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语文课工匠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策略

2022-05-27李鸽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高职语文融合策略工匠精神

李鸽

内容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各行业急需大量高素質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要回应社会发展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不仅应培养精通专业技能的“工人”,更应该培养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匠人”。高职语文课堂是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中实现工匠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有利于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应当在高职语文课堂中实现工匠专业精神、时代精神与人文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关键词:高职语文 人文精神 工匠精神 融合策略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增加。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2021年4月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提出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1]。高素质劳动者即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不仅应具备高水平的职业技能,还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同时应具备丰富的工匠精神和人文精神。高等职业院校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把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相融合,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质量,更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本文结合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内涵,探讨高职语文课程中两者结合的必要性和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工匠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

工匠是对传统手工艺人的称呼,指从小学习某种技艺并终身从事与该技艺有关职业的人。传统工匠精神就是指凝聚在这些人身上的优秀品质。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正在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尤其是制造业水准大幅提升,也给工匠精神增添了更多的内涵。现代工业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敬业、精益求精、严谨、专注和创新。敬业即爱岗敬业,能够热爱自己的岗位和工作,忠于职守。精益求精即追求完美和精湛技能,能够不断推出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严谨即一丝不苟,有高度的责任意识,注重细节,追求完美。专注即执着,有坚定的理想和志向,在岗位上保持热情和坚持。创新即追求卓越,不断突破,敢于尝试和挑战新事物。总的来说,工匠精神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精神,也是一种职业态度,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

人文精神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核心是如何做人。人文精神来源于“人文”一词,内涵十分广泛,但从教育方面来看,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人文学科来实现。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促进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人文精神通过教育传递人类优秀文化,使个体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更从容的面对职业发展和社会生活。高职课程中语文等人文学科就是人文精神的载体,通过向学生传递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通过高职语文课堂开展人文精神教育,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和职业修养,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其使命价值体现于未来[3]。

从辩证角度来看,工匠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渗透,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寓工匠精神与人文精神于一身。工匠精神从职业发展出发,体现在劳动者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敬业、专注、创新等精神和态度。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只是精通专业技术技能的“工人”,更应该是拥有较高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匠人”。人文精神从个体发展出发,关注高职学生个体的精神世界。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的身心发展和品质养成的重要阶段,容易受各种不良思想和不良现象的诱惑,因此需要在这一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正面引导。高职院校中工匠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高职语文课堂中通过设置能够体现工匠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相关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塑造完整人格,使学生在追求职业和从事职业的过程中能坚持正确道路、肩负起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的使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语文课堂中工匠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必要性

1.高职语文课堂中工匠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政策依据

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4]。高素质劳动者不仅应该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情意与规范,能在职业实践过程中实现自己的职业追求。知行合一指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仅应该在专业技能和职业工作方面有坚实的基础,还应该在社会交往、协同作业等方面有良好的品格。目前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我国高职院校数量越来越多,高职毕业生数量也逐年递增,这将进一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供应方面的地位。同样,产教融合等政策的实施,把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联系的更为紧密,使高职院校能在较快时间内掌握各行业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更新状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更应紧紧抓牢人才培养质量。

2020年国务院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重点评价职业学校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等情况”[5]。这表明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仅培养擅长某一项技能的专业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必须培养要以德为主、寓德于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语文等人文学科正是培养学生思想和道德品质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高职院校语文课堂中应始终结合高职教育特色,把工匠精神与人文精神融于课堂中,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高职语文课堂中工匠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现实依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的出现,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领域急需高等职业教育加大人才供给。这就需要高职院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关注人才培养质量,紧跟产业行业变革需求。而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未能注重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仅仅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证书等方面,以单一的考试、技能测试、职业证书获得评价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实习变成学生获得学分的方式。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教育的两种类型,没有高低之分,不能因为职业教育注重技能培养就把人文培养抛之脑后,高职院校更应如此。

从职业教育来看,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其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在当下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自身也要改变传统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技能传授结合人文培养,使人文精神渗透到高职课堂中。而这其中高职语文课堂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一是以高职语文课堂为代表的人文课程安排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修养,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知识中汲取营养,有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二是高职院校语文课堂中贯穿工匠精神的培育,人文教育融入职业技能学习,全面展开工匠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爱岗、敬业、诚信等优秀品质。三是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学生除了要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也要提高胜任未来走上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各种关键能力,如与人交往的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等。因此高职语文课堂中应是充满工匠精神培育和人文精神关怀的氛围,帮助学生提高自身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三.高职语文课堂中工匠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策略

1.高职语文课堂中实现工匠专业精神与人文学科教育相融合

工匠专业精神是指在高等职业院校针对不同职业设置的不同专业中,每一种“行当”都有其专业的特色和历史渊源,它直接作用在学生如何理解和接受自己所学的专业之中。而以语文课堂为代表的人文学科教育则是涵盖了文史哲等不同方面的人文教育。在两者看似毫不相关,但几乎所有的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中都有其需要补充的人文学科内容。这些人文学科内容是高职学生成为“完人”的必经之路,它不仅能从内在上提升学生的思维和理解水平,而且对口的人文学科尤其是语文课在促进学生清晰认识所学专业,提升专业技能方面,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比如在某电影学院下设的高职学院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不仅要系统和深入学习诸如表演、化妆、灯光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相应的诸如艺术史、电影史、美学等人文学科。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以更深入和全面的姿态来面对自己的专业,这些对口性的人文学科让学生们不是学着如何成为一名“工人”,而是学习如何成为对本行业有着充分思考的“匠人”。同时,以语文课程为代表的人文学科课程可以让学生充分实现跨学科学习的可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个体。只学习某一门学科或者某一门技能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岗位需求,如果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只是满足于某一学科的专业教育是有着明显缺憾的,这既无法突破学科的瓶颈,让学生在专业操作或职业实践中容易陷入简单机械循环的被动,也无法给学生充足的思想和观念上的储备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高职院校自身应转变传统观念,重视技能培养与人文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在高职语文课堂中可以多采用独特、新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从枯燥的概念、理论中解放出来,让高职学生不仅“熟于技”而且更要“精于艺”,让学生自觉接受工匠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2.高职语文课堂中实现工匠内在精神和人文民族教育相融合

工匠精神相对于专业精神,有更为丰富的内涵,是一种更具有沉淀气质的内在品格。工匠精神一方面包含特定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另一面还包含具有共性的工匠品质。我国的工匠品质是带有明显的民族性特征的,它不仅受到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还沉浸自民族历史熏染。人文民族教育就是针对于这种特征所出现的,让学生们了解我国的民族、传统以及民族文化下的职业态度。因此,高职语文课堂中工匠内在精神与人文精神中的民族教育应当深入融合。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各行各业都迎来了飞速的发展和变化,但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那样,飞速发展的现代化背后西方文化的痕迹也慢慢渗入了年轻一代的内心。虽然部分行业最先在西方兴起,但在中国的本土语境下,其内在品格必须是中式的。以被称为“洋行业”的数字媒体技术为例,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上充分展现了民族文化特质。导演张艺谋团队把中国民族文化中的“和谐”“大同”“诗意”等理念汇入了看似冷冰冰的数字媒体技术中,实现了雅俗共赏的中国化表达,这场开幕式成为了民族教育的范本。

在中国历史文化的血脉里,几千年来中国的工匠们不仅仅是一个工人,更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质。根据《左传》等古文献中关于夏代铸九鼎的记载和这时期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物,就能发现这些冶金制品不仅具有简单的实用功能,更在仪式感和外观上具备了礼器和高级的民族审美。如今三星堆文物持续成为民族骄傲,就是工匠内在精神和人文民族教育相融合最佳例证。高职语文课堂上需继续加强原有的民族文化教育,不仅在传统的经典阅读上继续下功夫,也要积极梳理和传达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高职学生积极拓展与发散,去思考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民族文化精神如何进行互动。同时还可以定期举办大讲堂,让不同专业的学生互相交流,实现积极的互动氛围。

3.高职语文课堂中实现工匠时代精神和人文时代教育相融合

如果说工匠的内在品格侧重的是民族历史性,那么工匠的社会精神则是紧扣时代的。在新时代语境下的今天,几乎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新的时代任务和机遇,它不仅在政府的“五年规划”等政策文件中得以体现,更是在快速变动的社会需求里不断彰显。人文时代教育可以让高职学生们更清晰的明白今天的时代要求和时代契机,它绝不是简单的思政课和政策解读,而是要全面带领高职学生了解目前中国的工业模式,了解各行业在世界上的分配情况,尤其是了解在未来所要从事行业所面临的变革。若是不知晓行业的现状和未来,那对学生的学习便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树。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更了解今天。

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新能源汽车作为一个新兴行业被大力提倡,在政策、补贴、就业保障等方面都进行了扶持。对汽车行业来说,新能源并非一个凭空而来的词语,它的转型有着深刻的时代内涵:一方面体现我国碳中和事业和发电转型的时代任务,另一方面也体现人工智能领域迅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倘若汽修和汽车制造专业的高职学生不了解这些时代背景,是根本无法全面的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的。这需要高职语文课堂积极与思政课相结合,语文教师和思政教师进行系统或联合教学,利用网络资源、线上教学等手段作为教学辅助,也是一种更加符合工匠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做法。

总之,高职语文课堂中工匠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相辅相成的组成部分,其融合势在必行。新时代的语境下,工匠精神不仅需要更精的专业技能,也要自身具有完善的工匠品格,更要充分知曉时代的重任。这一切,都需要以语文为代表的人文学科的辅助。人文学科的文化属性和民族属性,既可以让看似冰冷与枯燥的技术显得生动活泼,又可以让一个单调的人,变为大写的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力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聚焦全国职业教育大会[DB/OL].(2021,04,13).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2021/ 2021_zt04/.

[2]李晓元,夏龙.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语文教学探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8(12):146-147.

[3]赵莹.“实用性”和“人文性”两手都要硬——对高职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J].大学时代,2006,09:47-4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2019,02,13).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 t/s5987/201902/t20190213_369226.html.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 10,13).file:///Users/mac/Zotero/storage/S FEBSGXW/t20201013_494381.html.

猜你喜欢

高职语文融合策略工匠精神
高职语文教学中“大国工匠精神”渗透研究
浅谈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在电商大趋势下的融合策略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浅谈数学游戏的指导策略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结合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