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文献综述及研究展望
2022-05-27祝成林褚晓
祝成林 褚晓
[摘要]在我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渐成学术热点。通过对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其研究可归纳为互动关系、动力机制、多元功能、现实困境、经验引介、路径创新六个关键主题。已有研究呈现出主题丰富且备受关注、密切联系我国农业发展政策、研究方法初步呈现多元化趋势等特征。未来的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研究,建议创新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理念研究,加强新兴职业农民培育研究,完善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实习研究,推进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
[关键词]职业教育;乡村振兴;新兴职业农民;实习
[作者简介]祝成林(1984- ),男,安徽天长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褚晓(1992- ),女,河北石家庄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在读硕士。(江苏 南京 21004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实习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BJA21010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0-0005-07
我国社会的“乡土性”决定了实现国家现代化目标不能脱离乡村社会,促进乡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职业教育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其战略意义、实然困境与创新路径等引起理论和实践的广泛关注。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要求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养乡村急需的人才;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再次要求办好涉农职业教育,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这些要求的提出将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学术研究。因此,厘清当前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研究的整体概况、关键主题和未来方向等显得重要且紧迫。本研究通过系统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全面总结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研究的历程、主题及特征,清晰把握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主要研究内容,一方面促进已有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乡村社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研究提供一种基于历史的展望。
一、文獻考察与研究概况
遵循前沿性、代表性的文献筛选原则,本研究借助CNKI数据库,以“农村职业教育”或“职业教育”并含“农村”“乡村”,“职业教育”并含“乡村振兴”,“职业教育”并含“三农”或“农业”“农民”分别进行检索,期刊来源类别为CSSCI期刊和核心期刊。不限定时间段,检索时间为2021年12月,共获得文献2534篇。
将初检获得的文献数据导入NoteExpress,进行清洗、去重以及删除与研究主题关联不紧密的文献,分别获得不同检索条件下有效文献1147篇、252 篇和269 篇,共计1668篇。检索到的文献数量年度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从发展趋势看,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论文数量经历了从缓慢增长到快速攀升又趋于相对稳定的过程。其中,2004—2011年是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论文总发文量增长最为快速的时期,这与国务院2003年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确立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发展定位密切相关;近5年论文数量又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2021年,发文量达到122篇,这与当前国家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密切相关。
通过浏览检索到有效文献的标题、摘要和关键词,经过详细分析和比对,将其按主题分为六类:涉及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关系的研究文章有398篇,占所查询论文总量的24%;涉及职业教育推进乡村振兴功能的研究文章有158篇,占10%;涉及职业教育推进乡村振兴政策的研究文章有299篇,占18%;涉及职业教育推进乡村振兴问题的研究文章有354篇,占21%;涉及职业教育推进乡村振兴策略的研究文章有356篇,占21%;涉及职业教育推进乡村振兴比较的研究文章有103篇,占6%。
在粗略考察我国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研究成果数量和主题分类的基础上,本研究将深入描述各个主题的研究内容,全面揭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研究现状。
二、主要研究主题
(一)供需耦合: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关系
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存在稳定耦合关系已得到普遍认可,人民满意的教育与城乡实现共同富裕蕴含着共同价值。依托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与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依托乡村振兴需求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正从理论呼吁转向实践探索。面向乡村办学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发展乡村职业教育不能脱离乡村社会,而应嵌入乡村振兴发展中,与乡村振兴的具体诉求结合起来。有研究者认为,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不是一个独立的、静态的、封闭的“自系统”,而是一个整体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的“超系统”。职业教育的全民性和跨界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力资源。目前,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发展农村电商、民宿经济、健康养老等新产业,这对新型农业劳动力提出了新要求。职业教育连接产业需求端和劳动力供给端,通过加大面向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支持力度,能够促进农村有效脱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此,研究者构建了“职业教育—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双螺旋模型,从供给与需求双侧要素、“三农建设”与职业教育结构、“五大振兴”与职业教育功能等方面论述两者间的耦合关系,表明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存在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可行性。
(二)政策驱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动力机制
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的快速发展都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国家政策极大地推动了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的研究。在农村职业教育政策演变上,研究者将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变迁历程划分为计划体制政策时期、政策改革调整期、政策体制形成期以及政策完善和发展期。政策制定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教育的背景密切相关。农村职业教育与政治经济体制呈现出明显的同步“耦合”现象,是整个国家公共政策变革的一种“缩影”。从影响政策变迁因素来看,在经济上,“计划经济”时期提出的职业教育目标不同于“市场经济”的目标,并推动颁布了不同的职业教育政策;在社会上,从“二元结构的消解”到“改革开放”“三农”问题再到“城乡一体”“乡村振兴”“城乡融合”,都推动了职业教育政策的变迁。有研究者也指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过分依赖政策,缺乏具有强制性的法律保障。另外,在政策实施上,缺乏有效的政策监管,且由于农村职业教育缺乏优秀管理者和高水平师资,往往对农村职业教育政策认识不足,进而导致执行不力。由于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变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政策规范不科学、制度执行不到位以及制度建设缺失等问题,因此,建立完善的政策评价监督体系对执行农村职业教育政策至关重要。
(三)价值彰显: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多元功能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功能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类。职业教育具有培养乡村实用性人才、助力脱贫的功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价值追求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由于经济结构变革、区域空间结构演变以及政治体制与政策的影响,城乡失衡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人才流失带来乡村“空心化”,乡村振兴要求职业教育吸引人才回乡村就业创业、引领致富。当前农业劳动者面临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高技术含量工作要求基于现代职业教育实现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再开发。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以培养乡村医生、乡村学前教师、新农商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了独特作用。职业教育具有融合文化、赋能城乡一体化的功能,可以通过提升农村群体的观念素质来服务城乡融合。乡村职业教育本身是文化传承、融合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向受教育者传播乡村文化、先进文化、职业技术文化、匠心文化等,帮助其认同和接纳不同文化,提升乡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为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效能提供保障,促使无形的民族文化资源向有形的文化产品转变,促成文化传承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缩小城乡经济差距。此外,职业教育还可以宣扬乡村文化的市场价值和发展前景,探索乡村文化的附加值,具有优化乡村产业、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功能。农业园区化、农业融合化发展要求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多类型产业融合业态,对此,职业教育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吸引企业向农业园区聚集,建立学校、企业、园区服务联合体,有效传授高新技术,提供实地实习机会,培养产业人才,助力乡村产业升级。
(四)瓶颈制约: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面临理念、方式、资源等瓶颈制约。首先,乡村职业教育办学理念落后,致使乡村职业教育办学功能结构性缺陷日益严重。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更多面向城市而忽视乡村需求,导致职业教育课程灌输的是脱离乡土社会的价值观念,内容大多是代表现代工业文明的科技知识,很少涉及当地乡土知识。同时,以乡村传统的技艺、工艺等为代表的优秀文化没有整合融入乡村职业教育中,沒有体现地方特色。此外,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缺乏适切性、办学模式缺乏针对性,使农村职业教育在“扶智”与“扶志”过程中面临复杂、严峻的考验。其次,乡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度不足。一是推动产教融合的动力不足。产教融合过程中政府、企业、学校与乡村社会的价值取向不能协调一致,产教融合只是对政策的一种被动回应。二是优化产教融合专业的行动滞后。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往往具有多变性,而职业教育完成人才培养的整体流程需要特定的时间周期,这使得职业教育人才供给滞后于乡村产业的发展需求。三是产教融合评价机制不健全。我国对于产教融合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仍然存在宏观、模糊、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再次,乡村职业教育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乡村职业院校的数量和质量远远落后于城市职业院校,不能较好地满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实际需求,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农村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人才需求趋势的一致性较差。另外,从教育经费和资源而言,“城市取向”贯穿于整个职业教育过程,“城市的世界”率先成为人们思考、决策的基础和背景,城市学校得到的各种教育资助、政府额外投入明显多于乡村学校。最后,教育政策价值取向错位。由于农村教育政策的规划只是单向度地向城市看齐,客观上造成教育政策价值的严重错位,“离农”现象越发明显。
(五)他山之石: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国际比较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法律制度、体系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首先,法律制度保障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德国、法国、日本等国通过立法来改善农村教育体系,保障人力、物力、财力的供给,从而培养和造就农村、农业发展所需的实用技术人才。德国颁布了《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职业教育修订案》,规定就业者必须先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法国先后颁布了《阿斯蒂埃法案》《农业教育法》《教育方针法》,规定适龄青年经过两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与培训,取得“职业能力证书”后方可成为农民。日本颁布了《社会教育法》《青年振兴法》《培训条件总纲》,要求农场主必须经过正规的职业教育培训,取得“农业师傅”的资格证书后方可获得农牧场经营权。其次,建立农村职业教育体系。英国建立农村技术培训网,以农业培训网为主体,辅以高校及科研与咨询机构,将高校、科研咨询部门和农业培训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层次分明、方式灵活多样的技能培训系统。日本除国家举办职业教育外,还积极鼓励各部门、行业、私人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使正规学校职业教育和企业内部的职业训练相结合。此外,国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具备规范的职业教育师资进修和培训制度、职业教育教师证书制度等。最后,设置农村职业教育课程。英国通过开设激素与果树栽培、电子选育技术、同位素与农药、品种资源的科学管理、农场计算机应用等课程,培养专业人员的农业技能。日本增设农业经济科、食品加工和食品流通科、农业信息处理科等,充实农产品价格、流通及金融方面的内容,以适应农业发展需要。韩国开设特种家畜饲养、降低农业成本技术、有机农业技术、农业信息技术、乡村风景等课程。总体来看,涉农化多元课程体系为培养“新知识化农民”发挥了积极作用。
(六)寻求突破: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创新
首先,推进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融合。一方面,强化面向乡村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强大牵引力,厘清政府、行业、企业、校学在产教融合发展中的职能边界和权、责、利,强化行业企业重要主体作用,破除职业教育因举办体制多元而导致的合作壁垒,为产教融合搭建有效平台并提供直接保障。另一方面,完善产教融合评价体系,引入社会第三方专业机构,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产教融合效能评价,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及其产教融合效能纳入各级政府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其次,重塑农村职业教育办学形态。构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强对新型农民素质的培育,强调办学定位从“普通职教”向“农村特色”转型,纵向上建立从初等、中等、专科层次到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横向上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社会教育相互融通,涵盖农民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在职培训和职业继续教育。此外,转变职业教育“重城市轻农村”的办学理念偏差,加强乡村组织与乡村职业教育在人力、资金、技术、资源等方面的协同合作,加大对涉农专业的建设力度,为有志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学生提供专项补贴。再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者立足“三农”提出“1+N”融合行动模式,即“1”为与当地主导产业对接的主导专业,“N”为与主导产业相关联的与其他类型对接的若干专业。通过组建“学校+企业+乡村”合作的育人主体,开发“项目+创新+创业”行动育人载体,延展“校园+庭园+田园”联动育人课堂,搭建“线下服务+线上引导”混合育人网络。也有研究者提出“能人”带动培育模式、现场教学培育模式、项目推动培育模式以及“互联网+”培育模式。最后,拓展乡村职业教育多元文化内涵。面向乡村的职业教育通过开设乡村特色文化课程、主持乡村文化活动来激发村民参与热情,丰富乡村公共文化生活,构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活动空间。开发多元文化产业,加强职业教育与农业、生态、旅游、科技等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激活乡村潜在的特色文化资源,不断提升乡村文化生产力。要充分发掘乡土文化、开发乡土教材,在乡村职业教育中始终融入乡土乡情。
三、研究特征与未来展望
(一)研究特征
1.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问题备受关注。从数量上看,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文章数量总体呈持续增多的趋势,尤其是近5年,进入快速发展期。研究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人员既有来自师范大学或综合大学的教师,也有来自职业院校的教师。从内容上看,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研究内容集中在多个主题,既有关于两者关系、功能定位等基本理论的概述,也有现实困境、路径探索和国际比较等。这些内容摆脱了职业教育研究和乡村振兴研究之间的割裂,共同构成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理论研究,为后续研究确立了基本研究框架和思路。
2.与我国农业发展政策密切相关。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研究发展趋势与我国相关政策息息相关。2003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坚定了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发展定位。2004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育新型农民成为热点,聚焦新型农民培育、农村劳动力转移等研究成果明显增长。2009—2017年围绕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农民培训、农村职业教育等研究成果保持平稳态势。2015年实施精准扶贫,2017年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段时期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职业农民培训、教育脱贫等研究成果增长较快,国家农业发展政策积极地推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研究发展。
3.研究方法初步呈现多元化趋势。由于职业教育研究本身极具多面性、综合性等特征,研究问题和对象跨越教育和产业两个领域,因此,研究者们开始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问题展开全面研究。其中既有关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理论分析,也有农村职业教育目标定位的个案研究;既有基于农村职业教育政策演变的历史研究,也有对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国外经验引介。整体来看,应然的逻辑思辨类研究成果显著多于实然的定量定性类研究成果,且多集中于提出宏观性的政策建议或具体化的实践策略。
(二)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研究的未来展望
1.创新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理念研究。创新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理念,确立“进城增技”和“送技入乡”两个维度。在进城增技上,加强研究 “留得住,能服务”的乡土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为乡村人才提供持续学习的平台,开展针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向城市转移的技术型、技能型“新型民工”,让乡村人才不断接受新的观念、技术,具备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在送技入乡上,加强研究“下得去,有作为”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与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和村办学点形成人力资源开发共同体,共享师资、设施设备等资源,面向农民本土就业,为当地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培养合格劳动者。
2.加强新兴职业农民培育研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要服务于乡村振兴,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要转变观念,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重要任务,纳入自己的培养规划。目前我国农民职业化水平仍然偏低,迫切需要破解如何培育新興职业农民的难题。具体来说:一是激发农民的学习动机,选择与农民发家致富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教育内容,设计“能人带动”培训项目,开发面向乡村需要的课程体系;二是遵循结果导向,举办便于农民参与的教育教学活动,增强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三是立足学生和农民的实际需要探索乡镇企业的发展,开发“以人为本”的农村职业教育模式;四是提升学校管理人员对农村职业教育目标、意义的认知,通过实证研究了解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执行现状及其难点,进而有针对性地施策。
3.开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实习研究。《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建设一批实习实训基地,培养乡村急需的人才。目前,职业教育实习的研究成果逐渐丰富,且多聚焦于以城市为中心的企业生产视角。在大力发展面向乡村需求的职业教育背景下,鲜有从乡村发展视角研究实习。完善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实习研究:首先要加强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实习的创新设计研究。从实习目标、实习任务、实习过程、实习评价、实习环境等方面创新设计面向乡村振兴的实习项目,培养面向乡村生产发展需求和城市生活服务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其次要完善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实习制度研究。我国政府通过制定职业教育法、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不断推进职业院校实习高质量发展。国际上的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也是通过完善的制度来保障实习质量。这些制度以偏向城镇企业实习为主,对农村职业教育实习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缺乏对农村职业教育实习管理的针对性。
4.推进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条研究路径。前者偏向于采用定性分析和演绎的方法,解决“应当是什么”的价值问题;后者则强调采用定量分析和归纳的方法,解决“实际是什么”的事实问题。在教育研究实践中,缺乏规范研究,仅强调实证研究,可能没有办法涉及教育实践的实质性问题。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研究多集中于应然的规范研究和现象描述,这为开展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实证研究从来都是在先行的规范研究所提供的价值理念基础上寻找、描述并解释问题的,而规范研究也必须使用更为准确的研究方法,使自己的思想更为清晰、明白。因此,在未来的职业教育治理研究中,需要大力提倡开展以规范研究为依托的实证研究,既要基于多主体视角,调查分析、解释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也要收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分析提炼其创新的方向、内容、形式等,形成典型经验。
[参考文献]
[1]朱德全,王志远.协同与融合: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14-125.
[2]谢元海,闫广芬.乡村职业教育的应然价值取向:生计、生活与生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9(1):10-16.
[3]朱成晨.协同与共生:农村职业教育融合治理的行动逻辑与支持系统[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1):80-88.
[4]杨磊,朱德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机制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141-149.
[5]雷世平.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体制政策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6(2):139-142.
[6]彭华安.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进逻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4):21-23.
[7]李雪蓉.农村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历程、动因及启示[J].湖南社会科学,2013(3):244-246.
[8]祁占勇,杨文杰.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进逻辑与展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7):43-50.
[9]马建富,吕莉敏.乡村振兴背景下贫困治理的职业教育价值和策略[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1):70-77.
[10]瞿连贵,石伟平.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西部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战略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9(4):16-21.
[11]陈鹏,王晓利.“扶智”与“扶志”:农村职业教育的独特定位与功能定向[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4):8-15.
[12]曾阳.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教育服务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2):23-30.
[13]徐小容,李炯光,苟淋.产业振兴: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的融合机理及旨归[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1-15.
[14]王敏,赵云芬.论国外农村职业教育的经验在我国的借鉴意义[J].教育与职业,2008(30):33-35.
[15]刘颖.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研究述评及对我国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5(18):86-91.
[16]范安平,张释元.发达国家的农村职业教育:经验与借鉴[J].教育学术月刊,2009(11):93-95.
[17]朱忠义,郭广军,周凌博.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问题与推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1(15):12-18.
[18]张旭刚.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國际比较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4):80-87.
[19]邱金林,韦家旭.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困境与转型[J].教育与职业,2021(16):85-89.
[20]祁占勇,王志远.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现实困顿与实践指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4):107-117.
[21]林克松,袁德梽.人才振兴:职业教育“1+N”融合行动模式探索[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6-20.
[22]吕莉敏.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8(10):38-42.
[23]石献记,朱德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文化共生场域[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1(3):43-52.
[24]周永平,杨和平,杨鸿.文化振兴:职业教育融合赋能机制构建[J].民族教育研究,2020(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