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人才培养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研究

2022-05-27姚圣卓王传涛金涛涛

教育与职业(下) 2022年5期
关键词:高校

姚圣卓 王传涛 金涛涛

[摘要]文章在界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包括“创新创业活动硬件设施平台、创新创业社团平台、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平台”的“四位一体”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为保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建设与运行,应建立配套的制度与机制:国家层面加强统筹设计、完善组织保障机制、完善利益共享机制、构建基于平台的专兼职师资队伍。

[关键词]新工科人才培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作者简介]姚圣卓(1972-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北京建筑大学,讲师,博士;王传涛(1981- ),男,湖北天门人,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博士;金涛涛(1983- ),男,河南信阳人,北京建筑大学,讲师,博士。(北京  10004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项目编号:185,项目主持人:王传涛)和2021年北京建筑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重大项目“新工科背景下科教融合培育本科创新人才的路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Y2103,项目主持人:王传涛)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0-0070-06

一直以来,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非常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鼓励各地区、各高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好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职业院校实训基地”①。实践性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特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用实践育人的理念指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的责任与义务,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有力保障。

为适应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需求,高校应立足国家新工科建设规划要求,遵循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构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良好衔接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本文将设在高校内外、服务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各种类型的载体,统称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为基础,实现政府、企业、社会多方联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使学生成为高素质应用型工科人才。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虽然各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与法律法规,各高校也响应号召,积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设立了创新创业学院、众创空间、科技园、创业园等相关机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没有建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高校主要依托就业指导部门和校团委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缺少专门机构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工作,并且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同不足,没有形成育人合力,在实际管理中出现重复管理、多重管理、无人管理的现象,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理想。

2.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短缺。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形式单一、内容单调,而以实践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丰富的教学组织形式。大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资金有限,普遍缺少实训器材和配套基地,导致平台短缺。

3.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利用率不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没有整体规划和资源支撑,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利用率不高。第一,学生实习实训仅以完成课程目标为目的,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目标导向不清晰。第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设置不足,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不能有效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第三,实验室开放时间受限制,无法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第四,虽然很多高校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但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表面、质量不高,基地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第五,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培育的项目质量偏低,其中少数科技创新项目又大多止于比赛结束,成果转化率低,造成整体资源的浪费。

4.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存在来源渠道单一、专业程度不高、兼职教师不足等问题。第一,创新创业教师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教师或从事学生工作的管理人员担任,他们大多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无法充分体现和满足创业教育的实践属性要求,不能给学生带来有效的创新创业指导。第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专业教师多不具备结合专业知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难以胜任实训教学任务。第三,虽然各高校都聘请了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但是兼职教师数量不足且参与度相对较低,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5.各相关主体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推进创业教育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和自下而上的实践探索的有机结合。”②一直以来,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依赖于自上而下的政策的强力驱动,各相关主体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高校与政府、企业、社会协同不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大多依靠本校的资源和力量,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實践机会和创新创业机会。由于缺乏政府、企业等的引导与支持,学生的企业在发展中往往走了很多弯路,生存能力弱、成功率不高。

二、高校“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

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有利于教师借助多姿多彩的活动进行创新创业指导帮扶,引导学生投身创新创业;有利于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学生寻求创新创业机会。可见,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直接关系到创新创业教育成功与否,意义重大。笔者提出构建“创新创业活动硬件设施平台、创新创业社团平台、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平台”的“四位一体”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新时代,我们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作为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阵地,积极引导其自主学习、主动实践、勇于创新、敢于创业。

1.构建创新创业活动硬件设施平台。创新创业活动硬件设施平台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平台、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和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等。

第一,实验教学平台。该平台主要包括专业实验室、创新创业实验室和工程训练中心等。首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让专业实验室承担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的功能,部分符合条件的专业实验室还可以直接承担创新创业实践的场所功能。以机械类学科为例,在专业实验室利用小型数控车床,让学生进行工程类的创意实践。其次,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实验室。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了“创新创业开放实验室”。该实验室不仅为具有创新创业志向的学生提供项目实践条件支持,更提供相关选修课程。最后,高校联合政府、企业等共建工程训练中心,利用工程训练中心的优质资源,全程推演创新创业项目,让学生体验全真的实践环境和企业的整体运作过程。此外,建立实验教学平台开放运行机制,实现实验时间、实验对象、实验内容和实验空间的全开放,保证学生按需随时开展实验。

第二,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该平台主要包括众创空间、创客空间等。高校应积极主动地与地方政府、企业对接,签订“合作协议书”,共建该平台。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要突出“小、精、实”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和市场化锻炼。高校应大力吸纳创新创业学生入驻该平台,为其免费提供工位以及水电、设备、部分耗材等资源,并联合地方政府、企业提供法律、工商、税务、金融等方面的创新创业咨询辅导,做到持续帮扶、全程指导。

第三,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该平台主要包括大学生实习实践教育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和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等。在政府的支持下,高校联系相关行业企业,依托地方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建立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强化产学研协同育人职能,使学生参与到行业企业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在实践演练中掌握创新创业各环节的要点,增强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基本工程能力。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应由校企双方共同构建、共同管理,形成“共建共管”制度。值得一提的是,高校应加强与高科技企业、高技术企业的合作,建立针对本校工科专业的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

2.构建创新创业社团平台。高校应重视创新创业社团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示范、引导、带动、服务作用。

第一,加强创新创业社团建设。创新创业社团主要包括创新创业协会、创新创业兴趣小组、创业工作室、创业俱乐部等。高校应遵循“多方向、个性化培养,促进人人成才”的理念,组建跨年级、跨专业、梯队化的创新创业社团,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创新创业社团开展各类活动,并通过提供合适的场地和技术支持、配备硬件设施、安排指导教师等措施来推动创新创业社团发展。例如,举办“科技活动月、IT文化节”等活动,邀请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和优秀创业校友现身说法、传授经验,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教学名师进校做报告、做讲座,使学生了解创新创业过程与方法。

第二,定期以创新创业为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由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当地知名企业或者创业校友企業参观,并与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交流沟通,使学生感受企业家精神和企业运营模式;鼓励学生通过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假期实习的方式走访企业、参观企业,倾听创业人士的创业历程和奋斗经历,从而了解国家的创业政策和创业环境,确立自己的创业方向。

3.构建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可分为校内竞赛平台和校外竞赛平台两个部分。校内竞赛平台和校外竞赛平台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互相联动、共同促进、缺一不可。竞赛不是面向少数精英学生的活动,而应是全体学生参赛的普通实践活动。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和学科专业特点,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原则,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建立科学合理的竞赛激励机制,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

第一,校内竞赛平台。首先,高校可定期举办学科竞赛。例如,开展机械学科竞赛,让学生参与各种机械的设计制作,这样既可以培养机械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可以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其次,高校可每年定期举办两次全校性的创新创业大赛,上下学年各一次。校级创新创业大赛以在校生为主体,教师和校友也可参赛。教师既可全程参与学生项目的指导,也可自己作为项目负责人组队参赛,突出师生同台竞技、共同进步;同时,通过邀请校友参赛,使大赛成为在校生与校友交流碰撞、互促共进的有效平台。

第二,校外竞赛平台。高校进一步规范学生参加校外竞赛的选拔和组织,并派出高水平的、专业的教师团队进行指导。一、二年级主要是引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数学建模要求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良好载体。三、四年级主要是引导学生参加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竞赛,如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创业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国际国内对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的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校应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全球创业大赛,使学生增长见识并从中发现国际创业机会,以达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的。

4.构建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平台。高校应积极与政府、企业等建立联系,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多渠道、多方式共建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平台。该平台提供项目挖掘、过程辅导、融资对接、管理咨询等各种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的服务,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快速转化成生产力,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最后一公里”。

第一,建立校内孵化基地,如校内科技园、校内创业园等。以校内科技园、校内创业园等为依托的校内孵化基地是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活动向长期化、社会化、实战化方向发展的重要载体。校内孵化基地集创业实践、创业管理、创业孵化和创业服务于一体,面向有创业需求和创业项目的学生和团队开放。高校利用校内孵化基地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和孵化,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社会多方共同支持学生创业孵化的巨大合力。例如,北京大学依托北大科技园实现了对学生的科研转化。

第二,建立校外孵化基地,如校外科技园、校外创业园等。近年来,政府、企业和社会等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投资兴建“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等校外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免费或优惠的办公条件,创业技能培训、创业法律咨询等服务,以及对优秀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和团队给予创业补贴。高校应积极与校外孵化基地对接,推荐校内培育成熟的创新创业团队入驻,使社会孵化器成为创新创业团队对接地方产业的工具,形成“校内培养—校外孵化”的良性生态,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机结合。

第三,建立“互联网+”线上线下孵化平台。该平台以建设大数据中心为核心,以统筹科技资源为手段,整合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和孵化资源。利用“互联网+”线上线下孵化平台可以快速准确地搜索到各地区、各领域的创业项目、研究情况及相关人才信息,有效促进学生创业项目的推广和孵化,实现创新创业教师、学生与企业家、校友等的实时有效沟通,加速创新成果转化。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机制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为保障平台的建设与运行,高校、政府、企业、社会应共同努力,合理统筹、整体谋划,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加强制度机制建设。

1.国家层面加强统筹设计。国家应在宏观战略上引导支持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好服务者的角色,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提供法律、经济和资源支持。

具体来说:国家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制定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与法律法规,以及研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全面保障参与人才培养的各方能够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为高校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动力;政府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基金,以及引导社会资本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基金和天使投资基金等,拓展创新创业教育融资渠道,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国家在全国范围遴选优秀企业,将其作为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为高校提供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政府通过政策引导、税收减免、资金补助等形式,鼓励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为学生寻求创业机会。

2.完善组织保障机制。第一,高校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管理委员会,负责平台的规划和布局。平台建设涉及面较广,一般包括二级学院、就业指导中心、教务处、校团委等学校各部门。高校可成立一个由副校长牵头的校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管理委员会,对原来以各二级学院为单位所拥有的实验室、实验设备、管理人员等统一收回,建设全校统一管理、共同建设、共同使用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第二,高校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日常管理,要求各部门之间协调发展、通力合作。首先,就业指导中心、教务处、校团委等学校各部门联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提供法律、工商、税务、财务等方面的创新创业咨询和服务。其次,通过学分认定和转换,激发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的技能培训、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制定相应的学分评定标准,经申请和认定,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制定专业学分与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转换标准,允许参加创业的学生免修或免试专业课程,使其更好地集中精力专注创新创业,保证创业成功率。在推荐免试研究生的评分细则中,专门设置相当权重的创新创业类获奖的分数。

3.完善利益共享机制。“在社会结构中,不同社会主体具有不同的利益点。如何寻求共同价值观念与协作目标,形成互利互惠的协作制度,往往是协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涉及高校、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教师和学生等多个利益相关者,不同利益相关者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和行为特点。因此,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完善利益共享机制,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博弈,激发各方的积极性。第一,政府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建立契约,明确各利益相关者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中的责任和权利,将多个主体高效协同起来,优化和整合各主体的资源。政府充分发挥统筹、组织、协调和管理职能,负责协调高校、行业、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各方互惠共赢。第二,高校加强内外协同,打通与外部连接的通道,促进不同组织、机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尤其要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第三,企业深度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通过不同方式给予其强有力的支持,如提供资金资助、师资保障、实习岗位等。

4.构建基于平台的专兼职师资队伍。高校应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原则,通过内培、外引并举,构建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富有责任心的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保障创新创业教师数量的同时,更要提升创新创业教师质量;在选用创新创业教师时,不能仅考虑其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水平,也要考虑其创新创业能力和创业经验。

第一,优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结构。首先,构建复合型、跨学科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是培养新工科人才的重中之重。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体现多重知识体系的交叉和融合,所以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时应注重引入法学院教师、商学院教师和经济学院教师等。其次,高校人事部门制定《创新创业教师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明确创新创业教师聘用条件和岗位职责,完善创新创业教师评价体系。制定创新创业教师績效考核标准,突出实践技能水平和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将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投入与成效作为其晋升晋级、年度考核的重点指标之一。

第二,开展创新创业教师培训。高校应充分利用政府、企业等相关资源,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师培训,让教师真正明白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首先,制订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计划,丰富教师创新创业实战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前沿实践问题研究的能力。其次,选派教师参加各类师资培训,通过教师培训班、名师研讨会、创业网络论坛等形式学习先进创业理念,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最后,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并帮助教师到国外高校进修,拓宽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共享和合作共赢。

第三,推行创新创业“双导师制”。“我国高校首先应具有创业导师筛选这一过程,在资质上做出相应要求与考核。通过与企业、社会组织合作引进外部导师人才或鼓励具有理论背景的老师深入行业率先实践,均是必要的路径。”④建立校内专职创业导师与校外兼职创业导师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共同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使大学生深入了解市场与资本运营,将创新创业项目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选聘教学能力强、科研成果突出、有创业实践经历的校内教师组建校内专职创业导师队伍;聘请校外专家学者、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和能工巧匠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校外兼职创业导师。出台《创新创业导师聘任管理办法》,组建创新创业导师库,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

[注释]

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Z].2015-05-13.

②张龙,田贤鹏.平台驱动型创业教育:框架结构与机制保障[J].中国高教研究,2019(8):78.

③徐小洲,倪好.面向2050: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愿景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8(1):53-54.

④王歆玫,严毛新.从核心课程实施到支持性环境创设: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研究——以美国巴布森学院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8(19):75.

[参考文献]

[1]吴静超.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来自国际组织的经验[J].创业教育研究,2019(3):48-54.

[2]吴爱华,杨秋波,郝杰.以“新工科”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1-7+61.

[3]顾佩华.新工科与新范式:概念、框架和实施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6):1-13.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