情景时,我总是不能自已。试问,什么样的教育是完美的?哪位教师的课堂没有缺憾?有时,我们一腔热情,倾尽全力去做一件事情,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没有对工作刻骨铭心的付出,没有对学生发自心底的爱,没有对教育的一片赤诚,就不会流下伤心的眼泪。这眼泪绽放着教育的光芒,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凝聚着人间的大爱。

多年前我教过的一个学生叫齐君亮,由于经常不完成作业,我去他家走访。推开门看到,在土窑洞里,随处摆放着柴火。他的母亲智障,并且因为残疾不能行走。孩子告诉我,他的爸爸长年在外打零工。窑洞里很潮湿,墙面坑坑洼洼的,他的妈妈就盖着件破旧的棉袄,炕上甚至都没有一件像样的铺盖。那一刻我的嗓子突然一哽,说不出话了。回到家,我把家里崭新的被子送到他家。此后,我为他买棉衣,还经常辅导他功课,给他讲人生道理。后来齐君亮上了大學,现在已经参加工作了。这个故事,后来被共青团太原市委拍成音诗画舞台剧。在青年宫演艺中心上演时他们邀请我去观看,那一幕情景再现,让我泪流满面。

在我们学校,李变玲老师看到二年级的郝润伟同学因为疫情落下功课而泣不成声;李洁老师在谈到班里贾锦涛同学因为妈妈去世郁郁寡欢时声泪俱下;李玉桃老师因为孩子们即将毕业恋恋不舍而泣涕涟涟……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张桂梅校长代表“七一勋章”获得者发言时说:“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张桂梅校长的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说出了每一位有教育情怀教师的心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校园虽小,却是能使人心静的地方,能创造教育童话的地方。行走于校园,听到教室里传来的琅琅书声,品味着校园里的趣味故事,时间久了就会对校园产生满满的痴恋。妻子说,按教一届学生6年来计算,她离退休还有10年,已经不能完整地教两届学生了。所以从现在开始,她要加倍付出,珍惜在校园的每一天。这让我也有些诚惶诚恐、辗转反侧了。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此刻的我,正沐浴着阳光,迈着矫健的步伐,行走于校园!

(作者系太原市杏花岭区小返学校校长)

猜你喜欢

枣树校园同学
在异乡
枣树皮煎水治疗腹泻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枣树下的故事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死了一棵枣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