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能型社会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要素模型与培养路径

2022-05-27刘英霞

教育与职业(下) 2022年5期
关键词:培养路径

[摘要]建设技能型社会要求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素质结构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要求技术技能人才具有较高技能水平。文章构建了技术技能人才要素模型,并提出了技能型社会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落实德技并修育人机制,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发展,促进学生有效积累专业知识和锻造专业技能;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深化评价改革,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关键词]技能型社会;技术技能人才;要素模型;培养路径

[作者简介]刘英霞(1973- ),女,山东文登人,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山东  济南  2501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重点课题“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高职院校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A022,项目主持人:刘英霞)、2021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增值赋能、促进发展的高职学生多元评价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070,项目主持人:许刚)和2019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委托项目“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素模型研究与探索”(项目编号:2019003,项目主持人:丁文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0-0062-04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创造性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和战略。加快建设技能型社会,形成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社会氛围,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振兴实体经济的迫切需求。

一、技能型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

技术与技能是相伴相生、等值异类和并行不悖的关系,呈现出对称共生的“技术耦”和完形整体的“技术链”结构。科技日新月异,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劳动力市场产生深刻影响,对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1.在劳动经济学视域下,技能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建设技能型社会要求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素质结构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在经济增长理论视域下,投资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提升,建构技能型社会才能匹配技术进步下全产业链的发展需求。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产业结构变化必将促进就业结构变化,进而带来人才结构变化,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解决劳动力市场供求的结构性矛盾,技术技能人才除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具备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高效生产和精细管理等领域的能力和素质,以及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工匠精神和开拓的创新精神。职业教育要关注所有劳动力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形成过程,在保证技能习得质量的同时缩短技能形成周期,以满足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2.在人力资本理论视域下,技能是劳动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坚实基础,建设技能型社会要求技术技能人才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现代农业增长的重要原因从土地、劳动力或资本存量的增加变为人的技能提升与知识增加。技能型社会就是推动劳动者从初级劳动市场进入次级劳动市场,帮助劳动者更牢固地把握好自己的生涯发展。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包括正规教育投资、在职培训投资、迁移投资和健康投资等,因而建设技能型社会要求实施技能启蒙、技能养成、技能提升、技能补偿等全生命周期的技能教育。职业教育要坚持教育与劳动紧密结合,将质量作为生命线,建立适应技术技能人才个性化、多样化、终身化发展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打造多元化、多层次的技能学习路径,为人人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创造机会,搭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

二、技术技能人才要素模型构建

職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要按照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学科专业结构,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构建技术技能人才要素指标。在对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基于职业教育类型属性,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把价值观、理论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发展潜力作为技术技能人才要素的一级指标,下设爱岗敬业、责任担当、工匠精神、公共知识、专业知识、拓展知识、任职资格、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团队合作、人际交往、适应能力、方法能力、管理能力16个二级指标,如图1所示。

2.确定技术技能人才核心要素。本研究选取50名专家,包括职业教育专家10人、二级学院(系)主任10人、专业负责人10人、行业企业专家20人,对其调研数据进行分析。每名专家对影响技术技能人才的16个二级指标分别赋分,获取模型的样本值。经筛选后确定技术技能人才核心要素为爱岗敬业、工匠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适应能力,如图2所示。这与《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建设技能型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要求基本吻合。

三、技术技能人才要素模型在专业群的实践

专业(群)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平台。评价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适应性,主要看技术技能人才核心要素是否达到社会用人要求,各要素发展是否平衡。本文以山东省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电器自动化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3个高水平专业群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例进行分析。

由行业企业专家、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学生分别对“爱岗敬业、工匠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适应能力”8个核心要素赋分,用0~100的数字代表学生对某项知识、能力、素养的掌握情况,得到各核心要素发展雷达图。从不同专业群雷达图分布来看,技术技能人才各核心要素发展总体情况较好,各专业群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在爱岗敬业、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都达到较高分数。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群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各核心要素得分较高且发展平衡,雷达图接近正八边形,说明该专业群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素质结构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质量较高。电器自动化技术专业群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的爱岗敬业和学习能力发展较好,但各核心要素发展不够平衡,尤其是适应能力较弱。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群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各核心要素发展较为平衡,但发展水平与其他两个专业群相比相对较低,尤其是学习能力需要加强。

四、技能型社会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亟须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职业院校应围绕技术技能人才核心要素,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1.落实德技并修育人机制,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德技并修是职业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职业教育育人的首要要求。职业院校通过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相融合,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培养学生为国为民的担当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采取丰富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实现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有机结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校园,充分利用企业文化资源,加强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良好精神品质,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2.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发展,促进学生有效积累专业知识和锻造专业技能。专业是连接职业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的桥梁和纽带。职业院校要在明确产业背景和服务领域的基础上,依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顺应国家重大战略对人才结构和素质需求的变化,准确定位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规格,促进技术技能人才有效积累专业知识和锻造专业技能;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优化专业发展调研机制、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使学生专业能力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紧密对接新版专业目录,以目录为引领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所设专业对接新技术岗位、对接新职业岗位、对接新业态岗位,促进人才培养侧与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

3.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以政府举办为主。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走多元化办学道路,走产教深度融合、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发展之路。第一,职业院校要通过校企共建专业、产业学院、实训基地等形式,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第二,职业院校要推动“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1+X证书制度是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制度设计,推进工作岗位、课程、技能大赛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深度融合,直接受益者是学习者,有利于学生技能习得并提高岗位适应能力。第三,职业院校要以需求为导向,坚持支撑在产业、依托在企业、动力在市场,将优质专业和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专业升级为本科层次专业,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融合。

4.深化评价改革,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印发,引导职业教育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和选人用人观,探索通过评价促进职业院校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要以激发学生发展潜力、树立学生发展信心、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为评价目标,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坚持评价内容全面化,综合考虑知识、能力、素质等多方面因素;坚持评价标准差异化,基于学生的学情分析“量身定做”标准,摒弃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学生共同开展评价;坚持评价方法多样化,将形成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增值评价与成效评价相结合;坚持评价结果多维化,在横向上促进学生整体学业成长,在纵向上体现学生个体前后学习进步,同时引导学生做好评价反思。

[參考文献]

[1]游士兵,李一枫.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N].光明日报,2020-05-05.

[2]姜大源.技术与技能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4):71-82.

[3]王星.走向技能社会——国家技能形成体系与产业工人技能形成[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21.

[4]于万成.校企合作创新之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5]刘兆君.伴随置信度的线性回归模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7):3-7.

[6]张学英,张东.技能型社会的内涵、功能与核心制度[J].职教论坛,2022(1):35-41.

[7]石伟平.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 建设技能型社会[J].职教通讯,2021(5):1-2.

[8]张学英,朱轩,康璐.中国劳动者技能形成的历史逻辑及演进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2020(1):59-66.

猜你喜欢

培养路径
以应用型转型视角为切入点 增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力
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素质提升路径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路径
幼儿舞蹈对幼儿审美价值及艺术魅力培养路径浅析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浅析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幼儿教学趣味的培养初探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浅析“一带一路”格局下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